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是地下水水位的“晴雨表”。隨著全國地下水超采區面積總體下降,多地泉域保護治理取得積極成效,泉水復涌、穩定噴涌。一泉之變,背后是“節、控、換、補、管”綜合施策,更是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的不斷提升。
地下水是看不見的資源,是涵養生態的重要水源。”近年來,北京市堅持“加大補、限制采”,開展大規模自備井置換,減少地下水開采量,讓懷柔、平谷等應急水源地“喘口氣”;統籌使用南水北調“外調水”、地表水、再生水、雨洪水等,還水于河、蓄水于庫,回補地下水。“一減一補”,讓地下水休養生息。北京妙峰山下,永定河連續5年全線流動,清水漫過河床,一部分滲入地下。不遠處的陳家莊泉,泉水潺潺,活水成溪。“又聽到了兒時的泉水聲,嘗到甘洌的泉水。”北京門頭溝區妙峰山鎮陳家莊村村民陳志喜說,“以前挖井、開礦,水變臟,河變干,泉水跟著消失了。”經過綜合治理,2019年,陳家莊泉復涌,并穩定涌水至今。陳志喜說起變化,泉“活”了,環境變好了,不少鳥兒在村里安家。
在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同時,水利部門全面推進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及遼西北地區、西遼河流域、黃淮地區、鄂爾多斯臺地、汾渭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麓及吐哈盆地、北部灣等10個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
◆素材解讀
地下水保護與泉域治理,是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關鍵一環。如今,我們轉變思路,運用系統的水資源管理策略,一方面限制地下水開采,另一方面積極回補。部分地區通過流域治理,改善了水環境,助力泉水復涌,修復了生態系統。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生態活力的恢復,還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筑牢了生態根基。
◆適用話題
環境治理 生態保護 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