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在咖啡廳里享受靜謐時光,鄰座的孩子突然不受控制地發出“吭吭”聲,還頻繁眨眼、清嗓子、聳肩。或許你會以為,這是孩子在調皮搗蛋,家長也可能因尷尬而大聲斥責孩子。而實際上,孩子的這些表現可能是抽動癥的癥狀——一種被嚴重誤解的神經發育障礙。這種神經發育障礙讓很多孩子陷入“想控制卻控制不了”的痛苦漩渦,那些重復的肢體動作與異常發聲,可能正是孩子大腦神經傳導失衡發出的求救信號。
抽動癥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患兒主要表現為單個或多個部位肌肉不自主、反復、快速地抽動。這些動作往往突然發生,且持續時間較短,患兒即使主觀上努力控制也難以控制,癥狀會在一段時間內反復發作。究其本質,抽動癥是大腦神經系統的“電路故障”導致的一系列癥狀。
1. 神經遞質失衡:大腦的“信號紊亂”。
神經遞質是大腦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包括多巴胺、谷氨酸、γ- 氨基丁酸(GABA)等。研究發現,抽動癥的發病機制與大腦邊緣系統——皮質多巴胺系統的功能障礙密切相關。
當多巴胺系統功能失衡時,大腦對運動和語言的控制能力會受到影響,從而引發抽動癥狀。同時,多巴胺、谷氨酸、γ- 氨基丁酸等其他神經遞質的失衡也會干擾神經元之間的正常信號傳導。我們可以將大腦比作一個精密的電路系統,神經遞質就是其中流動的電流。當某種電流強度異?;虮壤д{時,就可能引發短路——那些不受控制的抽動癥狀,正是大腦神經環路異常的外在表現。
2. 關鍵腦區異常:失控的“指揮中心”。
正常情況下,大腦負責運動控制、行為調節和情緒管理的區域,如基底神經節、額葉皮層等,能夠協調人體的運動和語言功能。當這些腦區的功能出現異常時,就會導致不自主的抽動癥狀。
基底神經節在運動控制中起著關鍵作用,它就像一個“過濾器”,幫助人體抑制不必要的運動。當這個“過濾器”功能受損時,就會讓一些本應被抑制的運動沖動釋放出來,表現為抽動癥狀。額葉皮層負責行為的計劃和調控,其功能異常也可能導致對抽動癥狀的抑制能力下降。
3. 遺傳與環境交互:觸發“故障開關”。
研究表明, 抽動癥與DRD2、DRD3、DAT1、DBH等多個基因顯著相關。這些基因可能通過影響多巴胺、血清素、組胺等神經遞質的代謝,參與抽動癥的發病過程。
然而,基因并非唯一因素。環境因素如感染、心理壓力、圍產期損傷等刺激,都可能觸發這些易感基因的表達,從而導致抽動癥的發生。這就像是在電路中埋下了潛在的故障點,當遇到特定的環境因素時,就可能引發系統故障。
抽動癥狀的特殊性,常常會導致公眾甚至家長產生誤解,所以,我們需要澄清以下兩個常見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抽動癥狀是孩子在故意搗亂
很多家長和老師會將孩子眨眼、聳肩、發聲等抽動癥狀,誤認為是故意搗亂或吸引注意的行為。這種誤解往往會導致孩子頻繁受到批評和指責,甚至被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簽。事實上,抽動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患兒根本無法自主控制這些行為。過度指責不僅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他們還可能因焦慮情緒加重抽動癥狀,形成惡性循環。
誤區二:孩子長大,癥狀會自然消失
一部分人有“抽動癥隨年齡增長會自愈”的僥幸心理。確實也有部分輕癥的孩子在青春期后癥狀逐漸緩解。但臨床數據顯示,5% ~ 10% 的患兒癥狀會持續至成年,甚至伴隨終身。若不及時干預,抽動癥可能引發注意力缺陷、學習困難、自卑心理等共病,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業表現和社交發展。早期識別和科學干預對改善抽動癥患兒的預后至關重要。拖延治療可能導致病情復雜化,增加孩子成年后社會適應的難度。因此,家長應該摒棄“等等看”的僥幸心理,發現異常及時就醫評估。
對于抽動癥患兒來說,早期科學干預能夠顯著改善預后。常見的干預手段包括行為干預和藥物干預。
1. 行為干預:重塑大腦的“行為模式”。
對于輕度抽動癥患者,行為干預被臨床指南推薦為一線治療方案。常見的行為療法包括習慣逆轉訓練和綜合行為干預。
習慣逆轉訓練是核心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識別預警信號:幫助患兒覺察抽動前的身體感覺,如肌肉緊繃感。
學習替代動作:教患兒做一些動作,預防抽動動作的發生,如抽動前快速握拳。
強化新習慣:通過自我監督和獎勵機制,鞏固新建立的行為模式。
例如,頻繁眨眼的患兒接受訓練時,可以在感到眼部緊張時用力閉眼,然后緩慢睜開眼睛,通過反復練習建立新的行為反應。
綜合行為干預通常會采取更全面的干預策略,除習慣逆轉訓練外,還包括以下訓練方式。
放松訓練:如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松等,可以幫助緩解焦慮情緒。
社交技能訓練:幫助患兒應對同伴的誤解和異樣的眼光。
家庭指導:教家長避免過度關注抽動行為,而應采用“忽視癥狀,強化積極行為”的策略。
2. 藥物治療:調節大腦的“化學平衡”。
癥狀嚴重的抽動癥患兒需要合理接受藥物治療。作為治療體系的重要環節,藥物干預需嚴格遵循個體化原則,不僅要精準把握應用指征,還需在藥物選擇上充分權衡療效與潛在的風險。臨床常用藥物有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等,使用時需依據患兒的具體癥狀類型、嚴重程度及體重進行精細化劑量調整,以減少不良反應,同時實現治療獲益最大化。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抽動癥干預的黃金階段,此階段患兒的大腦可塑性強,及時采用行為治療聯合藥物治療的方式,有望重塑神經通路,提高治療效果。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 改變認知。了解抽動癥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而不是孩子“搗蛋”或某種壞習慣。
2. 細心觀察。注意孩子是否出現面部抽動如頻繁眨眼、努嘴、扭脖子、聳鼻等,發聲抽動如清嗓子、不自主發聲或咳嗽等,肢體抽動如聳肩、伸脖子、踢腿等。
3. 及時就醫。發現孩子有異常,及時前往專業醫療機構。
4. 營造支持環境。避免過度關注孩子的癥狀,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