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力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的背景下,基層救援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成為提升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突能力的關鍵要素之一,高職院校基層救援人才培養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針對基層救援人才的現狀及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提出“校政企隊”協同的基層救援人才培養模式,并介紹了構建思路和主要措施。旨在構建一個由高職院校、政府、行業企業、應急消防救援隊伍等四方主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提升救援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方案,推動我國基層救援人才隊伍建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關鍵詞:職業院校;救援人才;“校政企隊”協同;培養機制
近年來,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基層救援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基層救援人才儲備在規模、結構及專業素質等方面仍有優化空間,一定程度上對基層救援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形成影響[1]。高職院校作為基層救援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在人才培養體系設計、師資隊伍建設、實訓教學條件保障等方面仍存在改進需求。鑒于上述情況,本文深入探索“校政企隊”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邏輯與實踐路徑。通過細致剖析政府、院校、企業和救援隊伍四方主體在協同育人中的各自功能與協作方式,旨在構建一個多元主體協同共育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基層救援人才提供參考。
1 基層救援人才現狀分析
盡管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在不斷完善,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也在逐步增強,但面對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的現實,基層救援人才的短缺問題依然嚴峻[2]。
1.1" 人才數量與結構問題
一方面,人才總量亟須增加,供需有待平衡。近年來,基層救援人才需求激增,但現有救援隊伍規模還不能較好滿足實際需求,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救援人才需求更為突出。另一方面,人才結構需要完善,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基層救援隊伍中,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和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比重都具有較大提升空間。部分人員需加強系統專業訓練,以提升技能水平,從而更好地應對各類復雜的救援任務。此外,救援隊伍存在一定老齡化現象,需加強后備力量儲備和人才梯隊建設。
1.2" 人才培養與發展問題
一方面,培養體系有待完善,培訓機制不夠健全。目前,基層救援人才培養需要建設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充實各類培訓資源,提升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的匹配度,改善培訓效果。另一方面,亟需暢通職業發展通道,提升社會認可度。需要改善傳統基層救援工作環境較艱苦、風險較高、壓力較大的情況,拓寬職業發展空間,提升薪酬待遇水平和社會認可度,從而提高隊伍穩定性,減少人才流失的現象。
1.3" 人才分布的區域差異
一方面,區域發展需平衡,人才分布需均衡。受經濟發展水平、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基層救援人才隊伍建設存在明顯的差異。區域救援能力呈現顯著區域分布性:東部地區基層救援體系相對完善,而災害相對高發的中西部、農村及偏遠地區卻面臨救援力量亟待提升的需要,形成風險與資源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城鄉存在一定差距,資源有待整合。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救援資源配置需均衡,需要建立有效的資源整合機制,促進基層救援能力的整體提升。
2 基層救援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
我國基層救援技能人才培養是構建國家安全體系、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一環。然而,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中,培養出符合救援現場需求的技能人才仍面臨著諸多困境。
2.1" 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完善
安全類特色的高職院校開辦不多,且救援類專業近年來才得到重視,培養體系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諸多待完善之處。第一,教育體系與救援實際需求存在差距。雖然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開設了救援技術專業,但整體上,這類專業的課程設置、培養方式仍然有待完善,且教學內容與實戰需求還需進一步提高匹配度。第二,人才培養目標有待明確。高職院校在制定救援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時,往往根據本校的辦學優勢、學生的職業面向以及師資儲備情況等因素綜合考量。受限于標準化建設水平,各高職院校在救援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課程體系與崗位需求進一步匹配、訓練方案得到行業認證、辦學資源形成區域協同等迫切需要。通過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來提高人才輸出與崗位勝任力的匹配度。
2.2" 專業師資隊伍亟待建設
由于救援工作的特殊性和專業性,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這對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較高要求。救援類專業作為跨學科專業,其知識體系快速迭代,而高校師資培養周期較長,導致現有教師多從安全工程、消防等傳統學科轉型,在復合型災難醫學、危機管理、智能救援等前沿知識儲備方面需加強。行業企業、救援機構與高校之間需要建設完善的雙向流動通道,既有利于教師獲取實戰經驗,也能促使企業專家進入教學崗位,形成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當前,師資數量、質量及結構配置上與人才培養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難以充分應對持續增長的教育教學需求。尤為突出的是,師資隊伍在年齡分布、學歷層次與職稱結構上均需進一步均衡完善,促進高質量教學團隊的快速組建。
2.3" 實訓教學條件有待增強
