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駐于延安時,中央領導和全體機關干部將徐特立、吳玉章、謝覺哉、董必武、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尊稱為“延安五老”。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延安五老”為全黨樹立了遵規守紀的典范,對當前全黨正在開展的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有深刻啟示。
1957年2月1日,是徐特立的80大壽。壽日前一個月,朱德提出要為徐特立慶80大壽,徐特立堅決不同意。朱德堅持一定要做,徐特立沒了辦法,三十六計走為上。于是,徐特立在壽辰的前兩天偕夫人和兒媳徐乾乘火車,離開北京到了湖南長沙,準備出席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
長沙是徐特立的學生最集中的地方,得知恩師到來,他的學生們紛紛前來探望,一時間一屋子擠滿了人。除了和徐特立親切交談之外,還有人在竊竊私語商量什么。其中一名學生口快地提出:“我們明天給您祝壽!”徐特立婉言謝絕了,說:“去年全國遭受嚴重的水旱災害,人民生活還很困難,中央正大力提倡增產節約、勤儉建國,我們怎可為了個人的生日浪費人民的財物呢?這壽辰我不能過,過了就對不起人民。”徐特立還說自己的生日早已過了。
在場的人都說對老師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希望老師能給個機會,讓大伙一起祝壽。
徐特立見狀,后悔莫及——躲壽不該躲到長沙來。于是他趕緊買票,連夜上了去桂林的火車。
途中,他的兒媳徐乾到餐車上想給徐特立做一碗長壽面,算是祝壽。乘務人員得知后,很快就做了一桌簡單的飯菜以示祝賀。徐特立從北京“逃”到長沙,最后在火車上過了一個“逃跑”的80大壽,給人們留下了美談。
吳玉章為人溫和寬厚,但對身邊工作人員卻比較嚴,對家人更嚴,對自己更是嚴之又嚴。
“我們共產黨人沒有私有財產”這句話時常被吳玉章掛在嘴邊。
接待外賓時,吳玉章會讓工作人員準備清茶一杯、香煙一盒。有一次,當外賓走后,收拾茶具打掃衛生的工作人員順手拿了一支香煙。他看到后,嚴肅批評了這名工作人員,教育他凡是公家東西,一片紙、一滴水,都不能去占便宜。吳玉章還告誡他:“犯大錯誤往往是從小錯誤開始,一定要時時防微杜漸。”
吳玉章家風很嚴,常用對聯“創業難,守業亦難,須知物力維艱,事事莫爭虛體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則,行行當立好規模”教育家人。他經常說,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是“愛與嚴相結合”,在生活上給予晚輩無私的愛,在政治上、學習上、工作上又要嚴格要求他們,這才是真正的愛。
因長期在外奔波,吳玉章經常用書信的方式對晚輩進行教育。他曾在信中寫道:“我們是革命家庭,事事要起模范作用,不要因為是干部后代就驕傲自滿”,并再三強調要勤儉持家,不能搞特殊化,要養成良好家風。
平日里,他衣著簡樸,除外出或外事活動,一回家就穿布衣、布鞋,而且補了又補。一直到1966年逝世前,他還用著南昌起義后留下來的皮箱和軍毯。
對于黨執政以后怎樣對待人民,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謝覺哉就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能多做事即心安”。
當時,謝覺哉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部長,家鄉的人想來北京投奔他。謝覺哉在給兒子的回信中,把自己比作同村的一位老雇農,指出做官須“起得早來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以此勸告子女親友不要有特權思想,應自食其力。這句話還有一層含義:作為共產黨人,肩負著黨和人民的使命,必須早起晚睡、廉潔奉公,以為黨和人民多做事、做好事為己任。
這也是謝覺哉自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之后對自己的一貫要求。
謝覺哉擔任內務部部長后碰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1949年至1950年的大水災,災情涉及16個省。他提出“不要餓死一個人”。根據他和內務部的建議,在全國開展社會互濟和節約運動,中央各機關半年多時間捐款12億元、糧食39萬斤;華北軍區6個月即節約糧食300萬斤。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全國的災情得到有效控制。
對人民的冷暖無限關心的謝覺哉,早在延安時期人們就稱他:“為黨獻身常汲汲,與民謀利更孜孜。”
董必武經常教育工作人員,我們共產黨人要講革命不要講闊氣,要做到“千金過手,不沾分文”。他總是穿著最常見的長袍馬褂,戴著最便宜的禮帽,腳蹬最普通的皮鞋,闖街過府,在敵人的龍潭虎穴中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
1945年,董必武參加在美國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制憲會議。作為代表團成員之一,董必武有一筆可觀的置裝費和生活費,但他不僅手過千金分文不沾,而且還“克扣”自己的費用,在個人生活上精打細算,把省下來的錢捐給黨和人民的事業。當時發給他的置裝費是1300美元,他到美國后請同志幫忙選購,要求不要選太貴的衣服,最終在成衣店買了一套25美元的西裝,穿著這簡樸而合身的服裝出席聯合國大會,省下了1275美元的置裝費。在美國,他的日常生活也十分節儉,不住豪華賓館,從不到大餐館用餐,還經常自己做飯,最終省下了1260美元的生活費和200美元的交際費。這些省下的費用都被董必武用來貼補購買《新華日報》急需的印刷機、英文打字機等,全部用在了革命事業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董必武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等領導職務。地位越高,董必武越戒奢從儉,不僅拒絕額外的特殊照顧,連正常給予的待遇也力求簡化。
長征路上路難行,無論是在崎嶇山路,還是茫茫草地,年過半百的林伯渠每天都帶上他的五件寶:棍子、草鞋、糧袋、馬燈和軍包,與紅軍指戰員一起堅持艱難的行軍。組織上給他配有一匹馬,但他很少騎,經常用來馱輜重或供傷病員使用。當警衛員請求他上馬時,林伯渠則幽默地說:“大家都是用兩條腿走,我現在已經多了一條‘腿’了(指棍子),為什么一定要用四條腿呢?”
林伯渠作為總供給部部長,關心戰士無微不至。在夜晚,林伯渠一手提著小馬燈,一手拄著拐杖,忙前忙后。
正如紅軍戰士李堅真回憶說:“他的小馬燈從不個人占用,一定要把光亮照向大家。他不僅是在險隘難行的路上舉燈照耀著,讓同志們走過去,還交代后面的同志要注意險路。每次遇到溪流沼澤時,他幾乎都要用那根棍子,走在前面探路,引導大家安全地通過。”
長期的長途急行軍,令林伯渠日益消瘦,顴骨高高隆起,早已花白的頭發更加銀白,胡須也垂到了胸前,喜歡畫畫的黃鎮走一路,畫一路。畫著畫著,不知哪一天,一個人映入了眼簾:他戴著深度近視眼鏡,顴骨高高隆起,長長的胡須垂到胸前。左手提一盞馬燈,右手拄著拐棍,英姿勃發地走在長征隊伍里。這幅取名《夜行軍中的老英雄》的畫像,畫中人就是林伯渠。這幅素描,畫著林伯渠提著小馬燈,雄姿煥發、闊步向前,真實地表現了長征中老英雄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