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省,擁有豐富多樣的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然而,在外宣翻譯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差異,其文化傳播效果受到一定限制。文章深入探討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外宣翻譯存在的不足及創新策略。結合變譯理論、接受美學等理論基礎,提出增譯、減譯、編譯等多種創新翻譯方法,旨在提高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效果,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鑒。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宣翻譯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安徽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孕育了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多種特色文化,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國際傳播潛力。然而,當前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外宣翻譯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文化內涵難以準確傳達、翻譯策略不夠靈活等。因此,深入研究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外宣翻譯的創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概述
徽文化
徽文化屬于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其歷史悠久,蘊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堪稱安徽極具代表性的文化樣式。徽文化的文化特性主要通過徽州古建筑、徽劇、徽菜、徽派盆景等展現。徽州古建筑,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筑,有著獨特的馬頭墻、磚雕、木雕等工藝特點,彰顯出徽州民眾在藝術和建筑方面的智慧。徽劇作為安徽的一種地方戲劇形式,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保存著傳統的表演方式,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內涵。徽菜是安徽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重視原材料本身的味道,烹飪技巧獨具一格,口味清新鮮美,因此受到國內外眾多食客的喜愛。徽派盆景將自然風光與人文思想融合起來,憑借精巧而獨特的藝術造型,展現出徽文化特有的迷人之處。
黃梅戲
黃梅戲屬于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端于安徽黃梅地區,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它吸納了其他地方戲曲的精華部分,具備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黃梅戲憑借優美的旋律,簡約的表現手法以及鮮活的演唱特色而享譽中外,其表演形式頗具地域特征和生活韻味,主要靠演員的肢體動作與歌唱能力傳遞情感。黃梅戲的曲調簡單明快,音色純凈質樸,有著柔美又不乏明快的旋律,廣受大眾喜愛,在中國南方地區更是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黃梅戲的曲目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或者愛情軼事,充滿濃厚的地方風情,諸如《天仙配》《女駙馬》《打金枝》這樣的代表作,一直都是眾多黃梅戲“發燒友”心中難以超越的經典之作。
淮河文化
淮河作為中國的重要支流,流經多省且歷史悠久,從而孕育出濃厚的文化底蘊。淮河文化的特點可從民俗文化、歷史遺跡和人文智慧等諸多方面顯現出來,淮河流域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地方節慶、傳統手工藝、風俗習慣等均展示出民眾生活特有的景象。淮河沿岸的春節民俗活動十分熱鬧,融合了南北方節慶元素,具有很明顯的地域特征。淮河文化彰顯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淮河流域的民眾向來以勤勞勇敢而聞名于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他們不斷探尋自然并加以利用,從而創造出諸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淮河兩岸留存不少歷史遺跡,如淮河古戰場遺址、古代的水利工程等,這些均是淮河文化的關鍵標志,它們充分表明該地區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外宣翻譯存在的不足
在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外宣翻譯中存在文化詞匯翻譯不準確的問題。徽文化、黃梅戲、淮河文化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要素,在翻譯成外語時,常陷入文化內涵難以全面傳遞的窘境。很多帶有濃厚地方氣息的單詞和短語,目標語言里也許找不到直接契合的說法或者概念,于是就造成翻譯存在歧義或者不夠精準。
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很多文化元素受本土生活方式、社會習慣、歷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很深。在向國際受眾傳播這些文化時,文化背景上的差異常常引發接受層面的障礙。例如,徽文化的精髓深植于其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徽劇表演形式既重視唱腔與節奏的變換,又關注演員肢體語言及情感的傳遞。且徽文化非常重視儒家思想、家族觀念和傳統禮節,在對外宣傳翻譯時很難找到西方文化中相似的社會習俗進行參照。黃梅戲屬于安徽具有代表性的戲劇種類,它的藝術表現力展現不僅依靠演員的表演技巧,而且受語言、音樂、舞臺布景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黃梅戲的歌唱部分常常帶有明顯的地方特征,如高亢激昂的唱腔,再加上優美的旋律,所傳達的既是劇中的情節,也是安徽當地的文化情感。黃梅戲所表達的情感往往源自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與社會關系,而國際受眾對這些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認識可能較為淺薄,因此可能難以充分理解戲中的人物關系和情感矛盾。徽菜隸屬于地方飲食文化范疇,它那獨有的烹飪技法、味道以及食材選取,對外界人士而言可能既陌生又難以接受。徽菜采用諸多當地特色食材,如徽州的山珍野味或特有香料等,這些與外地飲食文化可能存在很大差別,在譯介過程中較難精準傳遞菜品的精妙之處。受此類文化差異影響,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宣翻譯一般難以很快得到國際受眾的全面認可。