當前,針對救援領域學生的培養尚未構建系統的實訓課程體系,這無疑增加了培養出契合救援崗位實際需求的技能人才難度。部分安全類高職院校通過總結實踐教學經驗,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在強化學生實踐技能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但宏觀層面仍存在資源投入與改革動能需增加的需要:實訓條件建設相對滯后,設施設備技術代際存在差距,專業裝備迭代未能較好跟上技術發展步伐;需要深化產教融合力度來縮小實訓場景與崗位實景之間的差距,實訓課時配比有待優化,增強學生崗位勝任力培養的系統性。此外,產教融合機制亟待強化,學校與應急管理部門、救援隊伍及應急裝備企業等關鍵主體的合作需更加緊密,確保各方主體能全方位、深層次地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鏈條。
3 “校政企隊”協同培養思路
“校政企隊”協同是指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安全類高職院校進一步拓展合作范圍,與應急管理部、教育部等政府主管部門、安全裝備類企業以及各類應急、消防救援隊伍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實施“工學交融、協同共育”的辦學思路。通過簽訂定向培育協議,四方共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結構、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拓展校內外實訓基地等,形成從招錄到培育再到就業的全方位、可持續的人才培育鏈條。建立政府主導(政策保障)、院校主體(培養實施)、企業參與(資源支持)、救援隊協同(實戰賦能)的四方聯動機制,即“校政企隊”協同培養,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隊”的培養閉環。
4 “校政企隊”協同培養的主要措施
“校政企隊”協同培養模式通過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專業師資跨界融合、拓展專業實訓基地、創建動態評估反饋機制等措施,確保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該模式有效破解了救援人才“校熱企冷”、培養與需求脫節的結構性矛盾,為構建新時代救援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創新范式。
4.1" 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強化專業理論根基
以“理論筑基、實踐融合、動態優化”為主線,通過分層遞進的課程結構強化專業根基。首先,設立“基礎-專業-拓展”三級模塊,夯實災害學原理、應急法規、救援技術基礎理論,融入法律、心理、公共管理等跨學科知識,培養復合型思維。其次,創新“場景化”教學模式,采用VR虛擬仿真技術還原災害現場,結合救援真實案例推演深化理論理解。再次,構建“知識-能力-態度”三維評估體系,通過模擬救援任務檢驗理論應用。最后,學院及時關注政策動態與企業技術革新,將行業新規范、新技術融入課程開發。開發校本特色教材,融入本土案例與政策解讀,并依托“校政企隊”協同共建實戰化課程與演練數據庫,推動理論向實踐轉化,形成“需求驅動、多元聯動”的基層救援人才培養機制。
4.2" 專業師資跨界融合,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是保障教學質量、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支撐。針對當前救援師資隊伍建設的實際情況,學院通過“引培結合”的舉措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第一,實施人才引進計劃,重點引進兼具行業資質與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并將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骨干人才配置到教學科研關鍵崗位。第二,校內培養,構建系統化教師發展體系,通過搭建“校政企隊”協同平臺,開展實戰化教學研討、項目制實踐研修、多形式師資培訓(包括實訓基地輪訓、校本研修工坊、企業掛職鍛煉等形式),促進教師實現知識更新與技能提升的動態融合,形成可持續的專業成長機制。第三,兼職外聘,從應急、消防救援隊伍聘請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以增強學生實戰經驗和職業素養。第四,設立救援專職輔導員,實施教管一體化,精準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打造特色專業文化。
4.3" 拓展專業實訓基地,提升學生實戰技能
在救援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拓展專業實訓基地與提升學生操作技能是相輔相成的重要環節。第一,學院積極尋求與消防部門、應急部門、裝備制造企業及專業救援隊的合作,共建集訓練、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實訓基地,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利用應急裝備類企業的安全生產環境,為學生提供接近實戰的訓練場景。第二,在校園內打造模擬災害現場(如模擬礦洞)、救援工具展示及應急演練中心,配備先進救援裝備,確保學生能獲得充分的實操機會。為提升學生操作技能,學院實施了系統化的培訓計劃,涵蓋理論學習與實戰演練,通過邀請行業專家授課、組織逼真的模擬演練及技能競賽,激發學生的實戰應對能力。第三,鼓勵學生參與行業交流,分享實戰經驗,形成持續學習、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第四,建立嚴格的技能考核機制,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達到專業標準,為畢業后從事救援工作奠定堅實基礎。通過這些措施,致力于培養既有理論知識,又具備實戰能力的基層救援人才。
4.4" 創建動態評估反饋機制,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創建“校政企隊”協同培養的動態評估反饋機制,構建“數據驅動、多方聯動、持續改進”的閉環系統。首先,學院建立人才培養全周期數據庫,跟蹤學生從入學到就業的各階段學業和體能訓練表現,整合課程考核、實訓評價、救援隊實戰反饋及企業技術認證等多源數據。其次,圍繞“知識-技能-應急-協作”四維構建評估體系,采用信息化工具實時采集考核、演練及自評數據,通過線上平臺與線下座談實現雙向反饋,形成“學生-導師-管理層”分層響應機制。定期評估培養效果,動態調整培訓內容,優化師資配置,確保培訓質量持續提升。最后,將評估結果與資源配置掛鉤,對優秀課程增加經費支持,對低效模塊予以淘汰,形成“評估-改進-認證”的螺旋上升生態體系,確保培養體系與應急實戰需求始終保持動態適配,以此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為救援隊伍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5 結束語
高職院校基層救援人才“校政企隊”協同培養模式,通過“政策錨定方向、資源夯實基礎、師資貫通產學研、技能對接實戰場”的協同邏輯,構建全方位、全鏈條的人才培養體系,為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多元主體參與、資源互補、風險共擔、成果共享,在該模式的指引下,各方主體之間能有效推動理念共融、力量聚合,持續加強深層次、多維度、全方位交流合作,深化“教、學、研、練”一體化、實戰化教育培訓工作。同時將教學從傳統課堂延伸至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實現全方位育人。相信該模式的推廣實施將有效緩解基層救援人才短缺問題,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龔永華,黎望懷,余艷旭,等.大安全大應急背景下高職院校
救援技能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應急管理,2024(7):
79-81.
[2]龔永華,黎望懷,余艷旭,等.高職基層應急救援技能人才“校
政企隊”四輪驅動協同培育模式探究[J].湖南教育(C版),2024(9):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