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鏨古鑄今,一絲萬象——一城一非遺·花絲鑲嵌傳承創新座談會”在京舉行,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花絲鑲嵌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新的對話,為激發文化創意活力提供新思路。
趙桂玲以故宮博物院藏金銀器的工藝為引,為大家介紹宮廷花絲的奇珍世界——花絲在檔案資料中大多被稱為累絲,像金累絲嵌松石壇城、金累絲嵌寶石七珍八寶、金累絲花囊等,每一件都很精致。文化體現方面也都是吉祥、長壽、福祿等傳統題材,代表性珍品有清代的金甌永固杯、明代的金絲翼善冠等。
杜建毅坦言:“54年只做了這一件事情。”“花絲和鑲嵌是兩件事,我一直在想,怎么讓它們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鑲嵌制作技藝,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包含花絲和鑲嵌兩種工藝,將金銀經過壓條抽成發絲一般的細絲,編結成型,再嵌上各色珠寶裝飾。
張凡則教授為花絲鑲嵌注入當代美學靈魂——他從風雨橋中提取中式建筑韻律,從山水畫中捕捉留白意境。
“既要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內涵,更要賦予其時代活力”,孫冬寧院長提出非遺發展的三個關鍵詞——生態化、數字化、情感化,并強調“善用文化工具,營造文化場景,催生文化生態”。
現場還展陳了50余件精美作品,其中花絲嵌寶如意是傳統的吉祥之物,鏨有“壽”字、仙鶴、祥云、蝙蝠等,傳達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融合現代設計宜古宜今的鳳舞琺瑯花絲扇運用花絲勾勒細膩扇紋,配以琺瑯流彩,透出靈動之美。
(選自“中國新聞網”2025年4月22日,有刪改)
◆素材解讀
花絲鑲嵌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適用話題
非遺文化 精益求精 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