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敖丙,藍白色龍角,科技,大海背景,半身,歡樂”,將這些詞匯輸入電腦,王同學按下“立即生成”,幾分鐘后,一幅有關哪吒的形象顯現在電腦屏幕上。“我比較滿意的,這形象與我心目中的感覺接近,甚至超越!”5月17日上午,在位于浦東新區沈家弄路的上海市第二輕工學校(二輕學校)教學樓C302教室,王同學正在體驗“AIGC繪畫·哪吒2之魔童鬧海”。來自建平地杰實驗中學7年級的他感覺,能零距離感受較為專業的人工智能繪畫軟件,是未曾有過的全新體驗。
二輕學校AIGC項目負責人周老師表示,自2014年推出相關職業體驗起,每年大約有100多人報名,而今年項目卻突然特別火了一把,增至400多人報名。“一些初中甚至組織班級來集體體驗。”周老師說。

而《新民周刊》記者從上海市教委得悉,在5月進行的上海市學生職業體驗活動日進行期間,70余所中高職院校提供了約400余個職業體驗項目,為全市中小學生提供超過5萬個體驗名額。如果想來體驗卻沒來得及報名,或者已經體驗又意猶未盡的同學,怎么辦?上海市教委工作人員稱,在即將到來的暑期,相關職業體驗活動——無人機、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非遺傳承、創意編程……,共有146項線下體驗和云體驗等待學子解鎖。
如果不是社會慣常認為的“學霸”,不去追求985、211,孩子該選擇怎樣的升學路徑,并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由采訪職業體驗活動,走訪了幾所中專、高職學校后,記者了解到一些中專、高職老師對不同專業中高職貫通學生的看法。比如在某些中專老師看來,一些動手能力較強、對本專業特別喜愛的初中畢業生,能夠在中專學習階段就參加相關職業技能比賽并獲得較高名次。在進入高職階段學習時,他們的新同學中,會有普通高中畢業生。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兩相比較,教師還是能看出:在高職低年級階段,中專畢業生總體上動手能力略勝一籌。“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在高中階段未必屬于學業拔尖,但相對來說學業基礎還是要高于大多數中專畢業生。然而,動手能力上他們又略遜一籌。通過高職階段的學習,會發現中專畢業生、普高畢業生只要學習得法,都能成為合格的高職畢業生——無論是動手實操能力,還是書本知識的掌握,逐漸沒有孰高孰低。而來自不同學習背景的孩子在一起交流,能碰撞出不同的青春火花。”有老師如此表述。

