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這個詞在如今屢見不鮮,與之相對,“松弛”“擺爛”也逐漸成為熱詞。年輕人一邊在“卷”的洪流中高呼“無所謂,我會躺平”,一邊又在壓力下硬著頭皮前進。殊不知,松而不懈、弛而不廢的“松弛感”才是壓力與放松的平衡點。
松而不懈、弛而不廢要求我們學會沉潛,聆聽內心的聲音。眾人推崇的“無所謂”文學,更多的是年輕人的一種戲謔式的壓力宣泄,以此來表達迷茫,尋求共鳴。所以“松弛感”的盛行,并非是一件壞事,只要能夠找到本真,何嘗不是一種豁達心態的傳遞?像陶淵明隱居不仕,自見悠悠南山;蘇東坡謫居四海,自倚竹杖芒鞋;莫言在喧鬧中沉潛,不被狂熱的輿論影響。他們聆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然后再做出決定。有這樣“允許一切發生”的松弛感,年輕人反而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在“卷”的洪流中被裹挾得暈頭轉向。
松而不懈、弛而不廢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奮斗。“松弛人生”拒絕了“飛馳人生”的快速模式,但不等同于“無所謂”的躺平狀態。松弛是一種心態,在這樣的心態下,我們能夠提高面對苦難的包容能力,而并非借“松弛”之名行“躺平”之事,來掩蓋自己不愿奮斗的真實想法。“松弛式奮斗”能讓我們調整到更舒適的努力狀態,繼而反向前進。所謂“松弛式奮斗”,是像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一樣,用幾年的時間去修好一只鐘表,拆卸幾千次,也不覺厭倦。所謂“松弛感”與“允許一切發生”的核心奧義,就在于以耐心為錨,久久為功地去踐行一件可能被主流思想評判為“不值得”或“浪費”的大事——這既是對節奏的自主掌控,也是對價值坐標系的溫柔重構。松弛地去做一件事,也許要用一生那么長,但無論是“躺下是敦煌,醒來還是敦煌”的樊錦詩,還是金石傳古今、篆刻中國印的駱芃芃,都在用言行詮釋著它的意義。
“松弛感”是急速發展的時代的必需品,極大程度地改變著當代青年的生活狀態。我們在書桌前奮筆疾書時,也要抬頭看看窗外的明月,暢想一下自己的未來。這短暫的喘息,能讓我們積蓄前行的力量。
要想做到松而不懈、弛而不廢,就要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態度去追求“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目標,方能于喧囂中“悠然見南山”,在風浪處“只須一笑不須愁”。
【遼寧大連市第二中學,指導老師: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