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鳴啾啾,樹葉沙沙,北京通州張家灣集體林場的科技小院里十分熱鬧,這里的生物多樣性實驗室剛投入使用。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張家灣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在科技小院入駐團隊指導下,操作顯微鏡觀察花粉結構,學習植物知識并制作標本。“我剛才觀察了油松花粉。植物對我們的生活非常重要,每個人都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身邊的環境更加美好?!蔽迥昙墝W生姚金宸興奮地說。
科技小院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程瑾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是生物多樣性的守護者和受益者。人人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程瑾介紹,生物多樣性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其所擁有的基因及它們與生存環境形成的生態系統。它是地球生命經過數十億年演化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它和我們是伙伴關系。比如,植物為人類提供衣食住行等,植物的生長過程又依賴昆蟲等動物的授粉。所以,單純保護其中一個類群是不夠的,要保護整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是保護自然,更是保護人類自身的未來,每個人都是守護者?!背惕f。
在程瑾看來,向公眾科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尤為關鍵?!拔覀兒蛷埣覟沉謭龊献鞯倪@個科技小院,每周末都向公眾開放,大家可以在科研人員指導下觀察各類生物。前段時間北京的花粉備受關注,我們設置了花粉觀察環節,讓大家能借助顯微鏡了解不同花粉的結構。”
通過科普活動,老百姓能了解什么是生物多樣性,認識生物多樣性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科普活動中的深度體驗,能夠讓公眾更好地了解怎么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衛士?!背惕f。
程瑾感嘆,近年來,大家明顯感受到北京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以前不常見到的小動物開始頻繁出現在身邊,北京通過推動高品質花園城市建設,向全球頂級的“生物多樣性之都”不斷邁進。“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充滿信心,相信通過每個人的努力,一定能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p>
5月22日,北京市發布的《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顯示,經過持續5年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北京摸清“家底”,共記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類型151個,各類物種7121種,其中,北京暗步甲、北京白鬼傘等物種均為首次發現。
在北京通州區舉辦的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中,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瓊介紹,在野生動植物資源專項調查行動中,通州區共記錄生物物種476種,其中,在北運河下游新發現存在大量圓頂珠蚌和背角無齒蚌種群。

調查團隊專家透露,蚌科生物對水質的要求較高,所以蚌科生物聚集的地方,代表該區域濕地水環境和周邊陸地環境質量較高。很多背角無齒蚌的成年個體比成年人的手掌都大,一只成年蚌科生物每天可凈化約100升水,號稱天然過濾器。
蚌科生物所在的濕地生態系統中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魚類、水鳥、水生植物、濕生植物等,它們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重要的連接和支撐作用。
高瓊表示,通州區以“科技賦能、協同治理、全民參與”為核心,未來將依托“一河兩岸”京津冀協同機制,推進潮白河流域生態廊道建設與棲息地連通性修復,深化紅外相機、聲紋識別、遙感等技術應用,建設智慧監測體系,提升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穩定性。
目前,通州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4.1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53.6%,通州區成立10家新型集體林場,平原生態林養護經營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實現生態效益提升。近年來,通州區物種多樣性顯著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強,保護監測體系全面構建。
《民生周刊》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通過實施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棲息繁衍環境穩步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目前,全國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100余種瀕危野生植物得到搶救性保護。2024年全國水鳥同步監測最新結果顯示,我國越冬水鳥總數量達505.9萬只,為有記錄以來全國范圍內監測數量的最高紀錄。
近年來,我國扎實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發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組織開展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原生境)保護修復和監測體系建設,為野生動植物生存繁衍營造良好條件。
積極推進旗艦動物保護,整合設立大熊貓、亞洲象、朱鹮等旗艦動物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強化旗艦動物及生態系統保護科技支撐,組織實施48種極度瀕危野生動物野外保護、收容救護、人工繁育、放歸自然等搶救性保護項目,促進野外種群增長。
持續開展50種極度瀕危野生植物和10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搶救性保護,組織實施近40種珍稀瀕危植物野外回歸,有效緩解野外種群瀕臨滅絕壓力。
同時,不斷加大候鳥保護力度,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實施候鳥遷飛通道保護修復中國行動計劃,推進鳥類遷飛通道保護監測體系建設,維護候鳥遷飛安全。發揮各級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門聯席會議機制作用,持續開展“網盾”“清風”等專項打擊行動,組織各地巡山清套清網,多環節、全鏈條打擊亂捕濫獵濫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動植物行為。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統籌野生動植物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積極推動國家公園和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持續豐富,藏羚羊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地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通了13個大熊貓種群生態廊道,有效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初步建成天空地一體化全覆蓋監測體系,野生東北虎超過70只,野生東北豹超過80只。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到7群42只。武夷山國家公園發現武夷林蛙、武夷山卷柏等一批新物種。
自設立以來,國家植物園新增收集活植物5000余號、280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10種、珍稀瀕危植物65種。華南國家植物園新增收集活植物8500余號、420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85種、珍稀瀕危物種469種。
下一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積極推動出臺國家公園法,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嚴格把關,穩慎有序設立新的國家公園。進一步完善由植物園、種質資源庫、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等構成的遷地保護體系,有序設立新的國家植物園,建成一批旗艦動物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以拯救重點瀕危物種為目標,推動瀕危物種野外種群復壯,持續開展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行動,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