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前,城市高層建筑、地下空間、危化品場所等復雜區域數量明顯增多,火災風險呈現出高密度、多災種、突發性特點。基于此,以火災風險約束為背景,針對城市消防站布局與應急救援能力展開分析,提出城市消防站布局調整方案與應急救援能力提升策略,旨在進一步提高城市消防站的救援能力,搭建現代化消防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火災風險約束;城市消防站布局;應急救援能力
隨著城市規模逐步擴大,人員密度呈現上升趨勢,建筑設施的復雜程度也日益提升,對城市安全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作為城市安全威脅之一,火災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對城市發展建設與人民群眾安全產生威脅。因此,需要調整城市消防站規劃布局,提高其應急救援能力,以保障城市安全,提高災害應對效率。以火災風險約束為切入點,針對城市消防站布局與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展開分析,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1 火災風險約束下的城市消防站布局調整
1.1" 定位-分配(LA)模型
定位-分配模型為數據工具,其作用為分析設施選址與資源配置。將其應用于消防站布局中,可以幫助管理人員確定消防隊最佳位置與合理數量,確保對消防需求點進行全覆蓋,實現消防快速響應。
1.1.1" 數據收集與處理
收集城市各區域包括歷史火災記錄、建筑類型、人口密度等信息在內的火災風險數據。借助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對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繪制火災風險等級布局圖。了解城市道路網絡、交通流量等交通數據,以保證消防響應時間計算結果的準確性[1]。
1.1.2" 模型構建
以火災風險等級布局圖與交通數據網絡為基礎完成LA模型搭建。在模型中,選擇居民區、商業區等消防需求點為需求節點;選擇預備消防站位置為設施節點;選擇最小化消防響應時間、最大化消防需求點覆蓋率等為目標函數;選擇消防站數量限制、消防站服務半徑等條件為約束條件。
1.1.3" 模型求解
選擇遺傳算法、模擬退火算法等完成LA模型求解工作。依托迭代計算,計算滿足目標函數與約束條件的消防站最佳位置與數量。
1.1.4" 結果分析與優化
對求解結果進行分析,評估消防站布局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據評估結果,對消防站布局進行優化調整,以進一步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1.2" 計算原理
以迪克斯特拉(Dijkstra)算法為基礎,對消防站覆蓋區域、最短路徑和就近消防站的求解進行研究。采用廣度優先的思路,從起點開始,逐步向外擴張,每擴大一條路徑上的鄰域,并對其進行更新,直到遍歷所有點為止,這里的距離可以是長度、時間、費用等。算法假設v1至vn的最短路徑是{v1,v2,……vn},則{v1,v2,……vn}也是v1至vn的最短路徑,其中1≤i≤n。這種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在求最短路徑時,確定起點,添加子集合P與Q,其中P集合只包括起點,Q集合包括除起點以外的其他點(含頂點至起點的距離,Q中某頂點的距離表示起點至該頂點的距離,與起點相鄰的頂點距離為實際數值,與起點不能直接相鄰的頂點的距離為∞)。從Q中尋找與起始點最近的一個點,并在此基礎上向P移動這個點,從Q移動這個點,并對Q中每個點到起始位置的位置進行更新,這樣反復進行,直到所有的點都被遍歷完畢,也就是Q是空的。比如,在圖1中,求出從A到F之間的最短路徑,可以分成6步。
第一步:把起始點A放在集合P上,并且把從A到開始的路線距離記為0,用A(0)表示,把除了A以外的其他頂點都放到集合Q里,把每個頂點到A的距離都記下來,鄰近的頂點B、C是B(3)、C(5),其他不是直接鄰近A的頂點是∞,得到集合P={A(0)},Q={B(3),C(5),D(∞),E(∞),F(∞)}。
第二步:將從集合Q中到起始點A的路線最短的點B置進集合P內,并對集合Q內任意點到A的路線距離進行再計算。C和A是有聯系的,所以,路線的距離不會改變。剩下的D、E、F并不連接到A,所以,要對它與組P中每個結點的距離進行再次計算,求出與A之間的最近距離。在D、E、F中,D和B是直接鄰近的,B-D等于6,由此得出A-B-D最短是9,用D(9)表示。則集合P={A(0),B(3)},Q={C(5),D(9),E(∞),F(∞)}。
第三步:在Q中,將離A路線最近的C(5)移入集合P,并對Q內的點的間距進行更新,得到集合P={A(0),
B(3),C(5)},Q={D(9),E(12),F(∞)}。
第四步:在Q中,將距A路線最近的D(9)移入集合P,并對Q內的點的間距進行更新,得到集合P={A(0),
B(3),C(5),D(9)},Q={E(12),F(13)}。
第五步:在Q中,將距A路線最近的E(12)移至集合P,對Q中的點之間的距離進行更新,將F附近的點變成D、E,它們與A之間的最短距離分別是D(9)、E(12),相應的F距離A是13,所以,更新F的距離之后是13。得到集合P={A(0),B(3),C(5),D(9),E(12)},
Q={F(13)}。
第六步:將Q中剩下的F點移入集合P中,集合P={A(0),B(3),C(5),D(9),E(12),F(13)}。此時已遍歷全部的節點,得到各節點與起點A的最短路徑距離,其中A至F的最短路徑為13,(A→B→D→F)。
1.3" 約束條件
1.3.1" 模型約束
以住宅小區、商業區等消防需求點作為需求節點,消防站可能存在的場所則作為設施節點。在設定火災響應時間和火災需求點覆蓋范圍等指標時,需要綜合多種限制。消防服務站的規模是制約城市消防設施發展的一個主要制約條件,城市的消防設施是有限的,不能無限制地建造,需要根據城市規模和財政預算等多方面因素,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消防站的服務半徑也是一個重要限制因素,每一個消防站都有它自己的服務區域,如果超過了這個區域,就不能對火情做出快速反應,需要保證消防站的布置能夠將所有的需求點都包括在內。
