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日益深入的新時代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成為亟待探討的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對學生品格塑造和人格養成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較為單薄,融合不夠自然。文章對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進行了分析,探究了初中語文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高效課堂的路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其中文化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規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個人修養的提升、民族精神的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負有重要職責。然而,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較為單薄,多停留在表層知識的講解,缺乏情感體驗和實踐應用,學生難以真正領會其內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學內容選擇不夠精準,教學方式較為呆板,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密,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的提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重視文化教育與文化傳承,注重學生文化修養的提高”,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語文課時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融合的意義
促進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
作為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民族標識的重要標志,也是新時代高揚民族精神、實現復興大業的寶貴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透過豐富多樣的語文篇目,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卓越智慧,從而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例如,在教學古代詩詞名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悟古人熾熱的家國情懷、高潔的道德情操和深邃的哲理思辨,體會中華文化之美。在講解古代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品味蘊藏其中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啟迪,感知中華文化的教化力量。在學習古代散文、史傳時,教師可以激發學生探尋華夏先賢的治學精神和人格魅力,領略中華文化的人文情懷。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系統的學習和體驗,學生不僅能開闊視野、積累知識,而且能增強對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一個有力的佐證是,很多學生在學習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后,會自覺傳承和弘揚,如熱衷于古詩詞朗誦、書法繪畫等才藝,主動參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可見,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能讓學生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樹立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自覺,且對于學生健康成長、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具有重要意義。
豐富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先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道德智慧。它不僅體現在深奧的哲學理念、經典的文學作品中,也滲透在傳統美德、生活習俗等方方面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恰如其分地融入語文教學,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陶冶他們的情操,啟迪他們的心智,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在講解《岳陽樓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感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情懷,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其擔當精神。在學習《孟子》選讀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領會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體會“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進取精神,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欣賞傳統詩詞、散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幫助其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深化語文學習,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教材中很多經典篇目都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古詩詞、古文、神話傳說等,這些篇目凝結了先人的智慧,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領悟作品深層內涵。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通過補充講解盛世太平的歷史背景和古人追求理想社會的人文情懷,可以幫助學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更好地品味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恬靜安逸,體會作者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情感。在學習曹操的《觀滄海》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等詩句所展現的雄渾瑰麗的意象和豪邁奔放的想象;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述曹操的人生際遇和性格特點,讓學生感悟詩人飽經滄桑卻依然傲然挺立的雄姿。學生在了解詩人的同時品味詩作,會對這種樂觀曠達的胸襟神往,受到積極向上的精神感召。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生語文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使他們在熟悉文化語境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提升感悟,從而獲得語文能力的提高。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還蘊藏著豐富的成語典故、俗語諺語,融入語文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拓寬知識視野。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成語典故,如“程門立雪”“鑿壁偷光”“臥薪嘗膽”等,講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可以幫助學生擴充詞匯量,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又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外搜集諺語俗語,如“一寸光陰一寸金”“欲速則不達”等,組織學生品析其中的人生哲理,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可以提高其思辨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融合的路徑
優選教學內容,突出文化導入
在眾多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蘊含著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文本,如古詩詞、古文等。教師應有意識地選取這些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氣息的篇目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自然接受優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師在備課時,應認真鉆研教材,梳理課文中潛藏的文化要素,找準文化切入點。在教學時,可先以這些文化要素為線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為深入講解課文內容作好鋪墊。例如,在教學《陋室銘》時,教師可以以“士人精神”為切入點,先引導學生了解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風骨,體會名士淡泊名利的高潔情懷,繼而分析劉禹錫的人生際遇和思想性格,感悟其安貧樂道、不改其志的堅定信念,再回到文本細讀,體會作者坦蕩磊落、寧靜致遠的情懷和灑脫豪邁、飄逸不羈的風格。再如,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時,可以從“忠義”文化切入,講述三國時期忠臣義士的動人事跡,讓學生感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誠品格,體會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卻仗劍疆場、鞠躬盡瘁的報國情懷,進而分析文章結構層次、語言特色,這樣,文化導入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文章的藝術特色,從而在語文能力培養的同時,讓學生沐浴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中。此外,教師還應注意挖掘教材之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擇取能夠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內容,有機融入語文教學。例如,在講解古詩詞時,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李白的《月下獨酌》、杜甫的《登高》、蘇軾的《水調歌頭》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等,既能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又能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
創設情境體驗,豐富課堂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僅體現在經典著作中,更寄寓于豐富的物質載體和多樣的表現形式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創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優美的古箏音樂,營造意境;出示山水畫卷,再現詩中景象;或讓學生身著古裝,吟誦名篇,體驗詩人情懷。在學習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布置傳統飾物,如燈籠、桃符和粽子等,讓學生感受節日氛圍;學生分組調查節日的來歷、習俗,在探究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沉浸式的課堂活動,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此外,教師還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可以利用中國傳統節假日,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文化古跡,開展研學活動,如清明節祭拜先人,端午節體驗包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明月、猜燈謎等。在參觀、體驗、調查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直觀地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在收集、整理、分享的過程中,學生能提升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
融合現代生活,聯系實際應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絕不應僅停留在書本里、課堂上,更要走進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心靈。因此,教師要合理選取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引導學生感悟其現代價值,并鼓勵學生將傳統智慧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學習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當下社會對傳統節日的繼承與發展,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弘揚優秀節日文化。在學習傳統美德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言行,如何將傳統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個有道德、有品行的人。再如,學習傳統手工藝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動手實踐,體驗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感悟勞動創造的快樂,培養勤儉節約的意識和創新實踐的能力。學習傳統健身養生方法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練習簡單的養生功法,體驗傳統健身的魅力,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聯系,學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增強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感和使命感。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可以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痕跡,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例如,考察傳統美食在當下的傳承與創新,調查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發展,思考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鼓勵學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如在作文中融入傳統詩詞語句、在手抄報中融入傳統圖案元素、在演講中融入傳統故事等,讓學生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實現自身價值,增強文化自信。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弘揚民族精神、涵養學生品格、提升語文素養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立足教材,廣泛選取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語文素材,以文化要素導入激發學生興趣;要創新教學方式,營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在參與互動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要聯系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此,方能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中茁壯成長,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實現自我價值,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作者單位:廣西欽州市靈山縣靈城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