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保障社會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在涉外關系中,維護安全、推進發(fā)展,已經是中國確定的治理方向和目標。①中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學術界早已有了涉外法治相關的探討。② 近年,更有學者形成一系列文章探討涉外法治。③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發(fā)表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的重要講話,為我國涉外法治建設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2024年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原則,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加強涉外法治建設作出戰(zhàn)略部署。涉外法治對于中國,尤其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大環(huán)境下,更加凸顯出重要的時代意義。首先,涉外法治建設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快涉外法治建設已經成為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加強涉外法治建設作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方面進行部署,涉外法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涉外法治建設是中國應對在推進更高要求對外開放中面臨嚴峻外部風險挑戰(zhàn)的當務之急。隨著我國持續(xù)擴大對外開放和公民、企業(yè)加快“走出去”,涉外安全風險有所增加,還有外部勢力對我國發(fā)展進行干擾、打壓。著眼有效應對嚴峻挑戰(zhàn)和防范風險,必須堅決拿起涉外法治利器,運用法治思維,利用涉外法治實施手段開展斗爭。再次,涉外法治建設是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的重要途徑。在變亂交織的世界中,法治特別是國際法作為普遍準則,對于維護秩序、促進和平、實現正義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最后,涉外法治建設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長遠所需。法治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中國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空前緊密,中國要善于利用法治來應對前進路上的各種不確定性。①
二、中國涉外法治體系范圍的界定
2019 年《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加強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務制度,加強國際法研究和運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的要求。“涉外法治\"正式成為中國法言法語。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強涉外法治工作”的一系列要求。②具體要求包括:(1)國內立法層次,加強重點、新興、涉外領域立法,完善涉外法律和規(guī)則體系,特別是建設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2)國際立法層次,積極參與國際規(guī)則制定;(3)涉外司法層次,圍繞“一帶一路”,推進國際商事法庭建設與完善,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仲裁機構合作建立聯合仲裁機制,深化引渡、遣返等涉外司法領域的交流合作;(4)涉外守法層次,引導涉外企業(yè)加強合規(guī)管理,提高法律風險防范意識;(5)涉外執(zhí)法層次,加強在國際恐怖活動、宗教極端勢力和跨國有組織犯罪等領域的國際執(zhí)法合作,加強犯罪嫌疑人及贓物的海外追捕、遣返引渡等反腐敗國際合作;(6)涉外法律服務層次,強化涉外法律服務,建立涉外工作法務制度,建立健全域外法律查明機制;(7)涉外法治話語層次,推進對外法治宣傳,加強多雙邊法治對話,推進對外法治交流;(8)涉外法學教育與研究層次,加強國際法研究和運用,完善高校國際法、國際經貿規(guī)則等涉外法學專業(yè)學科設置,加大與創(chuàng)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力度模式,推動建設高素質涉外法律服務隊伍、建設一批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務機構。涉外法治建設,體現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各類涉外事務,具體包括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務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基于對中國現有文件及論述分析,中國的涉外法治體系范圍大致包括:(1)涉外立法補齊國內短板、積極參與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2)涉外執(zhí)法領域的國際合作,具體包括執(zhí)法安全合作、反腐敗等領域的刑事合作等;(3)涉外司法領域的國際合作,包括司法協助體系的建設等;(4)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yǎng),強化涉外法律服務隊伍。
中國的涉外法治體系建設工作布局雖然總體不斷拓展,但是,從實際情況看,中國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還亟需涉外法治保駕護航。中國涉外法治體系在科學涉外立法、嚴格涉外執(zhí)法、公信涉外司法、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與儲備等方面存在著諸多缺陷。所以,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加快推進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刻不容緩。
三、中國涉外法治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從更好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的高度,深刻認識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同高質量發(fā)展、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wěn)致遠營造有利法治條件和外部環(huán)境。”新時代以
