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切爾·卡森(1907—1964),美國20世紀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作家、環境保護運動的先驅、美國總統自由獎章獲得者,《時代》雜志評選的20世紀有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獲得者,1963年入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本書是一部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環境科普著作。
卡森通過生動的筆觸和詳實的案例,揭示了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重大危害。她指出,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人類對自然的傲慢和無知,呼吁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卡森還通過對癌癥與農藥環境污染的分析,強調了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并提出了以生物控制替代傳統化學控制的方案。
經典
摘錄
忍耐的義務(節選)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以來,二百多種基本的化學物品被創造出來,用于殺死昆蟲、野草、嚙齒動物和其他一些用現代日常用語稱之為“害蟲”的生物。這些化學物品以幾千種不同的商品名稱銷售。
這些未加選擇的化學藥品具有殺死每一種“好的”和“壞的”昆蟲的力量,它們使得鳥兒的歌唱和魚兒在河水里的翻騰靜息下來,使樹葉披上一層致命的薄膜,并長期滯留在土壤里——造成這一切的本來的目的可能僅僅是為了消除少數雜草和昆蟲。誰能相信在地球表面上施放有毒的煙幕彈,怎么可能不給所有生命帶來危害呢?它們不應該叫做“殺蟲劑”,而應稱為“殺生劑”。
使用藥品的整個過程看來好像是一個沒有盡頭的螺旋形的上升運動。自從DDT可以被公眾應用以來,隨著更多的有毒物質的不斷發明,一種不斷升級的過程就開始了。因為按照達爾文適者生存原理這一偉大發現,昆蟲可以向高級進化,并獲得對某種殺蟲劑的抗藥性。之后,人們不得不再發明一種致死的藥物,昆蟲再適應,于是再發明一種新的更毒的藥。這種情況的發生同樣也是由于后面所描述的原因所致。因此,化學藥品之戰永遠也不會取勝,而所有的生命都在這場強大的交火中受害。
與人類被核戰爭所毀滅的可能性同時存在的,還有一個中心問題,那就是人類整個環境已由難以置信的潛在有害物質所污染,這些有害物質積蓄在植物和動物的組織里,甚至已進入生殖細胞,以致于破壞或者改變了決定未來形態的遺傳物質。
一些自稱為我們人類未來的設計師,曾興奮地預期總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設計改變人類細胞的原生質,但是現在我們由于疏忽就可以輕易做到這一點,因為許多化學物質,如放射線,一樣可以導致基因的變化。諸如選擇殺蟲藥這樣一些表面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竟能決定人們的未來,想想這一點,真是對人類極大的諷刺。
這一切都冒險做過了——為的是什么呢?將來的歷史學家可能為我們在權衡利弊時所表現的低下判斷力而感到無比驚奇。有理性的人們想方設法控制一些不想要的物種,怎么能用這樣一種既污染了整個環境又對自己造成病害和死亡的威脅的方法呢?然而,這正是我們所做過的。此外,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即使檢查出原因也沒有用。我們聽說殺蟲劑的廣泛大量使用對維持農場生產是需要的,然而我們真正的問題不正是生產過剩嗎?我們的農場不再考慮改變產量的措施,并付給農夫錢而不讓他們生產;因為我們的農場生產出令人目眩的谷物過剩,使得美國的納稅人在一九六二年一年中付了十億美元以上的錢作為整個過剩糧食倉庫的維修費用。當農業部的一個部門試圖減少產量時,另一個部門卻像它在一九五八年所宣布的:“通常可以相信,在農業銀行的規定下,谷物畝數的減少將刺激對化學品的使用,農業以求在現有耕地上取得最高的產量。”若是這樣,對我們所擔憂的情況又有何補益呢?
●賞析
選文以犀利的筆觸揭露了化學農藥對生態的毀滅性影響。作者將“殺蟲劑”比喻為“殺生劑”,直指農藥無差別屠殺的本質;用“螺旋形上升運動”的比喻,展現了人類與自然對抗的惡性循環。詩化的語言(“鳥兒的歌唱靜息”“樹葉披上致命薄膜”)與嚴謹的數據形成張力,使科學論述充滿人文關懷。
每四個中有一個(節選)
一七七五年,帕爾齊法爾·波特先生宣稱,在掃煙囪的人中普遍出現的陰囊癌肯定是與累積在他們體內的煤煙有關。他當時還不能提供我們今天所要求的那種“證據”,但是近代研究方法現在已將這種致死的化學物質從煤煙中分離出來了,并且證明了他的見解是正確的。
波特發現在人類環境中有某些化學物質通過多次皮膚接觸、呼吸或飲食能引起癌癥。在其發現后的一個多世紀內,這方面的認識并沒有多少新的進展。確實,人們早已注意到在康沃爾和威爾士的銅冶煉廠、錫鑄造廠里的暴露于砷蒸汽的工人中流行著皮膚癌。人們認識到,在薩克森的鈷礦和波希米亞的喬其爾塞爾鈾礦中的工人們患有一種肺部疾病,后來診斷是癌癥。然而,這些都是礦區的現象;但在工業本身大規模發展之后,這些產物就侵入到了環境中的幾乎每一個生命體內。
十九世紀末,已有六種工業致癌物為人所知,二十世紀產生了無數新的致癌化學物質,并且使廣大群眾與它們密切接觸。在波特研究工作之后不到兩個世紀期間,環境狀況已發生了廣泛性的變化。危險化學物質接觸已不僅限于職業性的暴露;這些化學物質已進入了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中——甚至包括孩子和至今尚未出生者。因而,現在我們看到這種惡性病在急劇增多是毫不奇怪的。
二十五年前,在孩子中出現癌癥被認為是醫學上罕見的事。今天,死于癌癥的美國學齡兒童比死于其他任何疾病的數目都多。情況已變得非常嚴重,因而波士頓建立了美國第一所治療兒童癌癥的醫院。在一到十四歲年齡孩子的死亡總數中有百分之十二是由癌癥引起的。大量的惡性腫瘤在臨床上發現都是五歲以下的兒童。然而更加可怕的事是,這種惡性腫瘤在現有已出生或待產的嬰兒中急劇增多。實驗證明,愈是年幼的動物,遭受致癌因素就愈容易得癌。佛羅里達大學的弗蘭西斯·雷博士警告說:“由于化學物質混入食物,今天的孩子們中間可能正在引發癌癥……我們難以想象在一兩代時間內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
●賞析
選文以癌癥病因研究為切入點,深刻揭露了工業化對公共健康的威脅。作者通過歷史追溯與當代數據的強烈對比,構建出令人警醒的因果鏈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將職業暴露擴展至全民環境危害的論述,揭示出現代文明的殘酷悖論——科技進步反而使致癌物滲透到“尚未出生者”的體內。這種將醫學現象與社會發展相聯系的批判視角,展現了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