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方式千萬種,最可行的是哪種?”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增加,養生熱度居高不下。中醫認為,養生要“因天之道”,即順應天時和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然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離“自然”的生活越來越遠。因此,現代人養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回歸自然。

《黃帝內經》指出,飲食的基本原則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飲食養生,大家要做到營養全面均衡,少吃經過加工的高鹽、高糖、高脂食物。
每日飲食以“上午養陽,下午養陰”為原則進行調配。早餐以陽性食物為主,幫助人體生發陽氣,大家可以選擇富有營養的粥類及奶、蛋制品,配以辛甘味植物性食物。中午機體陽氣隆盛,陰氣始生,宜將陽性食物與陰性食物合理搭配,最好包含五谷、肉禽、蔬菜、水產品等。夜晚陽氣漸弱,陰氣漸盛,因此,晚餐應以陰性食物為主,盡量素食,味以酸咸為主。
起居回歸自然即順應天時,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與自然和諧交融,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春季陽氣生發,萬物生長。此時大家應“夜臥早起”,即適當晚睡(晚上11時前入睡)早起,適當縮短睡眠時長;增加身體活動,注意保暖。
夏季入睡時間可較春季更晚一些,但不宜超過晚上11時,起床時間應更養生之道,回歸自然早一些,以順應自然界晝長夜短、陽氣旺盛的特點。同時,夏季要注意防范濕熱之邪,不能睡在潮濕、陰冷的地方,盡量不要貪涼打地鋪。
秋季,大家要“早臥早起”,睡眠時間要明顯長于夏季。此外,要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
冬季屬于“ 閉藏” 的季節, 自然界陽氣潛藏, 冰封雪凍, 萬物呈現出生機潛伏的景象。冬季的睡眠時長應是四季中最長的,大家要適當早睡, 待太陽升起時再起床, 以順應陽氣潛藏之性,避免過度擾動陽氣。冬季天氣寒冷, 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 保護好頭、頸、腰、足等易受風寒侵襲的部位。
行走坐臥之中也蘊藏著自然養生之道。在很久以前,人們就通過模仿自然界中動物的行走坐臥姿態,來調養身心。
鶴步行走 吸氣時一條腿抬起,大腿盡力上抬靠近胸口,小腿自然下垂,腳尖朝下,同時兩臂上提,兩掌心朝下,然后將抬起的腿與雙手同時放下,另一條腿抬起重復上述動作。模仿鶴的步態行走,可調理氣機、安定心神。
龜伏小坐 坐在椅子的中央,雙腳打開適當的距離,身體前傾,將右手從右膝下方穿出,將左手從左膝下方穿出。小坐休息時模仿龜的蜷伏動作可安神調氣、緩解疲勞。
犬臥休息 取右側臥位,右手沿頭頂方向伸直,左手微曲,打開腋窩,雙臂貼近床面,頸部伸直,頭部放于雙臂之間,同時右腿伸直,左腿微曲。睡覺前采取犬臥姿勢有助于疏通肝膽經,提高睡眠質量。
情志回歸自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 順應天時調節情志。春季保持情志舒暢,多鼓勵和贊美周圍的人,營造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夏季保持精神飽滿,避免發怒;秋季收斂神氣,使情志安寧;冬季讓情緒、精神沉伏下來,與此季節的閉藏特點相適應。
2. 平時多接觸大自然,注意修身養性,少私寡欲,恬淡虛無,及時疏解不良情緒。
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至極,萬物于此時達到繁盛的頂點。夏季在五行中屬火,與心相應。大家此時要將養心健脾、防暑濕作為養生重點。
飲食養生
夏季,人體“陽盛于外而虛于內”,容易出現食欲下降、胸悶、腹脹、頭重身困等癥狀。此時,飲食以清淡為宜,大家可適當多吃健脾益氣、解暑祛濕、清熱生津的食物,如黃瓜、西瓜、木耳、薏苡仁、烏梅、山楂、檸檬、葡萄、番茄等。
下面推薦兩款適合夏季食用的食療方。
蓮子芡實荷葉粥 取蓮子50克,芡實30克,鮮荷葉15克,粳米60克。將蓮子、芡實、粳米一同入鍋煮粥,待粥快熟時,加入切碎的荷葉略煮即成。此粥可健脾益腎、養心安神。
五花茶 取金銀花、菊花、玫瑰花、茉莉花、合歡花各5克。將上述花類藥材一同放入茶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頭暈明顯者可加桑葉10克,血脂高者可加山楂10克。此茶可清熱解毒、疏肝理氣、解郁安神。
腧穴養生
陰陵泉 該穴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按摩陰陵泉穴可起到健脾祛濕的作用。
按摩時,將兩手拇指按壓在兩側陰陵泉上,按而揉之,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并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保持一定力度,用拇指對局部肌肉進行左右彈撥。每次按揉5 ~ 10分鐘。
神門穴 該穴位于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按揉神門穴可起到寧心安神、定悸止痛的作用。
按摩時,用一側拇指按揉對側神門穴。每次按揉5~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