來,我國涉外法治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績,但是與適應我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這一宏偉目標征程中,應對外來嚴峻風險挑戰(zhàn)的長遠需求相比,還存在較為薄弱不適應的地方。
(一)涉外立法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
中國的涉外法律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逐漸完善,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涉外領域總體實現了有法可依,成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障礙,為吸引外資營造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中國先后制定了針對外資企業(yè)的社會法律。①20世紀90 年代,中國注重涉外法律的制定,先后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接條約程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qū)法》等處理涉外事務的法律;進人到新世紀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不斷制定,并且在這個時期為了銜接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符合世貿規(guī)則的涉外經濟立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立法機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把推進涉外領域立法放在突出位置,堅持系統(tǒng)謀劃、規(guī)劃引領、急用先行、點面結合,涉外立法工作取得了較為豐碩成果。經過初步梳理,約有50多部專門涉外法律,涵蓋了目前的七大法律部門,涉及國家主權、外交、經貿、司法等多方面內容,構成了我國涉外法律規(guī)范體系的骨干;還有更多含涉外條款的法律,據不完全統(tǒng)計,占現行有效法律的一半左右,是我國涉外法律規(guī)范的重要內容。②
但是,在涉外立法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制約了我國涉外工作的法治水平,也限制了通過制度應對風險挑戰(zhàn)的能力。當前距離形成系統(tǒng)完備、銜接配套的涉外立法體系尚有差距。一是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目前已有的專門涉外法律中某些條款的薄弱點。二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涉外法律制度之間的系統(tǒng)性,使其更具體系化。三是需要加強涉外法律制度的強制執(zhí)行力度,提高涉外領域的治理效能。四是需要進一步加強在涉外規(guī)則制定中的主動性與效率。如在涉外訴訟程序法領域,涉外民事訴訟程序均存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不成體系;涉外刑事訴訟程序則既沒有自成體系,也沒有存在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而是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出現,亟待修訂和統(tǒng)一。
(二)涉外執(zhí)法力度欠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zhàn)略布局,協調推進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綜合運用立法、執(zhí)法、司法手段開展斗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核心利益。當前各個國家為了在百年未有之變局中維護自身利益,積極將國內法賦予域外效力,推行到域外實施,參與全球治理取得成效。反觀我國,內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外逢國際社會格局動蕩不安,國際金融市場波折不斷,機遇與風險挑戰(zhàn)并存。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表明,加快涉外法治工作的戰(zhàn)略布局,積極運用執(zhí)法手段參與進國際治理,實現行政執(zhí)法的域外適用,以斗爭的心態(tài)應對挑戰(zhàn),是國際社會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國身為負責任大國的使命與擔當。
然而,我國的涉外法治的水平遠遠達不到涉外法治工作的宏偉目標,仍存在明顯的差距,涉外法治工作仍存在諸如立法、執(zhí)法方面的明顯短板和缺陷。由于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但是目前我國涉外立法方面仍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尚未解決,導致涉外執(zhí)法程序沒有得到系統(tǒng)梳理規(guī)制,涉外執(zhí)法手段力有不逮,在國際執(zhí)法中競爭力不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涉外行政執(zhí)法力量的施展,使我國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中處于劣勢地位,缺乏風險應對能力。
其一,我國的涉外法治并未形成統(tǒng)一高效的實施體系,在面對大國之間無視法律規(guī)則進行力量博弈、推行霸權主義時,我們無法使用一套有說服力的涉外實施程序體系參與國際事務,無法履行自己身為負責任大國的承諾,來維護自身的主權安全,維系世界和平安定,因此需要建立協同高效的涉外法治實施體系。其二,涉外商事糾紛的解決機制在國際上缺乏實用性和競爭力。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國際經濟飛速發(fā)展的背后隱藏著動蕩的金融市場危機,跨國間的商事糾紛層出不窮,但在處理外國商事糾紛或進行海外維權時,我國涉外法律并未被廣泛采納,其原因就是我國的涉外法治制度的基礎不健全,運用行政執(zhí)法手段在處理國際商事糾紛時沒有普遍的公信力,需要完善執(zhí)法制度、強化執(zhí)法力度。其三,僅憑我國處理跨國犯罪問題力有不逮。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要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安全觀,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隨著經濟全球化持續(xù)推進,毒品走私、偷渡人口等跨國犯罪屢見不鮮,危害各國人民安全,不利于國際形勢的穩(wěn)定。這種跨越多國、涉及管轄問題的全球跨國犯罪,需要國際間的執(zhí)法合作來共同處理,需要各國合作應對挑戰(zhàn)。
(三)涉外司法能力不足
