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熱點事件頻出,各種內容、各種觀點充滿網絡空間,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高速流轉,評論五花八門,有時各執一詞,不僅影響公眾認知,也對社會穩定與價值導向產生深遠影響。
當前,網絡輿論呈現出若干新特點:一是碎片化信息加劇,公眾往往通過標題、片段甚至截圖獲取信息,深度閱讀和理性判斷能力相對減弱;二是情緒化傳播盛行,熱點事件常因情緒帶動迅速發酵,出現“群體共鳴—輿情反轉—信任危機”的循環模式;三是“意見領袖”和“網絡水軍”對輿論走向影響增強,話語權逐漸向流量傾斜;四是“算法推薦”機制強化回音室效應,形成“信息繭房”,加劇網絡分化。
這些新動向新問題,對網絡評論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性、理性化和導向性要求,對如何加強網絡傳播內容管理、網絡評論引導,建設一個積極正面而又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參與網絡評論的寫作人員,還是網絡平臺的管理人員,都應以對黨、對人民、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自覺地承擔起網絡評論內容傳播把關人的社會責任。
—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評論原則。實事求是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思想路線,也是網絡輿論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評論者在發言前,應充分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避免情緒化的臆斷和偏頗。當前,網絡上出現的偏頗的評論,往往源于對事實真相的不了解或不尊重。
引導網絡評論人員養成調查研究的作風,提高對事實真偽的判斷能力,不斷提升信息素養和鑒別能力,避免主觀性、片面化和簡單化。網絡評論的寫作人員在對某一事情發表評論時,不能在還沒有對事情的全貌有一個全面了解的情況下,就基于片面信息得出結論。網絡平臺應承擔起“把關人”的責任,強化對信息真實性的審核和監督,及時糾正虛假信息,防止其擴散。平臺與網民應共同努力,營造誠信可信的信息環境。此外,作為國家機關和單位主管主辦的主流媒體應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發揮專業優勢,確保發布的信息和評論真實可信,并對已經確認有誤的信息和不當評論,及時公開澄清糾正,防止錯誤信息和評論繼續發酵擴散。
—堅持和諧友善、以理服人的評論原則。當前,網絡評論區爭議事件頻發,原因之一便是未能形成健康的溝通模式和討論氛圍。網絡評論中出現一些觀點差異是正常的社會現象,關鍵是發表評論時態度要友善,議事說理要客觀,不能感情用事。發表評論時應尊重不同意見,注重邏輯嚴謹、言之有據,以理服人,切忌情緒攻擊、謾罵、抹黑來壓制對方。
網絡評論應提倡文明禮貌的言行,強化對個人尊嚴的尊重和對言論暴力的抵制,從根本上預防網絡暴力,提升網絡輿論的文明程度和包容性。友善和諧的網絡氛圍,有利于社會多元觀點的交匯與整合,更能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平臺應完善管理機制,引導網民理性表達,防范不文明言行,建設和諧的網絡評論生態。學校教育應融入網絡文明課程,引導青少年健康用網,文明議事。
—堅持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的評論原則。互聯網并非法律和道德的真空地帶,網絡評論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底線。網絡評論自由要以法律為界限,要遵守社會道德規范。
近年來,網絡誹謗、造謠傳謠、網絡詐騙等違法事件屢見不鮮,必須不斷完善互聯網管理制度,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特別是加強網絡評論、引導網民增強法律意識的同時,增強道德自律意識,主動約束自身言行,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觀,維護良好的網絡秩序。有了法律與道德的雙重約束,才能保障網絡評論空間的健康。此外,相關部門應加強法治教育、網絡公德的教育宣傳。
—堅持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評論原則。中央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提出:“要轉文風、改作風,增強新聞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一要求同時適應網絡系統信息和評論的情況。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評論文風能有效引導網絡輿論良性發展。當前部分網絡評論內容消極低俗、言語生硬、不講情理,缺乏感染力和正向引導力,影響了網絡輿論生態的良性循環。
網絡評論者應積極轉變文風,倡導清新、明快、生動的表達方式,提升網絡評論的可讀性和吸引力。特別是青年群體在網絡空間活躍度高,網絡評論要著眼于年輕人的興趣和語言習慣,用更具親和力的方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年群體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此外,平臺還應鼓勵創新,探索多種表現形式如短視頻、圖文結合等,進一步提升傳播效果。同時,平臺和社會應鼓勵和扶持具有正能量的網絡自媒體和意見領袖,積極發揮榜樣作用,促進網絡良好輿論生態的建設。
—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評論原則。網絡評論作為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是強化政治引導、文化塑造和價值傳播的重要抓手。網絡評論在回應熱點、反映輿情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在構建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屏障中承擔起重要陣地的職責。
應主動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宣傳使命,強化“導思想、管輿論、正三觀、育新人”的功能定位,把傳播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弘揚主流思想價值作為首要責任。用“微話語”講“大主題”,提高評論正能量的引導力。回應國內受眾關切,面向國際社會進行多語種、多平臺、多形式的評論表達。鼓勵具有外語能力和國際視野的評論者,通過社交平臺發出中國聲音,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以溫和、可信的方式,拓展網絡評論的受眾范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話語權影響力。注重以案說理、以案釋法,用身邊事教育人、用實際案例引導人,推動主流價值觀深入人心的良性循環。主動適應網絡傳播“快、短、活、廣”的特性,推動“內容建設+技術手段”雙輪驅動,以優質評論塑造健康網絡文化生態。
同時,評論內容應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責任感,使文化傳播更具底蘊、更顯底氣。主動承擔“引文化進生活、推文化上熱搜”的使命,讓主流文化不再“高冷”,而是成為“熱梗”。通過社交語言、影像語言、青年表達方式,讓文化無聲地浸潤人心、引導思想,真正發揮出網絡評論的傳播效能。
(作者系中組部、團中央第二十五批來青博士服務團成員,青海民族大學校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