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融入為教學提供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筆者于2024年下半年對S市4所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高的小學進行了走訪調研,調查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困境,并嘗試給出應對之策。
一、當課堂遇上高科技
1.A小學的“技術劫持”課堂
在A小學五(3)班的智慧教室里,王老師的“分數加減法”課堂成了技術故障的“重災區”。
09:00—09:10,AR蛋糕切割動畫啟動失敗,學生小明反復點擊屏幕導致程序報錯。助教嘗試重啟系統時,3名學生在后排用平板電腦偷偷登錄游戲。
09:11—09:20,教師切換備用課件,但第2組和第5組的設備無法同步數據。學生小雨舉手:“老師,我的屏幕顯示二分之一比三分之二大,這和昨天學的矛盾啊!”
09:21—09:30,王老師被迫改用傳統黑板進行教學。
09:31—09:40,系統突然白屏,12份已提交的作業數據丟失。
課后檢測數據顯示:該班學生通分原理掌握率僅為41%,而隔壁班(用傳統教具進行教學)學生掌握率達63%。
2.B小學的“無效對話”困局
B小學四(1)班的“運算律”練習課,暴露了信息技術時代師生對話的深層危機。
學生A:“老師!我發現91+99=190,92+98也是190,這樣配對計算特別快!”
林老師(低頭調試投票功能):“嗯,不錯……還有其他方法嗎?”
學生B:“其實可以把所有數都看成90加幾,例如91就是90+1,99是90+9……”
林老師(點擊屏幕切換題目):“好的,答案正確。我們看下一題……”
課后,林老師無奈道:“我知道應該追問‘為什么這樣配對有效’,但當時系統卡在投票環節,40個學生盯著黑屏等我處理。”眼動追蹤數據顯示:在這節課中,學生注視老師面部的時長僅占7%,而盯著故障設備的時間達23%。
3.技術泡沫下的“偽創新”
在C小學六(1)班的“圓柱體積”公開課上,技術應用淪為形式主義典型案例。
教師利用3D動畫演示(耗時8分17秒),來展示圓柱切割為長方體的過程,但未讓學生動手測量實物模型。學生用平板電腦掃描礦泉水瓶,生成虛擬數據,但65%的數據因設備抖動失真。在課后檢測中,僅12%學生能解釋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邏輯,大部分學生只記得“那個會轉的藍色圓柱動畫”。
二、撕開教育信息化的“華麗包裝”
1.技術消耗的隱性成本
筆者分析D小學2024年9—12月教學日志,發現驚人數據(見表1)。數學教研組長李老師坦言:“現在評價教師要看其‘技術創新度’,導致大家堆砌技術。上周有節課上出現了刷臉簽到、虛擬寵物獎勵等,但這些和數學有什么關系?”
2.被遺忘的數學思維
D小學對比實驗揭示殘酷現實(見表2)。該校信息科技教師說:“我們監測到學生在AR課堂上平均每2.7分鐘就要切換一次平板電腦界面,這割裂了其思考的連續性。”
3.培訓與現實的鴻溝
在2024年A小學教師培訓中,72%的培訓內容是設備操作方法,18%的培訓內容涉及課件制作,僅10%的培訓在討論“如何用技術促進學生數學思維”。數學骨干教師王老師說:“上次培訓教我們在課件里插入會跳舞的數字人,結果學生整節課都在討論那個人穿什么衣服,這根本是本末倒置!”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困境的破局之道
面向未來,我們如何馴服技術,讓其回歸服務教育的本質?
1.優化資源配置
我們要改善硬件設施,努力營造設施先進、互聯互通、資源豐富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使教師和學生能夠方便地使用各種信息技術設備和資源;優化軟件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工具支持;加強教材建設,打造體系化的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確保教材內容科學、系統、實用,滿足不同年級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共享優質資源,開發智慧化校園和教育數據管理系統,利用數字手段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啟用云校園,開拓數字技術賦能的教師培養新空間,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2.提升師生素養
我們要加強教師培訓與研修,通過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幫助教師系統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提升他們的數字化教學能力。我們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自學能力,引導其科學使用技術。例如,教師可以創新作業形式,鼓勵學生與人工智能協同完成,并要求學生明確標出人工智能的貢獻以及自己獨特的創意和思考。同時,教師可以運用元認知等策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培養其高階思維能力。
3.開展多元活動
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和實施多種非技術應用的教學活動,例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合作寫作等,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等非認知能力,避免學生因過度依賴信息技術而導致的社交技能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削弱等問題。
未來課堂,應是科技與教育的溫暖相遇。我們要守住教育初心,明確技術不是炫目的裝飾,而是照亮學生思維成長的明燈。這或許就是信息化時代給教育最珍貴的啟示:無論教育工具如何進化,教育的本質永遠是點燃思維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