司法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從宏觀上來講,司法解決國際爭端是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的,其判決是具有極強的約束力的。并且司法途徑還是和平解決爭端的重要手段之一,對這一途徑的重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使用武力和其他暴力手段加劇國際沖突。還有一點,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問題可以增進國家之間的交流,加強國家之間的信任程度,為以后的國家合作奠定基礎,甚至可以提升國家形象。從微觀上來講,在具體的國際爭端中,國際司法作為國際爭端的第三方,從形式上、表面上來看其正當的,合理的,甚至是相對公平的。所以,一旦國際司法參與到國際爭端之中,它的一些決定和判決,會為一方帶來巨大的優(yōu)勢,因此,提升我們的司法能力,對于保護中國在國際爭端中的合法利益,提升中國在國際中的話語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近些年在國際司法領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首先,我國與多個國家締結了雙邊司法協助條約。截至目前,我國已與39個國家締結雙邊司法協助條約,其中有35個含有民商事判決承認和執(zhí)行的內容。其次,我國積極參與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和國際體系的治理。堅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推動國際治理法治化進程,這都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司法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同樣需要我們認識到的是,我國的涉外司法能力仍存在嚴重不足。具體體現在,一是缺乏統(tǒng)一的解決涉外糾紛的法律規(guī)范,我國目前的涉外糾紛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缺乏專門統(tǒng)一的法律規(guī)范。二是缺乏專業(yè)的涉外人才,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相對不足,尤其是缺乏既懂法律又懂外語的專業(yè)人才。三是涉外審判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盡管我國涉外審判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需進一步完善涉外審判機制,同時,還需要加強涉外審判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提高審判效率和質量。
我國司法能力不足的困境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第一個方面是歷史因素帶來的困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存在著長時間與世隔絕的時期,在這期間,我國的國際司法幾乎處于停滯狀態(tài)。后來中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國際事務的參與程度顯著提高,這一點在改革開放之后尤為明顯。但由于經濟等原因的限制,我國對于國際關系與國際司法的認識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深化。第二個方面是觀念上的沖突帶來的困境。國家主權是國際法所強調的,國際法存在的基礎便是國家擁有主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但是,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全球化的沖擊,國家主權這一概念與國際司法之間產生沖突是必然的。這一點在中國尤為明顯,我們是從被欺壓侵犯的歷史長河中走出來的,我們的民族主權意識尤為清晰,因此中國在參與國際事務中,使用司法途徑的意識不夠強烈,涉外司法能力的缺陷也是必然的。第三個方面是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困境。國際司法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官方途徑之一,雖然是國與國之間的“服務者”,但毫無疑問的是,其具有強烈的西方法律思維。長期以來,國際司法乃至是國際制度都被認為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物,這一點是不得不承認的,國際司法制度確實是具有濃厚的西方體質色彩。而中國從加入國際體系,處理國際事務的時間來看,是比較靠后的,是人們常說的“后來者”。中國一邊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處理國際爭端,一邊卻難以迅速適應西方制度體系,司法能力的薄弱是在所難免的。
(四)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力度欠缺
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資源。①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yǎng)是推動國家法治建設與國際接軌、提高國際法律事務處理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新中國成立前,由于中國社會處于動蕩與戰(zhàn)亂之中,塑造和培養(yǎng)善于處理涉外關系的法治人才,形成體系化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在當時的環(huán)境背景下遭遇著巨大的挑戰(zhàn)與困難。在當時國際法律知識的來源主要是靠國外學習,學習的理論主要具備西方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雖然我國法學教育逐漸步人正軌。然而,由于當時國際、國內環(huán)境的限制,法學學子學習國際法、外國法及相關文獻資料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人了蓬勃發(fā)展的年代,但是這一時期的法學教育主要應對國內法學的需求,“得民刑者,得天下\"這一說法充分顯示了當時的法學人才培養(yǎng)狀況。但是這一時期,我國對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yǎng),或采取獨立培養(yǎng),或采取國外機構合作,或是法學學子的海外培訓,也造就了一批諸如薛捍勤、張月姣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法官,這為推動我國法治建設與國際接軌、提高國際法律事務處理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當然,繼續(xù)推進建設高水平的涉外法治需要更大批的人才。①但由于過去長期對涉外法治重要性的忽視,我國在法治人才培養(yǎng)方面仍需繼續(xù)改進與完善。