早在2024年11月舉行的“新綜合高中實驗:基礎教育階段職普融通的路徑研究與探索”學術活動期間,即有專家提出要優化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讓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實現資源共享、培養成果互認、發展路徑互通。比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華職教社常務副主任胡衛就提出,要研究如何加大中職、高職、職業本科貫通力度;推進中職與普通高中融通;保留少量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場需求的中等職業教育。胡衛稱:“從教育理論和國際趨勢來看,普職教育的分流應當后延,并逐步形成基于學生自主自愿的自然分流形態。改變以單一學業成績為標準的、強制性的中考分流制度。”如果達成胡衛所提出的這一分流形態,則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路徑,大致將是保留部分具有品牌特色的中等職業學校或者說中專,建設一批科學高中,實施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計劃。同時,普通高中、中職學校學分互認、學籍互轉;綜合高中,學術課程、技職課程融為一校。
記者在二輕學校、位于寶山區呼蘭路的上海市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校所見,前來參加職業體驗活動的同學,有初中生,也有一些小學生。現場小學生家長大致認為,參加職業體驗能讓孩子感受到勞動的魅力,也接觸到一些平時在小學接觸不到的專業技能門類,也可能會發掘出孩子的職業興趣。而初中生與家長則要更實際一些。比如有來自崇明區的家長就對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李善亮說,因為學校地址相對來說距離崇明島較近,家長來看看校園環境、專業設置是否符合心理預期。而有初中生在現場告訴記者,自己對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校的包裝設計與制作專業很感興趣,也了解到學校與一些高校有合作關系。“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能說完全無望考取普通高中。但我近來擔心,假如他考取普通高中后成績繼續下滑,是否到頭來還是只能考取高職?如果測算下來他四年后仍只能考取高職,是否初中畢業就選擇讀相關專業的中專,反而對孩子的未來更好?”有家長帶著這個疑問領孩子來進行職業體驗,并表示,假如考上普高后能通過學籍互轉,保留轉入中專學習的機會,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夢想”。
上海市教育決策咨詢委員會原秘書長佘國平則認為,推進“職普融通”,對于普通學校來說,不是簡單讓學生學習職業學校的幾門課程或技能,而是把職業技能性教育融入到基礎教育中,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面向未來發展的綜合能力。佘國平表示,高中的特色化、多樣化發展為“職普融通”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間。“無論是學術高中、特色高中還是綜合高中,它們都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育人要求是一致的。”佘國平說,“發展職普融通的綜合高中,需要按照高中階段多樣化發展的戰略要求,進一步完善國家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亦有滬上一些中專學校向記者反映,隨著未來幾年上海初中畢業生人數將有一波高峰,中專學校將吸納不少學子。如果在職普融通方面有更好舉措,將有助于這些學校更好辦學。
同樣是與哪吒相關內容,上海市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校推出的“靈珠榫語·哪吒寶盒——當千年榫卯遇見AI哪吒”,從項目名稱不難看出,與非遺榫卯有關。記者現場所見,一些初中生在體驗過程中,能在教師帶領下更快更好地完成一個作品。“自2024年4月18日,我校與朵云軒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建設職業教育鄭名川技能大師工作室以來,朵云軒方面諸如鄭名川等多位名家來校授課。不僅從藝術設計相關或相近專業學子中招收學員,傳授木版水印技藝,還普及性地向學子介紹木版水印技藝的歷史和變遷。同時,也帶教出包括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校一些教師在內多所中專的一批骨干教師。”
作為首批工作室學員,上海市商業學校教師王少琳即稱,自己跟隨鄭名川工作室的步伐,不僅學習了鄭名川老師的創作理念,進一步掌握精湛技藝,更深刻領會到在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中,要走產教融合之路。唯有如此,才能秉承創新精神,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企業還將把加工圖紙、裝配圖紙、產線案例等脫密后引入課堂,并由企業專家為學生主講產教融合課程,指導學生做出實物產品。
提及產教融合,從中專,到高職,再到應用型本科,各級各類學校各有自身特色。這些學校本通過中高職貫通、中本貫通等“橋梁”有所連接,今后在產教融合領域也將有所互動。在高校來說,于產教融合方面上海電機學院師生頗多體會。在今年的2025屆畢業生春季校園招聘會上,來自高端裝備、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六大產業領域的100余家優質企業,紛紛找到了心儀的“未來員工”。作為該校的“老朋友”,上海克來機電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經理張靜向記者表示,面對未來AI和機器人工業化的挑戰,具備過硬專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有一定實習經驗,還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大學畢業生,才是他們眼中的“香餑餑”。上海電機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龔思怡稱:“我們學校現在不斷探究創新卓越現場工程師培養‘六雙’模式,亦即‘雙培養主體、雙教師隊伍、雙能力培養、雙學習場景、雙證書認證、雙發展通道’,持續推進‘招-培-就’一體化改革,大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與技術創新、解決復雜技術問題、團隊協作與跨文化溝通、可持續發展等四方面能力,持續鍛造應用型人才的硬實力。”上海電機學院通過不斷努力,不斷拉近學子與企業的距離。本科生在校學習的四年里,接觸校企共建的實驗室。比如已有5臺“智元機器人”設備入校,學子可以不出校門即能練習拆裝、維修。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商業伙伴部總經理劉志強表示,企業還將把加工圖紙、裝配圖紙、產線案例等脫密后引入課堂,并由企業專家為學生主講產教融合課程,指導學生做出實物產品。“我們之前發現學校的有些教法和企業的現實情況并不完全匹配,有些教學內容甚至已經過時,但缺乏干預的機制。現在學校主動‘引企入校’,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顯示度變高了,與學生面對面的機會也變多了,相信校企聯合培養出的人才將會更適配企業的需求。”劉志強說。

為了拉近在校生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上海電機學院在“寬口徑培養、按需編班”的基礎上,采取“大一結束選專業、大二結束選產業、大三結束選企業,大四結束選崗位”的培養路徑。校方稱,“四選”培養路徑旨在推動學生深刻理解所學專業、所服務產業、所實習企業和所選擇職業,以期實現學校的學生培養與產業企業的用人需求精準對接。
今年3月29日,在上海市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啟動大會上傳出信息,為引導高校對接區域經濟產業發展所需,主動優化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上海選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電機學院5所高校先行開展相關試點。以上海電機學院為例,其聘任了與所設學科專業領域符合,與產業需求對接,在產業界、教育界有權威影響力的9名專家,組成首屆應用型學科設置委員會,其中6人來自中國商飛、上海電氣集團、發那科機器人、華大半導體等重點行業頭部企業。讓學子在求學階段就有機會深度融入企業,在畢業之際,往往能有更多機會與用人單位無縫連接,順利從一名青年學生成長為一個能迅速為用人單位所用之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