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中,銘刻著先民對宇宙的凝視,沉淀著文人墨客的精神,更承載著現代人尋找本真的渴望。人類始終在與山水進行對話,這對話中有敬畏,有逃遁,更有對生命本質的不懈追問。我們閱讀這些文字,實際上是在觸摸文明最深邃的褶皺,那里藏著人與自然最初的契約。
大河出深山
◎湯素山
山里人見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關于山的智慧。“望山跑死馬”,意思是你雖然望見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馬跑到累死也不一定能到達。你若身在山中,朝著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著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兩山之間必有澗,澗中一線泉水,數線這樣的澗泉從四圍大山中滑流而出,慢慢朝盆地中匯聚,盆地里就出現了一條清亮的小溪。
小溪蜿蜒流過村莊。村路像飄帶似的,沿著小溪往村口飄去。溫柔的小溪來到村口的山嘴處,突然變得大膽起來,以決絕的姿態跳下懸崖,縱身躍入山下峽谷中的大河。村路則在這里猶豫一下,轉了個彎,繞過山嘴去尋找大河,然后沿著大河飄向山外。
少年時代,我沿著大河走出山村,到鎮上讀高中時,才發現家鄉的大河在鎮上有一個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經沒有了夾岸聳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亂石。河道變得寬闊,流水變得平緩,河床鋪滿金黃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
后來,我沿著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讀大學,才知道大河的書名叫楚江。楚江從我的故鄉發源,全長48千米,沿途又匯入20多條支流,然后入溈水、進湘江,直通大海。
讀大學后,我弄明白了,正因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壩,調節了山洪,才保了我們一方平安。我還知道,那通過水渠引出來的水,后來走得很遠。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調往鄰縣,為那兒的禾苗解渴。
我故鄉的這條大河,雖然在我的童年時代就被截斷了,但不管是水庫里的水還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態,滋養著大地上的萬物。如今,楚江之源的水庫被命名為青山湖,是下游多個鄉鎮的飲用水源。經過近十年的治理,楚江已經是水清岸綠,時有白鷺、野鴨在水中嬉戲。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疊疊的山。河呼嘯著沖撞而去,山門轟然打開,前面是一馬平川。”這是我年輕時一篇小說的題記。而關于河的這種印象,是童年時代故鄉的大河帶給我的。
當日子流水似的遠去,我在回憶故鄉和故鄉的大河時,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義。河水走出大山,其實最終又會回到大山。因為河水在流動的過程中,會被蒸發成水汽,飄入天空,聚成云彩。總有一片云會飄回故鄉,變成雨,又落入故鄉的大河。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美文賞析
《大河出深山》是一篇富有深情與哲理的散文,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講述了大河從深山中流出,滋養土地,造福人民的故事。文章以山里人的智慧開篇,通過“望山跑死馬”的諺語,引出“只有沿水而行才能走出大山”的觀點,巧妙地將自然環境與人生哲理相結合。隨后,作者詳細描繪了從山澗細流匯聚成溪,再到形成河流的過程,展現了自然界的奇妙變化和生命力的頑強。這篇散文文字質樸而富有詩意,既傳達了對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表達了對家鄉的深厚感情。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主題探討,《大河出深山》不僅是一篇贊美自然的佳作,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深刻反思。
山 海 盡
◎朱夏楠
大涼山,是潮水隱退的大海。
大涼山,僅僅這三個字,便已生出一種驚人的盛大的原始氣象。自然之理,本就是地勢越高,氣溫越低,可它偏又把“涼”字拈了出來,“涼”字猶嫌不足,更附之以“大”。層層相疊,造就了荒涼無垠的絕境,再無逃脫的可能。人煙稀疏絕少,人少,愈見草木森森,孤寂陰冷。再熾熱的紅塵,落在這廣域中,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溫度瞬間消散,成為寒涼的一部分。
正值盛夏,大涼山收斂起了想象中的陰森或孤寂。此地若非標以山之名,只讓人疑心自己不過是從一處平原,來到了另一處平原。因目之所及,皆是涼山,領略到的只有它的遼闊縱深。它用遼闊縱深,消解了自身的奇拔。
八月的陽光照耀下來,灑在邛海的淡煙微風上,安靜祥和。內陸很喜歡把大一些的水域稱為海。比如邛海。眼前的邛海,自然不是我印象中的大海。自小在海邊長大,我見過大海吞沒日月,見過狂風急雨的日子里,海浪高高地越過堤壩,將村莊的一半棉花地化為汪洋……它更貼近江南清麗雅致的那一面,是月宮中被精心布局的那間房子,波瀾不驚,溫順清涼。但上億年壘就的高寒之氣,又豈是江南的凄清單薄可比。江南的寒冷,冷風一來便來了,暖風一來便散了。雖偶爾侵著肌,刺著骨,但嚙咬幾口便走。而這里,是掄著大錘砸下的冷,冷得結結實實,毫無商量的余地。再熱烈刺目的陽光落到了邛海上,也被削去了力量,顯得溫熱清涼。
真是避暑的好去處。可我無法全然沉浸其中,因這舒適是不真實的,是被狂風暴雨所壓迫著的臺風眼式的平靜,是空城計,是深海里魚頭頂的那線發光的弧菌。那點光亮,只為了引人進入永恒的暗黑。盡管,遲早還是要到黑暗中去的。從那里來,除了回歸,又有何處可去呢?這世上并沒有一條別的路。
是的,我的偏見如此固執。一直堅信,這邛海的底色,是原始的、未被觸動的荒蠻。也許,更接近我們的來處。
(選自《廣州文藝》,有刪改)
美文賞析
本文通過細膩的筆觸,以獨特的視角深刻描繪了大涼山的自然風貌以及帶給人的復雜情感體驗,展現了作者對自然與人性的深刻洞察。大涼山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它承載著作者對自然、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作者將大涼山的自然景觀與內心世界緊密相連,表達了對這片土地既敬畏又親近的情感。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于自然與人類關系的哲學思考,即自然的廣闊與深邃往往能引發人們對生命本質的深刻反思。
作者在文中大量使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大涼山,是潮水隱退的大海”“冷得結結實實,毫無商量的余地”,這些生動形象的語句使得自然景象更加立體,情感表達更為細膩。文中既有長句的鋪陳也有短句的精練,形成了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傳達的情感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