一是涉外法治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與創(chuàng)新,應重視構建跨校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機制,進一步共同探索“國內—海外合作培養(yǎng)”的新機制,使人才培養(yǎng)更具國際化和實踐性。二是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性不強,應與時俱進進行調整,現階段學生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本領不足,應為學生搭建相應實踐平臺,推動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育人。三是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目前各個部門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各部門間缺乏足夠的交流與合作。四是人才儲備工作欠缺,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深人,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尚不能滿足企業(yè)對外交流的需要,歐美律師在處理我國企業(yè)涉外業(yè)務中占據較大數量。
四、中國涉外法治體系建設的展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系統(tǒng)觀念\"“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涉外法治工作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不能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我國堅持系統(tǒng)觀念、全局謀劃、整體推進,形成涉外立法、執(zhí)法、司法、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涉外法治工作大協同格局。
(一)完善涉外法律體系
在涉外法治建設中,涉外立法工作具有基礎性作用,通過加快形成系統(tǒng)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guī)體系,為其他各項涉外法治工作提供依據。②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統(tǒng)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形成系統(tǒng)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guī)體系。2021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統(tǒng)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則,加強涉外領域立法,進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長臂管轄\"法律法規(guī),推動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涉外經貿法律和規(guī)則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國家不斷完善涉外經貿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促進國內法與國際法中的經貿規(guī)則的良性互動,提升我們國家應對涉外經貿領域法律制度風險的能力,通過補短板,強弱項,提升我們國家涉外經貿領域法律制度的系統(tǒng)性與穩(wěn)定性。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 0 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加強國際法運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更好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的高度,建設同高質量發(fā)展、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wěn)致遠營造有利法治條件和外部環(huán)境。具體在法規(guī)體系層面,就是要根據實踐的發(fā)展和需要及時修訂、補充和廢止相關法律法規(guī),改變涉外法規(guī)不成體系的局面。一是我們應加快制定涉外法律法規(guī),填補涉外領域的法律真空;二是在國際法方面,堅定中國制度、文化自信等軟實力,積極參與國際規(guī)則制定,為推進國際法治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因此要加強國內法與國際法的雙向互動,在涉外立法中落實國際條約、履行國際義務;在國際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建設性參與和引領國際規(guī)則制定,推動提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推動形成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①國家可以貢獻自己的智慧,提升國際法律規(guī)范的公平合理性,促動國際法機制邁向文明進步,推進健康的國際法治更加廣泛和全面地進入到現實中來。②三是完善法律中的涉外條款,提升涉外執(zhí)法司法效能,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以國際良法促進全球善治,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③
(二)加強涉外執(zhí)法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聯動性強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統(tǒng)籌國內和國際,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堅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zhàn)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加強頂層設計,一體推進涉外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務,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協同格局。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涉外法治體系需要建設協同高效的涉外法治實施體系,提升涉外執(zhí)法效能。