2024年5月,海派諜戰題材話劇《向延安》在上海首演。該劇改編自金牌諜戰編劇海飛的同名長篇小說,由著名導演李伯男執導,劉智揚、李施嬅、梁田、李傳纓等演技派大咖傾情加盟,一經啟幕便驚艷申城。
作為禮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及上海解放75周年的舞臺新作,《向延安》沒有著眼于大江大河,而是把聚光燈留給了抗戰時代上海的小廚子向金喜,正如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總經理、話劇《向延安》出品人雷雯所說:“話劇延續原著小說中的主題和情節,以1937年淞滬會戰打響的上海為時代背景,講述了主人公向金喜在亂世中的艱苦卓絕和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展現了抗日戰爭至新中國成立期間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該劇通過豐富的群像戲深入刻畫了人性的復雜,體現小人物大信仰的風骨,以極具包裹式的參與感讓觀眾浸入諜戰現場,帶領觀眾在戲劇矛盾中體驗一場思考人性、探索信仰的精神旅程。”恰因為這份細微和獨特,《向延安》能夠在短短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打動觀眾,與主人公的心緒波動同頻共振。
話劇《向延安》講述了1939年上海華光無線電學校的進步學生們懷著青春熱血準備出發去延安。血與火的年代里,酷愛廚藝的向金喜因追逐心上人誤打誤撞步入革命征途,陷于諜戰漩渦。延安象征著光明和理想,但向金喜卻因命運的陡轉始終留在了上海,在亂世與黑暗之中心向黎明,步步為營……
上海是人民之城、英雄之城、光榮之城,這里不僅是十里洋場的上海,也是紅色文化的上海。宇寧告訴《新民周刊》,東藝作為一家上海的劇院,《向延安》正是她對上海這座城市以及對上海人民的致敬。“海飛老師是一位創作質量極高且仍在持續大量創作的優秀作家,他的‘海飛諜戰世界’早在《麻雀》等優秀作品之前就開始了。《向延安》作為他人生中第一部小說,革命與人性敘事的有機融合,是這部作品與眾不同之處。而排演成話劇,是因為我們看到其舞臺化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發生在上海的故事。”
“如果說《麻雀》是海飛老師成熟寫作風格的代表,那么《向延安》就是他的心血之作。連主人公向金喜用的都是他舅舅的名字,足見他對這部作品的感情。在小說中,他描寫了大量場景,也是他對印象中上海生活的還原。”宇寧介紹,《向延安》小說傳奇性很強,情節波瀾起伏,聚焦于平凡小人物,人物的形象塑造新鮮別致,突出了那個年代的革命與愛情,忠誠與背叛,有戲劇性、懸念感。用海飛自己的話說,《向延安》是一種肝腸寸斷,是一種悲秋苦冬,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縷光。微涼的光,溫暖的光,照耀全身。
當然,如何做出一部觀眾喜聞樂見甚至愿意主動沉淀從而產生共鳴和思索的紅色題材話劇,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從《人間正道是滄桑》到《向延安》的選題,其實都是東藝在紅色題材的優秀舞臺藝術創作方向的探尋、實踐和突破。“人物個個精彩,情節場場想保留。把逾26萬字的小說,跨越近50年的時間和社會場景濃縮搬上舞臺,取舍是個難題。”宇寧告訴記者,《向延安》從2022年起意開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即在文本上反復的推陳出新。“海飛老師親自操刀,把小說改編成劇本,完成了對26萬字最重要故事線和場景的提煉。”
創排過程期間,主創團隊巧妙保留了懸疑感和詩性表述的平衡。劇目前三章推進十分順利,然而到了最后一章,需要揭示主角命運之際,創作進入了暴風般的探討和爭議中。“最終是李伯男導演以極其巧妙的解扣方式,完美呈現了原著的精髓,而當它呈現在舞臺上時,換來的是觀眾的動容和感悟。”宇寧回憶,整個排練期間,海飛的《向延安》原著一直留在排練廳,因為白天黑夜都在不斷被翻動,到最后書的封面褪色,書角輕卷,成為了話劇《向延安》誕生過程最好的見證。這本書的身影也被收錄進了劇組的排練花絮得以保留。
“原著中有兩個令人非常感動的地方。一個是大時代下普通老百姓為了生存的拼搏,比如向金喜他其實是被命運推著往前走,他既是為了活著,也是為了信仰在追尋,盡管這是一條暗道,是孤獨的道;另一個則是在當時的高壓環境下,每個人的形象都非常飽滿,絕不臉譜化,是一個非常好的群像戲。”宇寧說適逢75周年,《向延安》正是我們這代人來探討年輕人如何為信仰尋找路徑拼搏奮斗的一部初心之作。
《向延安》劇組既有來自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舞臺科班、資深戲骨,也有過去少有話劇表演經驗的影視劇演員和跨界明星。將這支從五湖四海匯聚到上海的隊伍組建起來,是一次獨特的制作體驗。
