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科學家精神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被納入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張辰宇:探尋細胞深處的奧秘
1966年出生于教師、科學工作者之家的張辰宇,是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多年的留學生涯,嚴格的現代生物醫學研究訓練,為未來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RNA是把遺傳信息轉化為蛋白質的“信使”。上世紀7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RNA也有蛋白質的部分功能。2002年起,已出任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張辰宇,啟動在國內的研究。他發現,在心肌細胞和骨骼肌細胞里有一種線粒體上的蛋白,能夠檢測到完整的信使RNA,卻檢測不到對應的蛋白。為研究這種現象,張辰宇帶領團隊查閱了國內外各種資料,并開始在實驗室里做相關研究尋找答案,在國內最早開展小RNA研究。
“科學的真相需要在研究中不斷探尋。”張辰宇鼓勵團隊成員。隨著第一個實驗的成功,團隊信心倍增。2008年,張辰宇團隊發表關于“小RNA可在人類和動物的血清和血漿中穩定存在”的原創發現,引發了學界轟動。
“過去20多年,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發展非常快。”回望走過的科研之路,張辰宇驕傲地說,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在找到真正感興趣領域的同時,也悄然改變著世界科研格局,“作為中國科學家,我們正不斷開辟新領域、拓展新課題,為提升我國綜合科研實力作出積極貢獻。”
◆素材解讀
作為生命科學研究的科技領軍人物,張辰宇院長帶領團隊下“真”功夫、“細”功夫,解開一個又一個的生命科學謎題、難題,挺膺擔當,用實踐不斷將科研成果轉化落地,造福人類。這種追求真理、永無止境的鉆研精神,是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寶貴財富。
李德仁:俯首甘為孺子牛,要為國家創新到老
“不懼權威,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洋人,不迷信書本,老老實實做學問,中國人也不比外國人差。”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頒獎典禮上,85歲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院士面容慈祥,腳步從容。
這位戰略科學家依然奮力耕耘在科研、教學一線。“測繪,是國家建設的尖兵。要用國產的數據,用中國人的方法解決衛星遙感應用問題。”1985年,李德仁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用不到兩年時間攻克航空測量領域世界性的難題“如何區分偶然誤差、系統誤差和粗差”,以此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課題,完成博士學業。隨后回國,走上了母校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后并入武漢大學)的講臺。
李德仁院士說:“人生物質的追求是有限的,我們事業的追求、精神的追求是無限的。”“希望有更多的中國的科學家,從戰術科學家走向戰略科學家,帶領更多的年輕人來搞科研、搞建設、搞開發,這樣中國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李德仁院士堅定不移地踐行著自己的人生追求——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為國家創新到老,一輩子為國家服務。他用自己的一生,真正詮釋了中國科學家奮進、奉獻、甘為人梯的精神。
◆素材解讀
85歲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院士,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的追求,為國家創新到老,一輩子為國家服務。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科學家潛心科研、甘為人梯、求實創新的精神品質和精神內核。
胡浩:向星海而行,逐月宮圓夢
胡浩與航天的緣分始于1984年,從國防科技大學電子技術系雷達與電子對抗專業畢業的他,按照組織分配,投身航天事業。
“為了實現目標,我們全體研制隊伍拼了!”“干別人干不了的、只有咱們能干的事!”胡浩囑咐。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最復雜、技術難度最大的航天工程任務,需要闖過月面采樣封裝轉移、月面自主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并可靠回收等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關。胡浩帶領團隊提前謀劃,評估風險,制定詳細預案。通過地面模擬實驗和數據分析等,團隊設計了適應復雜環境的自主功能和操作流程。這種嚴謹,保障探月工程“萬無一失”。
“我們不只在造航天器,我們還在造夢想”“航天精神,就是我們的指南針。”胡浩認為,不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精神的延續,“需要我們用一生去踐行。”
在胡浩看來,月球是人類走出地球的門戶,也是通向更遠星球的跳板。“奔向月球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雖然工程任務已經完成,但科學任務才剛開始,我們要開足馬力奔向下一站。”
◆素材解讀
胡浩以家國情懷為底色,將個人理想融入航天強國夢,把青春獻給祖國深空探測事業,彰顯赤子擔當;以創新精神破局,在嫦娥五號等任務中直面“卡脖子”難題,用自主設計的操作流程和風險預案突破技術壁壘,展現“敢為天下先”的突破勇氣;以求實作風筑基,依托地面模擬實驗與數據分析構建科學方案,秉持“成功取決于風險應對”的嚴謹態度,讓“萬無一失”成為航天工程的注腳。
尹澤勇:鑄造強勁“中國心”
先進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鑄造強勁“中國心”,是一代代航發人的追求。2023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航發黎明發動機裝配“李志強班”職工回信,肯定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有了長足進步,同時提出加快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步伐的希望。全體航發人深受鼓舞,尹澤勇院士說,體會最深的是要跟黨走、為國出力。“玉龍”發動機是我國第一型走完自主創新研發、使用、發展全過程的渦軸航空發動機,實現了我國航空發動機從引進生產到自主創新的本質跨越,前后40年的研制歷程非常艱苦,沒有愛黨報國的使命情懷,不可能堅持下來。
在大飛機動力“長江”系列發動機立項之初,尹澤勇院士和團隊就確立了對標世界一流的自主創新研制目標,立志做最好的發動機,步伐走得堅定且有力。更大的信心和底氣來自新型舉國體制。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一系列重大改革,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中國航發成立后,積極構建“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科研生產體系,國家級創新平臺起步入軌,航空發動機事業進入快速發展新時代。
尹澤勇院士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要心無旁騖干什么。
◆素材解讀
從“玉龍”到“長江”,中國航發事業的每一次突破,都是科學家精神的具象化表達——它是忠誠于黨的政治品格、敢為人先的創新魄力、甘為人梯的育人情懷的有機統一。當尹澤勇及其團隊以四十年光陰鑄“心”,當新型舉國體制凝聚創新合力,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航空發動機的技術跨越,更是一種精神的升騰:它讓“科技自立自強”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化作實驗室里的燈火、試車臺上的轟鳴、傳承簿上的批注,在時代的天空下,續寫著“國之重器必以自強”的壯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