具體工作中我們必須切實把握、貫徹涉外執(zhí)法工作的總體要求:一是進一步完善涉外執(zhí)法程序,包括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征收、反壟斷調查、行政檢查等執(zhí)法行為都要制定執(zhí)法細則、裁量標準和操作流程,做到合法、合理、具體、明確、程序公正;二是健全行政執(zhí)法制度,充分保證涉外企業(yè)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救濟權,以保障外國企業(yè)的合法利益,穩(wěn)定國際金融市場,打造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huán)境;三是加強對行政執(zhí)法的監(jiān)督,國務院在《提升行政執(zhí)法質量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提到,加快出臺行政執(zhí)法監(jiān)督條例,健全行政執(zhí)法監(jiān)督機制,強化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全方位、全流程監(jiān)督;建立涉外執(zhí)法信息公開制度,接受各國的監(jiān)督,提高執(zhí)法的透明度,堅決懲治涉外執(zhí)法中的腐敗現象,加大對執(zhí)法腐敗現象的懲治力度,形成有效震慢,維護涉外領域中行政機關的權威性。
在國際執(zhí)法合作方面,全球安全需要全球參與治理,一是要建立國家之間的跨部門合作機制,以點對點的形式,由各國相應的部門組織人員合作處理問題,提高問題處理的效率和成本。二是要摒棄霸權主義、單邊主義思維,推動全球安全倡議,奉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同維護國際法的權威性。三是加強對發(fā)達國家的合作執(zhí)法力度,積極開展多邊外交,與各國分享執(zhí)法經驗,完善國際執(zhí)法合作機制,積極發(fā)展全方位國際執(zhí)法合作工作,共同打擊恐怖活動、民族分裂勢力等違背人道主義精神的犯罪行為,增加國際執(zhí)法合作成果,實現執(zhí)法合作雙方互利共贏。四是建立國際間的執(zhí)法信息共享平臺,加強執(zhí)法的信息化建設,通過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各國通過平臺實時共享犯罪信息、線索,密切國家間的交流合作,打好信息戰(zhàn),及時應對跨國犯罪局勢,提高執(zhí)法的效率和成功度,以便有效打擊跨國犯罪,共同維護國際秩序與安全。④
(三)提高涉外司法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涉外司法審判體制機制改革,提高涉外司法公信力;深化司法領域國際合作,加強駐在國外交人員保護協助,建強我國海外利益的法治保護安全鏈。這就要求涉外司法工作必須嚴格遵守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和國內法相關規(guī)定,遵循對等原則和國際慣例。一要進行涉外審判方式改革,嚴格推行《民事訴訟法》及加入的國際條約中有關審判的諸如送達、調查取證等制度;二要更新審判理念,提高涉外司法工作透明度,全面實現審判過程全過程公開,推進涉外審判工作高質量發(fā)展;三要加強對涉外審判程序的監(jiān)督和管理,防止程序瑕疵影響審判結果,為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海洋強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四要完善涉外司法工作機制,加強與外國法院和國際組織的司法協助與合作,推動國際司法協助機制的完善和發(fā)展,通過簽訂雙邊或多邊司法協助協議,簡化司法協助程序,提高司法協助效率。五是加強涉外審判人員的專業(yè)培訓和教育,提升其國際法律、國際事務等專業(yè)知識水平,積極引進具有國際視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涉外法律人才,充實涉外審判隊伍,加強涉外審判人員的職業(yè)道德教育,提升其職業(yè)素養(yǎng)和廉潔自律意識。同時,還要推進知識產權法院建設,完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機制,簡化知識產權授權確權程序,嚴格依法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的權益。①
(四)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和隊伍建設,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加強學科建設,辦好法學教育,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培養(yǎng)機制,早日培養(yǎng)出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專業(yè)素質過硬、通曉國際規(guī)則、精通涉外法律實務的涉外法治人才。涉外法治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工作,需要四個方面發(fā)力。其一,優(yōu)化法學學科,應按照國家需求設置培養(yǎng)人才標準,調整涉外法治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首先,加強外語、法律、經貿復合型涉外法治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強化外語教學以及與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國際經貿、世界歷史等相關的課程教學。同時,我們還應增加非英語語種的法學教育,以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需求,提升涉外法治專業(yè)人才的語言能力和專業(yè)交叉輻射能力;其二,在培養(yǎng)模式上,推廣支持國際模擬法庭教學與競賽項目,積極拓寬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合作交流渠道,通過與國外大學的合作,我們可以引進先進的法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國際法律項目和研究中,從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國際法律規(guī)則和實務操作。其三,建立多個部門聯動機制,政府、事務部門、高校、政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共同發(fā)力,建立協同合作的模式,建成立聯合培養(yǎng)工作組,由政府、高校和非政府組織共同組成,負責制定培養(yǎng)計劃、確定培養(yǎng)目標、協調各方資源等。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確保合作過程中有明確的指導和規(guī)范。同時,重視與高校的合作交流,在高校中設立涉外法律專業(yè)課程,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前沿性,引人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專家資源,提供一線實踐經驗分享開展涉外法律實務培訓項目,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高校提供專業(yè)知識和研究支持,非政府組織提供實際案例和國際交流機會。