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聚焦高職語文課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過解碼其傳統文化基因,探索教學實踐路徑。研究發現,古代匠作文化、儒家與道家思想中蘊含豐富的“工匠精神”基因,將其融入高職語文教學,可通過在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相關內容、運用情境化教學和跨學科融合教學法,以及建立全面且客觀的多元評價體系實現。經教學實踐驗證,該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與職業素養,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與產業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成為提升職業人才素養的關鍵所在。高職語文兼具著工具性和人文性,其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優質的載體。解碼其傳統文化基因,對深化“工匠精神”內涵的理解、達成文化傳承與職業素養的融合而言,意義極為重大。就研究現狀來講,在職業教育中,國外相對較早地關注職業精神的培育,像德國的“雙元制”、日本的“職人精神”培養體系;國內的學者,也在積極地對“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的融合以及傳統文化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展開探索。然而,現有的研究在高職語文課程與“工匠精神”的結合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欠缺,特別是在從傳統文化基因解碼的視角進行深入剖析和系統實踐方面,尤為缺乏。故而,文章綜合地運用文獻研究、案例分析、行動研究法,將傳統文化基因解碼作為創新的切入點,深挖“工匠精神”與高職語文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探尋教學培育的新路徑。
“工匠精神”與高職語文課程概述
工匠精神
在現代職業教育語境下,“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涵蓋了敬業專注、精益求精、創新進取及追求卓越。其不單是一種職業態度,更是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的綜合性體現。敬業專注,意味著從業者需對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保持著高度的責任心;精益求精,著重強調對產品或服務質量的極致追求;創新進取,鼓勵在傳承的基礎之上,不斷地去探索新技術、新方法;追求卓越,則體現為對完美的執著追求,永不停歇。“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緊密相關,是職業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職業道德的具體踐行。
高職語文課程
高職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性。工具性表現在能夠助力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增進溝通表達、信息處理等實用技能;人文性則是通過文學作品、文化知識的學習,培育學生的文化底蘊、審美能力及人文情懷。在對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方面,語文課程憑借對經典文本的解讀,使學生得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在審美能力的培養上,引導學生去欣賞文學藝術之美;在表達能力提升方面,通過寫作、口語交際等訓練,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發展筑牢堅實的基礎。
高職語文課程與“工匠精神”的關系
高職語文課程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教材中的經典文學作品、古代典籍等,蘊含著大量彰顯“工匠精神”的內容。將“工匠精神”融入語文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通過文化的熏陶,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會職業精神的內涵,在未來的職業崗位上,以“工匠精神”為指引,提高工作的質量與效率,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工匠精神”的傳統文化基因解碼
古代匠作文化中的精神內核
《考工記》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工藝文獻,集中體現了“天工開物”的理念,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以及對工藝制作的嚴謹態度。傳統手工藝人懷著“技近乎道”的價值追求,把技藝視作通向精神境界的路徑,在制作的過程中極力追求技藝的精湛與完美。這般對工藝的敬畏之心、對完美的執著追求,正是“工匠精神”于古代匠作文化里的生動呈現。
儒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基因
儒家思想里的“執事敬”“精益求精”等理念,與“工匠精神”是高度契合的。“執事敬”所要求的是做事要認真負責、全身心地投入,由此體現出了敬業精神;“精益求精”則著重強調對工作質量的不懈追求。“知行合一”的理念同樣為現代工匠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其倡導將知識和實踐相互結合,于實踐之中不斷地提升技藝,達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道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內涵
道家“道法自然”“大巧若拙”的思想,對工匠精神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道法自然”主張的是順應自然規律,在于工藝制作中體現為尊重材料的特性、遵循制作的規律;“大巧若拙”則倡導摒棄浮華,追求質樸且精湛的技藝。道家“虛靜”“專注”的觀念有助于培育工匠專注、沉靜的心性,使得工匠在工作之時能夠排除干擾,專注于技藝的提升。
高職語文課程中“工匠精神”教學的實踐路徑
重構教學內容
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工匠精神”的經典文本,如《庖丁解牛》所體現的技藝精湛以及對規律的把握,《核舟記》所展現的工匠高超技藝與細致專注。與此同時,開發以傳統文化基因解碼為核心的校本課程資源,選取更多能夠體現“工匠精神”的傳統文化素材,以此豐富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與“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
創新教學方法
運用情境教學的方法,創設工匠文化的體驗場景。模擬古代的作坊,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工匠的工作氛圍;采用項目式的學習方式,設計與“工匠精神”相關的項目,如開展“經典文本中的工匠精神”主題探究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工匠精神;開展跨學科融合的教學,將語文和專業課程進行結合,如在機械制造專業的語文教學中,引入機械制造領域的工匠精神案例,實現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發展。
構建教學評價體系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關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注重“工匠精神”相關素養的提升,如敬業態度、專注程度、創新能力等。設計過程性的評價方案,通過記錄課堂表現、評價項目作業、保存成長檔案等方式,追蹤學生“工匠精神”養成的軌跡,全面且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案例分析與實踐反思
典型教學案例展示
以詩詞鑒賞教學為例,在詳細講解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詩歌作品時,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對杜甫在詩歌創作過程中所秉持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益求精態度展開深入分析。借由對杜甫詩句的細致解讀,學生能深刻感受詩人對于詩歌藝術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在應用文寫作教學環節,教師精心地布置了有關合同撰寫的實際任務,且嚴格地要求學生以嚴謹、細致的態度完成這一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能體悟到文書寫作對準確性、規范性的嚴格要求,還能知道“工匠精神”是怎樣被巧妙地融入教學過程中的。經由對這些典型教學案例的深入剖析,教師能夠明確傳統文化基因解碼與教學目標的具體達成狀況,進而檢驗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實踐效果與問題分析
為了全面評估教學效果,教師采用問卷調查、學生作品分析等多種方式展開綜合評估。評估結果表明,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學習態度變好,職業素養提升。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部分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解讀僅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的思考與探究,文化解讀的深度不夠。另外,實踐環節的設計和專業課程的結合不夠緊密,未能充分發揮出其在育人方面的價值。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改進策略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教師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進策略。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教師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和深入研究,通過參與專業培訓、閱讀經典文獻等途徑,持續地提高自身的文化解讀能力。如此一來,教師便能在教學中更加得心應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內涵,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應積極地推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與優勢,把企業的實際項目引入課堂中。這樣能夠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讓教學活動更加貼近職業的需求,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學生在參與實際項目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提前適應職場環境,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實施這些改進措施,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當前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夠為“工匠精神”的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態度,進一步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文章對“工匠精神”的傳統文化基因進行深度解碼,系統梳理古代匠作文化、儒家及道家思想對“工匠精神”內涵的豐富滋養,證實了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語文課程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構建教學評價體系等實踐路徑,經過教學驗證后,切實提升了學生職業素養,凸顯出高職語文課程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關鍵作用。展望未來發展,隨著數字化技術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可進一步探索其在高職語文“工匠精神”教學中的創新應用,如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工匠文化體驗場景,增強教學直觀性與感染力。同時,要持續深化“工匠精神”培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融合研究,不斷挖掘新的教學資源與方法,為職業教育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更多理論與實踐支撐,助力職業教育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洛陽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趙西,河南洛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