進一步舉例,徽派建筑的“馬頭墻”直譯為“horse-head wall”,表面上好像說出了形狀特點,但無法展現背后隱藏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這種譯法無法很好地顯示徽派建筑與地方習俗、宗教信仰之間的聯系。
由于缺乏相應的文化底蘊與社會環境氛圍,在翻譯這些獨具特色的詞匯時,難以做到準確翻譯,這便給對外宣傳推廣時的翻譯工作造成諸多阻礙,很多國際受眾對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文字解釋上,無法全然領略其中蘊含的文化韻味與情感力量。
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外宣翻譯的創新策略
基于變譯理論的翻譯策略
變譯理論是一種以“變”為核心的翻譯理論,變譯的方法包括增譯、減譯、編譯等。增譯策略在外宣翻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涉及具有深厚歷史背景或復雜文化內涵的內容時。例如,在翻譯徽州古建筑時,單純的直譯往往無法傳達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背景信息,如徽派建筑風格的歷史淵源、建造技巧、建筑材料的選擇等。這樣做可以幫助國際受眾更好地理解徽派建筑的文化精髓。在翻譯黃梅戲時,類似的增譯策略也同樣有效,可以通過適當增添黃梅戲的歷史背景、演出形式及其在安徽文化中的地位,讓國際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欣賞這些藝術形式。對于有些細節部分,盡管原文中并無明確提及,但補充一些文化背景的解釋,能使翻譯內容更加完整和易于理解。減譯則是在面對冗長和不必要的細節描述時采取的策略,特別是在一些文化較為獨特的場景和細節描述中,適當刪減無關的部分,能簡潔明了地呈現出核心的文化信息,避免讓目標受眾陷入冗雜的信息中。例如,在翻譯徽菜時,可能原文中包含許多復雜的烹飪步驟和材料選擇,對于國際受眾來說,簡化描述并聚焦于菜肴的文化意義和味覺特點,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編譯策略則是在面對多個相關文化元素時,可以將它們整合成一個完整的文化故事。例如,將徽文化的多個元素,如徽州的古建筑、徽劇、徽菜等文化特色,合并成一個連貫的文化敘事,在翻譯時可以更加生動地呈現安徽的地方特色,增強文化的吸引力。
接受美學視域下的翻譯策略
從接受美學角度看,文化適應是非常關鍵的策略,翻譯需把目標語受眾的文化背景、認知習慣和審美偏好納入考量范圍。以黃梅戲的外宣翻譯為例,國際受眾也許不太了解中國傳統戲劇形式,所以譯者要遵照目標受眾的文化接受水平,適當地調整黃梅戲中的一些要素。可以用國際受眾熟悉的表演形式和符號來替換部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如此一來,黃梅戲所蘊含的情感與表現形式就能以一種更為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國際受眾。文化適應這一策略,要求譯者既要在語言層面實施調整,也要深入體會目標文化的審美特性與接受慣例,這樣才能達成高效翻譯。互動性翻譯策略同樣能有力推動文化的交流與傳承,特別是針對那些文化差異較大的受眾群體時。譯者可以與國際受眾展開互動,獲取他們有關翻譯內容的意見,從而提高翻譯的質量。例如,在黃梅戲的外宣傳翻譯過程中,可以組織面向目標文化受眾的交流活動,了解他們對于黃梅戲翻譯的接受情況與感受,按照所得到的反饋信息來進一步完善翻譯內容,使其更貼合目標受眾的文化認知與審美需求。譯者還可以借助社交媒體、在線平臺等現代技術手段與國際受眾展開互動,搜集反饋,并隨時調整翻譯策略。在翻譯徽菜、徽劇等文化產物之時,譯者可以通過這種互動性翻譯的方式,了解國際受眾的喜好偏向、文化認知狀況等,進而在后續的翻譯進程中作出恰當的調整,讓文化傳播變得更為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綜合創新翻譯策略
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宣翻譯需遵照跨文化傳播需求改進翻譯方法。其一,譯者應加深對地方文化的領悟,從而在翻譯時精準把控地方特色。徽文化、黃梅戲等地方特色文化要素往往有著深沉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譯者不但要有較高的語言水平,還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識沉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從而有效防止翻譯時對文化內涵產生誤解或予以簡化。其二,譯者在進行外宣翻譯時,可以更多地借助多媒體翻譯手段,將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融合助力翻譯,如此能更直觀、更豐富地展現安徽地域文化的精華。例如:在徽文化外宣翻譯中,可以給文字翻譯配上徽州古建筑的圖片或者視頻資料,方便國際受眾更好地認識建筑的外形和結構;在黃梅戲外宣翻譯過程中,將舞臺視頻、演員表演等多媒體資料融入其中,提升翻譯的表現力和影響力。跨學科合作會給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外宣翻譯帶來更多新角度,利用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譯者能更深層次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采用更恰當的翻譯方法,使翻譯出來的內容符合語言規則,而且能打破文化壁壘,進一步提高文化傳播的成效。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宣翻譯意義重大,有益于推進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要想提升翻譯效果,譯者可以采用增譯、減譯和編譯等策略,還可以從接受美學角度出發,保證翻譯內容符合目標受眾的文化習俗。此外,還可以綜合采用創新的翻譯策略,以提升外宣翻譯的成效。隨著翻譯技術和跨文化合作不斷發展,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會日益擴大,給世界各國帶去更多的文化感受與啟迪。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經濟技術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齊立梅,安徽宿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
基金項目:2024年安徽省高校科研人文社會科學類(重點項目)“安徽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外宣翻譯策略研究”(2024AH05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