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剛準備進入夢鄉,卻不想放在桌子上的書中的一個“人”字化作墨水小人,鉆進了我的夢。
我頗為好奇,便跟隨這個小人跑進了一條充滿白光的走廊,聽他介紹,這里曾是漢字的起源地。我打量這荒無人煙的四周,心道:“難不成神話故事——倉頡造字真的存在!”像是為了驗證我心中所想,一卷卷軸在我的眼前緩緩展開,畫面上展現出一個人根據事物的形狀創造出類似的筆畫,這應當是最早的文字了吧!旁邊的墨水小人適時開口道:“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我認真地看著那些字在倉頡手中被一個個創造出來,不禁感慨漢字擁有的歷史之悠久。
這時,周圍的時間突然靜止,墨水小人示意我跟著他走,就這樣,許多甲骨文泛著金色的光芒浮在我們身邊,像一幅精美的畫卷隨著我們的前行徐徐展開。我仔細地觀摩這些精美的字,有些字可以依稀根據它的樣子來判斷,而有些字卻難以分辨。我不禁在心中哀嘆,這些結構精巧的甲骨文是沒辦法將它們認全了。
走著,走著,當我看到兩個字時,腳步猛得頓住,我想到了今天看到的書。大大的“人”和“仁”兩個字熠熠生輝,神圣而又莊嚴。
只見甲骨文中的“人”呈現一個人側面垂手侍立之形。《說文解字》有云:“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而“仁”字由一個“人”和“二”組成,本為兩個人靠在一起,相互扶持,形象地揭示了“仁”本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走在前面的墨水小人補充道:“《論語》中有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點頭應道:“諸子百家中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孔子的‘仁’是克己復禮,是遵守禮樂,是仁愛。從現在來看,‘仁’是人的道德真性與天性,是生命的目標,是社會中的人們所要實現的人生目標,是要求我們在社會交往中遵循‘忠恕’之道,同時,它也是孟子性善論中提到的人性本善中‘善’的一個方面。”我微微抬手撫摸面前的字,轉身看向那墨水小人,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那小人的面龐上竟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在觀摩過精致的甲骨文后,我們又相繼看了小篆、楷書和行書,它讓我領略了中國古代文字的演變。
再次醒來,恍如隔世。在經歷過這次漢字之旅后,我深刻地認識到漢字具有的獨特的魅力,真正領會到漢字的意蘊悠長,它是現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傳達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山東滕州市第二中學高二(23)班,指導老師:張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