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類社會的靈魂,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在全球化影響下,世界思想文化產生激烈碰撞,堅定文化自信成為當下的時代要求。數字化重構不僅是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的必要手段,更是對文化形態、價值觀念及表達方式的深刻改造,可以有效避免文化符號的過度商業化與異化現象,保持文化的原真性與深層次的民族認同感。基于此,文章從文化自信視域出發,探討了傳統文化數字化重構的價值意蘊,并提出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多維開發;通過數字課程構建文化自信教育體系以及基于數字文化活動完善文化價值轉化,旨在實現文化的再造與再生,使傳統文化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從而有效推動文化自信的培育與文化認同的強化。
文化自信的培育應依托于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普及與認知,推動傳統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認同與傳承,從而構建具有時代感與全球視野的文化認同體系。在文化自信視域下,傳統文化數字化重構通過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數字化再現與互動展示,增強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進而助力實現文化自信培育目標的實現。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數字影像等數字化技術手段,能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表現形式,使其在數字空間中得以生動呈現與多維度互動,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再生與再造。該過程不僅要求技術的創新性應用,還應結合文化傳承的內在規律,從而使“傳統性”與“現代性”有機結合,以實現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自我更新與文化身份的確立。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重構不僅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更是文化自信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是對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與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推動力。
文化自信視域下傳統文化數字化重構的價值意蘊
傳統文化數字化重構的首要價值在于其能以技術手段激活傳統文化的內在生命力,使之在當代社會實現動態延續。文學典籍、民俗儀式和傳統藝術等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基因,因其傳播媒介的局限而面臨受眾斷層或理解障礙的困境。VR、A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語義分析等數字技術的介入,能突破傳統傳承方式的時空限制,使文化內容以更加直觀、沉浸的方式呈現。例如,敦煌莫高窟的“數字敦煌”工程不僅實現壁畫的高精度存儲,還通過虛擬游覽技術使全球觀眾得以近距離接觸該文化遺產,從而在數字空間中延續其文化記憶。技術賦能不僅解決文化載體的物理損耗問題,更通過交互式體驗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從而使傳統文化從靜態的“歷史遺存”轉變為動態的“可體驗資源”。
數字化重構的深層價值在于其能對傳統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轉化,使之與現代社會形成有效對話,從而強化文化認同的當代適應性。傳統文化符號若僅停留在原始形態,因語境變遷而難以引發共鳴,而數字技術通過再編碼與再敘事,賦予此類符號新的表達形式與意義維度。該過程并非簡單的形式轉換,而是通過數字媒介的敘事邏輯(如交互設計、跨媒體敘事)重構符號的意義鏈,從而使用戶在角色扮演中體驗文化內涵。轉譯不僅保留符號的本真性,還賦予其新的時代特征,使之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文化紐帶。更重要的是,數字化重構能通過“符號集群”的構建(如國風音樂、漢服虛擬偶像等),形成具有現代審美特征的文化潮流,從而在大眾中激發主動傳播與再創造的行為。
文化自信視域下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重構路徑
創新技術融合,開發多維民族文化資源
文化符號體系的深度解碼與再編碼為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重構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數字技術的介入不僅是對文化遺產的單純記錄,而是通過將靜態的文化元素轉化為動態、可交互的文化敘事,使傳統文化從歷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能與現代社會和當代觀眾產生對話的活躍元素。政府應借助VR、AR等現代技術手段,將傳統文化中的各類符號在數字空間中重建,從而使其獲得新的生命力。傳統戲曲藝術的數字化不僅局限于對表演的影像記錄,還應通過三維動作捕捉、三維建模等技術手段,重新構建其獨特的表演語匯,從而賦予觀眾全新的沉浸式體驗,并使其深度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例如,2023年12月,在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指導下,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騰訊聯合發起“中國戲曲文化數字煥新行動”,旨在通過數字技術助力戲曲的傳承和傳播,使傳統戲曲煥發新的生命力。該行動通過AI影像修復、AI人臉融合和虛實融合互動等數字技術,探索解決戲曲保護、共享和利用中的難點問題,并將項目沉淀的數字資料上線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數字文化實驗室平臺“戲曲數字資源庫”,助力中國戲曲的傳承、教學與科普。此外,項目組還結合騰訊多媒體實驗室的AI影像修復技術,轉錄和修復30多部經典戲曲作品,如《逍遙津》《九江口》《古城會》《天仙配》等,涉及京劇、昆曲、越劇、川劇、豫劇、評劇、粵劇、黃梅戲、淮劇和秦腔等不同劇種。珍貴的經典影像片段,大部分拍攝于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存在殘缺、抖動、劃痕、閃爍、噪聲和模糊等各種問題。借助AI影像修復技術,不僅能填補殘缺,還更注重視頻的細節和質感,使最終的呈現更細膩鮮活。
