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近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多部門推出新一輪穩就業政策“組合拳”,包括擴容就業空間、突出保障重點群體就業、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等。
“政策供給端發力+就業服務端擴容”的協同模式意味著什么?怎樣避免各地政策“一刀切”?“一城一策”的就業創業政策,怎樣跟國家統一指導原則相平衡?就上述問題,《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系主任柯江林。
民生周刊:近期,人社部聯動地方密集推出“政策+服務”組合拳,既有一攬子穩崗擴就業政策,又通過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國企專場等線上線下渠道拓崗。如何評價這種“政策供給端發力+就業服務端擴容”的協同模式?
柯江林:在當前國際經貿格局加速重塑和國內社會經濟調整變化的形勢下,“政策供給端發力+就業服務端擴容”的協同模式,有助于在政府主導下聯合用人單位和社會主體發揮多方協同穩崗位擴就業的“組合拳”力量,有利于化解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能力不匹配、渠道不暢通等矛盾沖突,促進求職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精準銜接,有效利用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和充分釋放就業潛能。

民生周刊:廣東補貼制造業技工、浙江扶持電商創業……各省份特色政策怎樣避免“一刀切”?中西部地區怎樣引導畢業生流向基層?
柯江林:各省份特色政策避免“一刀切”的關鍵在于要因地制宜和與時俱進,不簡單模仿,而是實事求是,結合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規劃目標,制定難以模仿和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特色政策。同時應改革創新,順勢而為,根據新的形勢變化,動態調整和變革原有的政策。
中西部應怎樣引導畢業生流向基層?關鍵是要做好3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認識和宣傳好中西部基層工作的優勢。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是中西部基層工作沒有任何優勢或優點可言,完全是講個人犧牲奉獻。實際上,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中西部基層工作存在大量的干事創業和建功立業的良機,為有志敢為青年提供了發揮才干和加速職業發展的舞臺。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樹立成功典型,做好宣傳工作,讓社會各界尤其應屆畢業生認識到中西部基層具有良好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機會。
二是將就業政策與職業發展政策密切關聯。建議實施就業政策和職業發展政策一體化改革,切實為到中西部基層工作的畢業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就業政策和職業發展政策,為其提供交流學習和職務職級晉升等方面的綠色便捷通道,使其愿意來、能干事和有發展。
三是不過度限制在中西部基層工作的畢業生對外流動。用人單位應擁有開放思維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胸襟,在信息透明時代,過度限制畢業生的對外流動會讓人望而生畏。不應人為設置障礙,建立好東部和中西部人才交流循環渠道。
民生周刊:各地政府部門在實行就業創業“一城一策”的過程中,應怎樣平衡國家統一指導原則與地方特色需求之間的關系?
柯江林:各地政府部門實行就業創業“一城一策”,有助于因城施策和精準施策。
在“一城一策”的差異化實踐中,需要平衡好國家統一指導原則與地方特色需求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要做到如下三點:一是充分了解國家統一指導原則的精神內涵,明確國家指導原則的基礎性地位;二是深入調研地方實際情況,準確識別地方資源稟賦和特色需求;三是守正創新,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的就業創業政策。
比如云南省近日根據云南的地域特征和產業特色,因地制宜推出了《關于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返鄉創業做電商的若干措施》。
今年,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云南省教育廳、云南省財政廳等八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返鄉創業做電商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出臺12條針對性支持舉措,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下鄉返鄉開展電商創業,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措施》提出,聚焦高原特色農業促進電商創業,聚焦文旅康養產業開展電商創業,支持開展跨境電商創業,推動勞務品牌+電商創業。其中,將支持引導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圍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1+10+3”重點產業,開發優勢特色產品、知名“云品”開展電商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創辦的電商企業參加國際展銷會,按相關政策給予補助。
這些返鄉創業支持政策與云南的地域特征和產業特色高度契合,可以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培育新興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