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廁所110—140平方米不等,配有中央空調和排風系統;烘手器、凈化開水機、自動噴香機等衛生用品一應俱全,并配有無線網絡、音箱等設備……這樣的“豪華版”公廁,出現在脫貧摘帽時間不長的小縣城里,令人咋舌。
日前,吉林省紀委監委公開通報4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問題。其中,省農業農村廳原廳長、白城市通榆縣委原書記李德明,被曝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據通報,2020年4月,通榆縣正式脫貧摘帽,摘帽次月,時任縣委書記的李德明就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擅自變更在城區新建公共衛生間項目的設計方案,投資1192萬元,搞了10個豪華公廁。
在人流密集的縣城多建一些衛生條件好的公廁本意很好,既能方便民眾、改善民生,也能切實提升地方的形象。但凡事要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量力而行。老百姓也好,外地游客也好,需要的是干凈、衛生、方便的公廁,無視民眾實際需求,或以改善民生為借口,驟然把公廁的標準提升到“星級標準”,并不是求真務實的做法。
一則,地方財力有限,寶貴的財政資金要用到刀刃上,而不是無節制提高公廁標準。何況,縣里剛脫貧摘帽,后續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如何防范返貧現象,如何優化營商環境,如何保障民生……樁樁件件都不是小事。僅公廁一項就一擲千萬,必然會浪費財政資金,乃至擠占其他公共事業的投入。而且,這樣做也不可能解決好公廁問題。畢竟,一個縣城不會只需要10座公廁,標準定得太高,后續必然難以為繼。
二則,縣委書記無視之前公廁項目設計方案,擅自提高建設標準,擴大修建面積,進行豪華裝修,造價比預算翻倍,未經科學論證,也缺乏民意基礎,屬于典型的“拍腦瓜子”決策,并不可取。2018年,住建部就下發文件明確要求,公共廁所建設要“注重實用力戒豪華”。其中特別提到,要突出環境整潔、干凈衛生、方便舒適等實用功能,不得盲目貪大圖洋,不得脫離實際需求,片面追求豪華。
罔顧地方實際,無視上級要求,通榆縣大搞豪華公廁,背后仍是政績觀扭曲。這10座豪華公廁更像是某種沽名釣譽的展示物,很大程度上是為展示政績而存在。與其說這是什么“廁所革命”,不如說是一個脫離實際、勞民傷財、損害群眾利益的奢靡秀場。
民生工程最忌“掛羊頭賣狗肉”。黨員領導干部應該時時刻刻想著服務人民,站穩人民立場,聽民之所求,解民之所盼,不能脫實就虛“搞形式”、寅吃卯糧“鋪攤子”、浮夸作秀“求顯績”。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明確,對黨員領導干部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要從重或者加重處分。那些仍在搞勞民傷財“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地方和領導干部,該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