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熱點
描繪氣候變化帶來的地表荒蕪、海面上升等未來場景,《珍AI地球》以令人震撼的科幻效果提醒人們珍愛地球;“翩翩而來的畫舫,細雨打濕了衣裳”,《當AI遇上烏鎮》用人工智能為水鄉江南創作一首動聽的歌;“軸心時代”的東西方大哲何以對話,《當孔子遇見蘇格拉底》制作數字人將今人暢想化作現實;微短劇《清澈的愛,只為中國丨AI重現首位旗手時空之旅》采用“四季轉場長鏡頭”技術,通過AI對歷史影像的智能修復與場景重建,還原新中國首位升旗手胡其俊騎行長安街的軌跡;《AI奇妙夜》以“愛,是AI世界里最溫暖的指令”為理念,帶領觀眾開啟星際之旅,對科技與人性關系進行深刻探討;《跨越105年,相遇了》借助數字人、文生圖、圖生視頻等技術,結合真人實拍,實現南開大學現任校長陳雨露和首任校長張伯苓數字形象對話,重溫“愛國三問”……AI技術讓人們認識到人文精神的溫度。
縱深剖析
1.AI新趨勢,時代“炫”起來
這樣的AI技術,這樣的網絡正能量,打破了時空界限,讓歷史“活”起來,文化“潮”起來,也讓時代“炫”起來。AI新趨勢勢不可擋,因為它是新質生產力最鮮活的浪涌,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打開一扇智能向善的大門,讓AI新趨勢的浪潮成為網絡正能量,共筑網絡生態文明。
2.AI的熱度,愛的溫度
AI雖然是一項技術,但它也擁有溫度。AI作品在網絡上層出不窮,創意展示令人目不暇接,這讓中國故事既有中國味,又有國際范,在文明對話中彰顯文化自信,在熱度中浸潤愛的溫度。
多方觀點
乘AI之勢,勁吹正能量之風
◎鄭 因
人工智能不僅是生產“加速器”,還是創意的“孵化器”。當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成為奧運推薦官,當古樸典雅的瓷器自報家門、唱念做打,當人類的月球生活具體可感……相關展播作品內容生動活潑,讓網友“沖浪”的體驗愈發新奇絢麗。借助AI的翅膀,缺乏影像資料的歷史畫面、未來場景,也能可視化呈現;缺乏播音主持訓練的作者,也能以多種形式“出鏡”;根據個性化需求,能呈現各種藝術風格的復雜模態作品,有效提升藝術性。AI使網絡作品形態多、表達新,有效增強受眾體驗感和參與感。
“愛,是AI世界里最溫暖的指令。”從業者的使命,不僅在于守牢底線,在數據安全、內容質量上把好關,更在于創意引領,為內容注入靈魂。一批批關于凡人微光、英雄贊歌等正能量作品也成功“破圈”。由此可見,人性溫度是永不過時的“破壁器”,創意靈感是作品高人一籌的“關鍵招”。從業者充分發揮作用,才能讓AI向善,更好傳遞正能量。
(摘編自“人民網”2025年3月26日)
“AI復活歷史人物”提出新課題
◎姜天驕
AI賦能文化,技術只是火候,文化才是主料,如果把握不好火候,創新就失去了靈魂。比如,用AI復原古人面容很好,但為了流量編造“歷史八卦”,就會誤導公眾認知;某視頻讓秦始皇推銷長城瓷磚、讓屈原為粽子代言,如此“魔改”歷史人物,急功近利,無異于透支文化的未來。內容平臺在追求效率與效益的同時,必須引導公眾在娛樂狂歡中保持理性,守護創作生態的純凈與健康。
內容同質化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一個爆款產生后,千篇一律的“復活”模板接踵而至,讓網絡創作陷入同質化的泥潭。當所有創作者都在復制同一種成功模式,文化的多樣性就會被扼殺。長期接受同質化內容,用戶的審美和思考能力也會逐漸鈍化。無論是個人創作者還是企業品牌,吸引流量、提升影響力都要回歸內容本質,只有找到自己的獨特視角,才能在這場創意比拼中突出重圍。
(摘編自《經濟日報》2025年4月7日)
速用范本
鞏蕓步:看那敦煌的數字化保護工程中莫高窟的飛天在4K影像中衣袂翩躚,但其背后是常書鴻放棄巴黎畫室、扎根大漠五十年的守護;觀那AI修復《千里江山圖》后青綠山水在算法渲染下明艷如新,流傳千年的仍是18歲的王希孟筆下那份氣象萬千。科技如同格律,人文才是詩魂,面對ChatGPT生成的萬字長文,我們更能深刻地體會到:真正的思想不在信息的堆積,而在于靈魂的震顫。當人工智能軟件破解蛋白質結構時,我們不該忘記屠呦呦在古籍中發現青蒿素時的那束微光;當量子計算機模擬宇宙誕生時,我們仍需銘記張衡候風地動儀上“牙機巧制”的東方智慧。普羅米修斯的火種,既照亮了人類前行的道路,也點亮了我們仰望星空時的眼眸,讓我們給歲月以文明,給文明以遠方。
黃子誠:站在文明的山脊上眺望,科技與人文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敦煌壁畫因數字技術重煥光彩,《永樂大典》借AI檢索再現風采,甲骨文的密碼在量子計算中逐漸被破譯,科技得以令我們的文明不斷躍動。然而,歷史人文給予科技靈魂的饋贈遠不止有這些。我們應明白,AI可以復現貝多芬未完成的交響曲,但永遠無法擁有人類在聆聽時的感慨;它能生成千萬首十四行詩,卻永遠不懂莎士比亞筆下“是否該將你比作夏日”背后那顆灼熱的心靈。算法的琴弦上,彈奏著人類對美的悸動、對真的求索和對善的堅守,人文是最動人的旋律。
【河南漯河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