共同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高素質人才,為培養(yǎng)涉外法治專業(yè)人才獻策;其四,健全人才引進、選拔、使用、管理機制,建立科學的人才選拔機制,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方式,選拔具備涉外工作潛力的人才,鼓勵涉外工作人員參加國際交流活動,如國際會議、商務考察等,增強其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繼續(xù)加強涉外人才的培養(yǎng)和引進,不斷提高涉外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yè)務能力,做好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儲備,同時加強涉外干部隊伍法治能力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yè)化涉外法治工作隊伍。②同時,還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推動涉外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針對涉外法治人才能力的需求,本著急用先行與長遠發(fā)展相結合原則,以應急性解決“卡脖子\"問題和盡快補齊短板為目標,采取戰(zhàn)略規(guī)劃與年度性推進相結合的方式;設立國家專項,以期有針對性解決“卡脖子\"問題;同時完善“走出去\"\"引進來\"相關政策。③
結語
就我國而言,統(tǒng)籌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是使國際法的確立和運行回歸生成格局核心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推進國際立法民主化、國際執(zhí)法嚴格化、國際司法公正化、促動國際法治良性發(fā)展的建設性舉措。④中國提出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方面,是中國在法治領域貢獻世界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發(fā)展的重要部分。中國健全涉外法治體系的目標,除了有維護中國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的作用之外,而且還要從大局觀的角度構建公平的國際秩序。中國推進的涉外法治工作應該具有大局意識,不僅要考慮中國所面臨的歷史定位,考慮到中國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道路征程中多面臨的風險,而且要考慮到中國涉外法治體系建設的現狀與不足,才能保證涉外法治體系建設的制度設計、工作部署和戰(zhàn)略布局的先進性與現代化。
The Current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Foreignrelated Rule-of-Law System
LIU Hai-jiang1,YANG Li-xiang2
(l.School of Law,LiaochengUniversity,Liaocheng,252059 China;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Southampton,SO171BJ United Kingd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related rule of law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basic strategy of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law-based governance. It is an urgent task for China to promote high-level opening-up and address external risks and challng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appeal and shaping power,and a long-term necessity for advancing the great cause of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existing documents and discourses, China's foreign-related rule-of-law system generally includes foreignrelated legislation,foreign-related law enforcement, foreign-related justice,foreign-related law-abiding, and thecultivation of foreign-related legal talents. 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foreign-related rule-of-law system. The foreign-related legal system is not yet complete;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foreign-related law enforcement operates poorly and is inefficient;the international credibility of foreign-related justice is stillnot commensurate with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and there is a shortage of high-end foreignrelated legal talents in cultivation and reserve. China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foreign-related legal system, strengthening foreign-related law-enforcement efforts, enhancing foreign-related judicial capabilities,and intensifying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related legal talent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foreign-related rule-of-law system.
Keywords:foreign-related rule of law;international governance;foreign-related law enforcement: foreign-related jus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