“劇院不是劇團,因此在制作方面會面臨到非常多的困難。演員招募期,我們收到200多份簡歷,面試近100人,精挑細選出優秀的演員班底,并在導演的號召下集結了最優秀的主創團隊,這個劇組可以說是為劇而生。而在這部劇的創作過程中,東藝不僅是一個‘舞臺’,更是一個‘平臺’。從單一的‘場地方’到‘出品方’,東藝整合起作為保利文化旗下劇院所具備的平臺、資源和經驗,盡一切努力護航作品。”據宇寧透露,這個劇組從建組開始就流動著正義之氣,每個人都在塑造人物的同時,完成著自己對藝術人生的追求,對藝術信仰的堅持。現在的觀眾非常成熟,認真和用心的作品都不會被辜負,觀眾的愛會如涓涓細流不斷滋養著這些以舞臺為生的藝術家們。
這并非空話,宇寧在《向延安》的巡演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份“雙向奔赴”的愛。話劇《向延安》目前已走過20座城市,目前在地理距離上最遠的是澳門,離初心最近的地方抵達了延安。
在澳門巡演時,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向延安》中的海派風情。劇組除了保留劇中的滬語旁白,還特別策劃了“海納百川——上海城市文化生活影像展”,用圖片、影像、裝置等載體勾勒出上海百年間的巨變,這些細膩溫情的準備也令澳門觀眾對此劇適應良好,好評連連。
說到滬語旁白,這也是劇組幾番討論后的最終決定。“這件事情本身是有爭議的,比如去其他城市,我們播滬語,會不會帶給觀眾一種固執和傲慢的感覺?但導演說我們要有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滬語旁白是劇情的一部分。它跟遠處傳來的梔子花、白蘭花的叫賣聲,跟弄堂里面炒菜翻鍋洗涮的聲音,還有遠處軍隊在石板路上的踢踏聲是融為一體的,如果用普通話,就失去了這種沉浸式的體驗。當然,舞臺上會有翻譯字幕,聽不懂的觀眾也能夠通過字幕了解意思。”宇寧解釋。
所有巡演站點中,延安無疑是最為特別的。在劇中,延安是一種精神象征,向金喜心向延安,卻從未到達延安。而當演出團隊抵達延安后,當演員們真正重走了一次紅色之路,再回到舞臺上演繹人物時,明顯更為投入了。宇寧注意到,劇中有一句“到延安去”的臺詞,大家喊得比任何一場都響亮,或許這就是初心的魔力。延安的觀眾們也格外喜歡這部話劇,不僅場場爆滿,在交流時甚至還提出希望《向延安》能夠在延安駐演,他們認為這是一部非常適合年輕人觀看的紅劇。它的“紅”,是有血有肉的紅,是一種能夠走進觀眾內心深處,引發共振的紅。
首演至今,劇組在不同的城市收獲了許多感動和支持,不少觀眾看完劇后自發地上網發劇評,迫不及待想和同好交流觀劇心得,《向延安》在微博的閱讀量近1500萬,討論量近25萬,互動60萬次,原創文章1347篇;在小紅書上的話題閱讀量近200萬,抖音話題閱讀量2500萬......熱度來自于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走進劇場,也來自于主創團隊深入挖掘和塑造了舞臺上令人引發共鳴的一個個角色。
擁抱人性的復雜和命運的無常,觀照生命之中的美與真實,話劇《向延安》是一部另類的諜戰作品。2025年,《向延安》仍將去往更多城市和更多的觀眾見面,愿你也能感受到這份初心、光榮與信仰。
“起先,向金喜只是一個向往延安、追求進步的青蔥學生。但他的進步,主動性相對又沒那么強,因為他也是受到了喜歡的女孩子的影響。延安象征著光榮、理想、自由,但心向往之的金喜其實沒去成。
不過,經歷了身邊同志們的犧牲,經歷了時代的洗禮,金喜‘悟’到了。他想為自己愿意保護的人們做些事情,他想為這個國家做些事情,于是,他悄然達到了‘離延安更近’的境界。一個平凡的青年的成長,可能讓觀眾覺得更親切、更貼近、更有說服力。”
“袁春梅是一個革命者,進入秋田公司當臥底,事實上,她的處境是很危險、很煎熬的,每一天都不知道明天能不能活下去,這個角色令我心疼。我的淚水估計能裝好幾碗,眼睛都腫了。
而且,我的外婆當時就在上海,我媽媽也在上海出生。我上小學的時候,外婆去世了。那我就會想,通過劇本,通過排練、演出的過程,無形中拉近了我和外婆的距離——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看到了當年的上海、當年的外婆。”
“《向延安》不是單一的諜戰題材,它用小人物,用人間的煙火氣,拼出那些不為人知、隱姓埋名的英雄。可以說舉重若輕、聲東擊西、羚羊掛角、草蛇灰線,用文學的、藝術的方式表現了一個強悍的主題,表達了對那個時代的上海和那個時代的人的理解。
這部劇是表現偉大、描寫崇高的。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能支撐人的精神的東西就是信仰。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樣的精神的純度、精神的硬度、精神的內涵,關系到每個觀眾、每個看戲的人。”
“(金喜)像一粒塵埃,但是在陽光照耀之下,會莊嚴地閃爍一下。當勝利來臨,作為伙夫的他,在一家工廠的食堂伙房里蹲著身子吃東西的時候,不經意抬頭,他朝我笑了一下。這樣的時候,我的眼淚都能掉下來。
這次改編話劇,其實就是給我上了一課。諜戰只是《向延安》的外殼,它的主要落腳點應該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