1.3.2" 算法約束
該方法需要在消防設施數量、服務半徑等限制下,采用迭代式求解方法,找到滿足消防響應時間最短、消防需求點覆蓋度最大等優化指標的消防站點及數量。該方法通過對求解空間的查找,對目前的求解結果進行檢驗,如果不符合,就對其進行修正,直到發現全部的限制和最終的優化結果為止[2]。
1.3.3" 結果約束
通過對其解的分析,在評價消防設施布置方案的合理性與正確性時,應根據其限制條件來判定其可行性。比如,核查消防設施的數目是否超標,各個需求點是否在其覆蓋范圍之內。在此基礎上,基于評價的消防站布置方案,也要在一定的約束范圍之內,不能打破消防站數量和服務半徑等指標的制約,從而保證最優選址方案能夠更好地滿足當地的實際需要,并能夠更好地提升城市的應急救災能力。
2 火災風險約束下城市消防站應急救援能力提升策略
2.1" 提高人員素養
受城市化建設程度影響,火災風險復雜程度日益提高,對消防員專業技能、應急反應能力以及心理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為提高消防員綜合實力,在日常訓練階段,除需開展火災撲救、搶險救援等基礎技能專項訓練,還需開展拓展技能訓練,如開展新型建筑材料知識學習、新能源技術學習、新型火災處置方法訓練、特殊火災處置方法訓練等,在保證救援安全性的基礎上提高救援速度。鑒于火災現場情況瞬息萬變,應開展實戰訓練,以此來提高消防員的隨機應變能力。通過模擬現實火災場景,提高消防員的應急反應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規范滅火流程及作業章程。同時,在模擬現實火災場景時,應遵循多元化原則,確保消防員可以應對不同類型建筑火情,確保其自身安全。
2.2" 提升裝備水平
火災發展速度迅猛,滅火裝備的水平直接關乎最終救援成效,同時也對保障消防員的人身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消防站裝備水平,是當前城市消防隊伍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在社會不斷發展的當下,傳統滅火設備已難以滿足日益復雜的消防救援需求。鑒于此,城市消防站應引進智能化救援設備、高效滅火設備等先進裝備,并將其靈活應用于消防救援工作當中,以提升救援效果,確保救援安全[3]。
2.3" 完善指揮體系
科學、完善的應急救援指揮系統是消防隊伍快速、精準、高效完成救援工作的核心。第一,應保證指揮系統具有科學、合理的組織架構,明確各部門管理人員及救援人員職能與權限,確保在面對火災事故時可以迅速做出響應,避免出現指揮混亂情況,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第二,引進信息化設備。信息傳遞效率與準確性可以決定救援效果。引進信息化通信系統,可以提高智慧信息傳遞效率與精準性,確保各個救援單元可以明確自身職能,提高救援的針對性。
2.4" 優化綜合保障機制
在應對火災等突發事件時,高效、全面的綜合保障機制能夠確保救援行動的順利進行,為消防隊員提供堅實的后盾支持。首先,要重視對物資的調配和統籌,按照救災的現實需要,對物資進行科學調配,以保證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快速調動充足的物資進行救災[4]。在此基礎上,加強跨部門、跨地域的協同和聯系,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從而提升整個搜救效率。其次,加強后勤保障工作。在滅火作業中,消防員要求有足夠的補給,有較好的休息條件。因此,要有完善的應急物流系統,保證搶險救災物資的快速補給與更新,使消防員有一個舒適安全的休息環境。最后,注重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為進一步提升救災工作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必須大力推廣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同時,充分調動消防員的創造性與想象力,積極探尋滅火救援的新方法和新途徑。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運用定位-分配(LA)模型等數學工具,結合迪克斯特拉(Dijkstra)等算法,可以對城市消防站進行合理布局,確保在突發情況下能夠迅速響應并有效控制火情。提升消防隊員的專業技能、應急反應能力和心理素質,引進先進的消防裝備和技術,完善指揮體系和綜合保障機制,是提高城市消防隊應急救援能力的關鍵舉措。通過合理布局消防站與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火災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推動城市的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俊,霍非舟,張欽欽,等.考慮火災風險與多級覆蓋的城市消防站選址優化[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24,20(8):143-149.
[2]王雅榮,趙海鵬,周慰濤,等.整合多因素影響的城市消防站布局優化實踐[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4,43(4):551-556.
[3]趙元新,李虹,宋亞婷,等.基于GIS網絡分析的城市消防站布
局與改進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4,14(4):
83-88.
[4]劉謙.城市消防站設計與城市發展需求的問題及研究[J].水上安全,2024(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