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0年的網絡節日——“國際友盡日”,創始人是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吉米·坎摩爾。他說:“一個人怎么可能在Facebook(臉書)上有幾百上千個‘朋友’呢?發條信息說‘我這周末搬家,求幫手’,那些回復‘我來幫忙’的才是你的朋友,別的統統不是。”
隨后,他建議將每年11月17日定為“國際友盡日”。在這個網絡節日里,為了捍衛真正友誼的神圣性,人們應當清理自己的朋友名單,將那些“看見就礙眼,不想再交談”的人從朋友名單中移除。
收到好友申請時,我們常因顧及情面而大多予以通過,即便與對方僅是在某個社交場合邂逅,此后再沒聊過哪怕一句話的“熟人”。跟這些朋友“斷舍離”之后,你立刻就會擁有一個更清爽的社交圈。與其每日被這些人發出的信息刷屏,不如僅留存寥寥幾位“真朋友”,使你的信息流變得簡單。
離開那些你想“友盡”的人,還有助于降低日常的痛苦水平。我們的大腦會不斷注意社交線索,就像它不斷注意各種因肉體受傷帶來的疼痛。而任何不友善不公平的行為,在大腦中激起的反應,和疼痛激起的反應幾無二致。“冷暴力”這個詞,其實相當科學。
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者管那些會傷害我們的“糟糕朋友”叫“frenemy”,這是個由friend(朋友)和enemy(敵人)組成的合成詞。他們曾經測量過人們在不同情況下的血壓,結果是:跟積極友愛的好朋友在一起時血壓最低;跟“天敵”,比如討厭的老板在一起時血壓升高,但血壓的最高峰出現在跟那些“亦友亦敵”的frenemy相處時。
大腦之所以如此運作,是因為對于人類而言,社會交往如同食物、飲水以及安全的居所般至關重要。
疼痛能幫你遠離危險,社交中的危險信號能幫你及時處理人際危機。
我們已經處在一個資源更豐富、流動更容易的時代。你不需要一輩子停留在出生時的“部落”中。依靠努力,很大概率你能遠離一些時刻對外輻射“負能量”的同伴。
不過,當你自身的幸福取決于“多個朋友多條路”時,以上的所有分析就全部作廢。如果你是個在朋友圈里發刷屏廣告的業務員,又或者作為一個“成大事者”,你就會深信“親近你的朋友,更要親近你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