數字技術的價值不僅在于對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展示,更在于其能為傳統文化注入當代生命力,從而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的語境中。在此過程中,傳統文化符號的現代轉譯體系應通過解構和重組傳統美學元素,開發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新型文化產品,從而有效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傳統工藝美術的數字化開發應從傳統紋樣、色彩和材質等元素入手,利用參數化設計工具生成新的設計變體,并將其應用到現代產品設計和數字藝術創作中。在具體操作層面,為了實現高質量的文化資源多維開發,政府應建立一套完備的數字化標準體系。政府應通過建立文化元素提取的規范流程、數字資產的分類與索引系統以及文化內容的質量評估模型,保證文化資源在數字空間中的保真性與可延續性。在古籍數字化的過程中,除了簡單的圖像掃描,還應該通過建立版式、字體、印章等識別標準,以及開發語義標注系統,將古籍轉化為可檢索、可分析的結構化數據。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實踐,不僅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更在數字時代煥發出強大的文化自信,從而使世界看到中華文明與時俱進的蓬勃生命力。
開發數字課程,構建文化自信教育體系
數字課程應以數字媒介為載體,通過教育內容的創新性轉化與系統性整合,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教學化再造。政府應建立跨學科課程開發團隊,整合文學、歷史、藝術和教育技術等領域的專業力量,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與教育學編碼。在數字課程的開發實踐中,政府應著力組建由文化學者、教育技術專家以及數字媒體設計師組成的跨學科團隊,以確保數字課程的開發既具學術深度,又符合現代教育的需求。該團隊應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梳理與學術解構,遵循“文獻考據—內容萃取—數字轉譯—教學設計”的標準化流程。例如,在開發傳統建筑文化數字課程時,建筑史學專家應負責從《營造法式》等經典文獻中篩選出核心的營造技藝,教育專家則應設計從基礎的知識記憶到深度分析的遞進式學習目標,而技術團隊則應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將建筑結構轉化為虛擬模型,使受眾能通過控制條觀察榫卯結構的動態組合。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政府還應建立嚴格的文化內容數字化轉換標準。針對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資源,應采用差異化的數字呈現策略。對于典籍類文獻內容,政府應構建結構化的知識本體,利用語義標注技術實現關鍵概念之間的關聯與檢索。例如,在論語課程中,政府應將“君子”的概念與相關的注釋、歷史闡釋形成超文本網絡,從而使受眾能通過點擊快速獲取更多的學術視角。對于傳統技藝類內容,政府則應借助高精度的多模態采集技術,如4K超高清攝像、三維動作捕捉等手段,完整記錄非遺技藝的操作流程,并開發互動式的模擬系統。例如,在紫砂壺制作技藝課程中,受眾應能在虛擬環境中親身體驗從泥料制備到刻繪的完整工藝鏈條,系統應實時監測學生的操作軌跡,判斷是否符合傳統工藝要求。
舉辦數字文化活動,完善文化價值轉化
相關主體可通過舉辦數字化活動,實現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重構。數字化活動通過數字化媒介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創新性編碼與解碼,不僅能拓展文化傳播的時空維度,更為文化認同的建構提供新型場域。政府應堅持多場景、多媒介、多群體覆蓋的策略,形成以線上平臺為主干、線下活動為延伸、跨域協作為支撐的立體化運行機制。線上部分,政府應依托已有文化平臺或開發專屬App,設置虛擬展覽廳、知識交互區、互動創作坊等模塊,結合圖文、音視頻、三維建模和語音導覽等手段,實現知識獲取、文化感知與創意生成的全鏈條數字化體驗。為提升用戶黏性與參與度,還應引入“內容打卡”“虛擬勛章”“生成式藝術創作分享”等機制,促使用戶從瀏覽者轉變為創作者與傳播者。在線下部分,活動主辦方應結合本地文化資源和社區空間,組織主題工作坊(如數字剪紙、虛擬刺繡等)、數字演藝(如沉浸式戲曲體驗、互動光影劇場)及公共裝置藝術(如AR互動墻、傳統文化全息長廊)等形式,促進數字文化產品與現實空間的融合應用,構建“可看、可玩、可學、可傳播”的現場體驗環境。在活動的空間布局上,應結合動線規劃與用戶路徑分析,合理設置主展區、互動區與休息區,提升現場流動性與舒適度。此外,借助智慧導覽系統,可實現現場定位、路徑推薦、內容聯動等功能,增強用戶體驗的智能化與個性化水平。
為擴大數字文化活動的傳播廣度與社會影響力,政府還應積極推動跨區域、跨行業、跨文化的協同合作,構建多元參與、資源互通的開放型傳播網絡。政府應聯合高校、文博單位、地方政府及創意企業,構建區域文化數字化聯盟,實現內容共建、平臺共用、資源共享。例如,西安的唐文化數字展演應與杭州的宋韻文化數字化成果進行聯合展示,構建時空跨越的文化對話場域。在國際合作方面,則可通過與海外高校、博物館、文化節慶平臺合作,設立“數字中華文化體驗周”或“數字絲綢之路云展廳”等品牌項目,通過多語種、跨時區的同步直播與互動導覽,擴大中華文化在全球的認知度與傳播力。
綜上所述,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物質形態的簡單復刻,更是在虛擬空間中構建出具有歷史深度和文化厚度的“數字文脈”。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重構作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要求在尊重和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深度的創新與轉化,使之能融入現代社會的生產生活,最終在全球文化語境中彰顯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未來,文化生態將更加多元且富有活力,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影響力將不僅局限于國土范圍內,而是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其跨文化、跨時代的深遠傳播,從而成為促進文化多樣性和全球文化對話的重要力量。
作者單位:康潔,沈陽工業大學;焦丹,遼寧大學
作者簡介:康潔,遼寧沈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焦丹,遼寧沈陽人,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基金項目:2022年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高校構建大思政合力育人格局的路徑研究”(JG22 DB525);2023年遼寧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三動一導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研究”(LNSJG202392);2024年度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SYSK2024-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