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古典散文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情感表達與精神寄托方面展現了極高的藝術價值。作者通過細膩的觀察、真摯的情感、精妙的語言形式以及深刻的哲理思考,構建了一個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精神世界。那如何去賞析古典散文的表達藝術呢?我們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情感真摯:心靈之聲的自然流露
古典散文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情感的真實與深刻。作者往往通過細膩的觀察將個人情感融入文字之中,運用細節描寫來增強情感的真實性,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其內心的波動與思考。如《陳情表》中李密對祖母的孝心,《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對家庭往事的懷念,《歸去來兮辭(并序)》中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都是通過具體的生活細節與場景描寫展現出來的。這些情感不是空洞的說教,它可以讓讀者產生共鳴,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掙扎或追求。
二、意境營造:精神家園的藝術構建
古典散文不僅是情感的載體,更是作者構建精神家園的重要方式。作者往往借助象征手法與意象組合來增強藝術效果,營造出一個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意境,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如《蘭亭集序》中王羲之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營造出一個超脫塵世的精神空間;《歸去來兮辭(并序)》中陶淵明通過描繪田園生活的美好,構建了一個理想的精神樂園。這些場景的描寫不僅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更承載著作者深層的精神追求。
三、語言特色:情感表達的獨特方式
古典散文的語言形式與其情感表達密不可分。作者通過獨特的語言風格與修辭手法,在語言運用上注重節奏感與韻律感,將情感與思想轉化為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字。如《陳情表》中質樸無華的語言,《項脊軒志》中細膩婉約的筆觸,《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優美凝練的詩句,《蘭亭集序》中清新脫俗的文風,《種樹郭橐駝傳》中寓言式的敘事,《石鐘山記》中嚴謹而富有邏輯的語言,都展現出文章語言的獨特性;又如《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節奏感,《蘭亭集序》中“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流暢感,《石鐘山記》中“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的音韻美,都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四、藝術美感:情感與思想的升華
古典散文的藝術美感不僅體現在語言形式上,更體現在情感與思想的升華上,其往往注重哲理性的思考與詩意化的表達。如《陳情表》中對孝道的弘揚;《項脊軒志》中對親情的珍視;《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對自由的追求;《蘭亭集序》中對生命的思考;《種樹郭橐駝傳》中對治世理想的探討;《石鐘山記》中對真理的追求,都將個人的情感與思想升華為普遍的人文關懷。
出乎其外
【選段一】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黃泥岡。向時云里諸峰,漸漸透出,亦漸漸落吾杖底。轉入石門,越天都之脅而下,則天都、蓮花二頂,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東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趨直上,幾達天都側。復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石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繡。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
時夫仆俱阻險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既登峰頭,一庵翼然,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兩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興甚勇。時已過午,奴輩適至。立庵前,指點兩峰。庵僧謂:“天都雖近而無路,蓮花可登而路遙。祇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蓮頂?!庇嗖粡?,決意游天都。挾澄源、奴子仍下峽路。至天都側,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削則援崖。每至手足無可著處,澄源必先登垂接。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歷險數次,遂達峰頂。
(節選自徐霞客《游黃山日記后》)
◆賞析
這段游記把登山寫得驚心動魄。“蛇行而上”“攀草牽棘”這些動詞連用,表現出山路難以攀爬;“石塊叢起則歷塊”的描寫,展現了作者登山時一往無前的精神。最值得品味的是作者與仆人的互動:當仆人勸他放棄天都峰時,他堅持“余不從”,其倔強性格躍然紙上。特別是最后“終亦不顧”的決絕,把游記常見的風景描寫變成了個人意志的贊歌。這種將地理探索轉化為精神追求的寫法,正體現了古典散文“借景言志”的智慧——險峻山峰不只是自然景觀,更是突破自我的象征。
【選段二】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狈蛞钥鬃又ィq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賞析
選文像老朋友的誠懇勸學。顧炎武用“不日進則日退”的對比句開場,如同敲響警鐘。他把“獨學無友”比作困在井底的青蛙,用“面墻之士”形容閉門造車的人,比喻新鮮有力。最巧妙的是搬出孔子當榜樣。語言通俗,但道理講得透徹。特別是“十之五六”這種量化表達,把抽象的學習效果變得具體可感??偟膩砜?,顧炎武的論述切中了學習的本質:學習是主動打破邊界,持續迭代的認知的過程。
【選段三】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眴柶鋬r,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節選自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賞析
選段敘寫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帶給自己的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卻被主人拋棄,作者自然萌生購買的念頭。“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明寫的是小丘的遭遇,實際上暗含著作者自身的遭遇;作者被貶到永州,懷才不遇,同樣是被遺棄,和小丘的命運非常相似。“止四百”進一步印證了小丘售價之低廉,同時也暗含著作者被無辜貶低的憤慨。得到小丘后,“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這番鋤草的行動,不僅是對自然界穢草惡木的憎惡,更傳達出作者對當時黑暗官場的深惡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