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0.070
白城市地處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爾沁草原東部,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熱同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白城市位于東經121°38′~124°22′. 、北緯 44°13′57′′~46°18′ ,總面積2.6萬 km2 。白城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2023年,白城市玉米種植面積為61.99萬 hm2 ,稻谷種植面積為22.31萬 hm2 豆類種植面積為7.15萬 hm2 。近年來,白城市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建立了“黨委政府牽頭、農技推廣骨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廣大農戶參與”的農業生產組織體系,為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白城市積極探索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水稻與蝦蟹共作等特色種養模式,推動了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同時,通過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精細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等現代農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業發展新空間,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注人了新動能。當前,白城市正以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為引領,全力打造國家重要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現代農業科創高地,努力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作為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白城市農業在全省農業生產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白城市農業生產也面臨著多種氣象災害的威脅。洪澇、干旱、冰雹、霜凍等極端天氣事件時有發生,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影響。據統計,近年來白城市平均每年因各類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數十萬公頃,成災面積數方公頃。頻發的氣象災害已成為制約白城市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重大因素。因此,深人分析白城市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提出有針對性的改善策略,對于提升白城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區域糧食有效供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白城市氣象災害概況
白城市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其成為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氣象災害頻發的區域之一[2]。受地理位置的影響,白城市氣候活動較為頻繁,常見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冰雹、大風等,多發于春夏兩季。其中,夏季干旱和冰雹災害對農業生產威脅最大。例如,在2014年8月12日,白城市農作物受旱面積達30.77萬 hm2 ,其中輕旱面積19.47萬 hm2 、中旱面積10.60萬 hm2 、重旱面積0.70萬 hm2 ;2020年6月20日,白城市遭遇了嚴重的冰雹天氣,最大風力達到12級,造成了嚴重的雹災。從氣象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來看,白城市西部和南部地區的災情相對較重。這與當地地形、植被等因素密切相關[3]。西部地區地勢較高,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極易發生風蝕和水土流失;南部低洼地帶排水不暢,洪澇災害頻發。
氣候變化背景下,白城市的氣象災害呈現出頻次增多、強度加大的新趨勢。近10年來,白城市年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極端高溫事件頻發。同時,降水的季節分配更加不均,旱澇急轉的現象屢見不鮮,農業生產面臨的氣象風險進一步加劇。
2 白城市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1作物減產
干旱災害是白城市農業生產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干旱災害嚴重制約著白城市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春夏連旱導致土壤失水,植株生理失調,各項生命活動受到抑制[4。例如,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在干旱條件下植株矮小,葉片卷曲,光合速率下降,同化產物積累減少,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而水稻、小麥等喜水作物需水量大,一旦灌溉不足,則植株分蘗減少,穗數減少,造成產量損失。
洪澇災害對白城市農田作物危害同樣嚴重。暴雨頻發易引發農田漬澇,積水淹沒農田后,作物根系供氧不足,呼吸作用受阻,體內有毒物質如乙醇等大量積累,植株生長迅速停滯,最終導致作物大面積絕收[5]。其中,大豆、玉米等喜旱怕澇作物受損尤為嚴重,連續3d以上的漬水即可造成大面積減產。
除干旱、洪澇災害外,高溫和低溫災害也會對白城市農作物產量造成不利影響。極端高溫使作物葉溫上升,光合速率下降,呼吸消耗加劇,同化產物積累減少。開花期高溫還會導致花粉敗育,受精受阻,嚴重影響籽粒產量。而春季的晚霜冷害會使作物幼苗脫水,細胞結構遭到破壞,植株萎蔫死亡。秋季早霜又會使作物籽粒灌漿過程中斷,粒質量降低,產量下降。因此,平均氣溫的升高和極端低溫事件都是導致作物減產的重要因素。
2.2土壤退化
白城市頻發的氣象災害不僅直接損毀農作物,而且會通過加劇土壤退化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其中,暴雨洪澇和干旱這兩種極端災害事件對農田王壤的破壞尤為嚴重。暴雨時期,徑流暴增,裸露地表極易發生水力侵蝕。地表肥沃的熟化土層被徑流沖刷殆盡,心王層大面積出露,土壤瘠薄化加劇。同時,降雨淋溶會帶走土壤中大量水溶性養分,如鉀、氮等離子,造成土壤速效養分流失。頻繁的季節性洪澇還會使土壤長期處于厭氧還原狀態,鐵、錳等活性增強,對作物生長不利。
相比之下,干旱災害則會誘發另一種類型的土壤退化。干旱期田間持水量嚴重不足,土壤板結,透氣性差,對作物根系生長極為不利。同時,干旱會加劇土壤鹽漬化進程。水分蒸發帶走凈水,鹽分在土壤表層富集,形成鹽斑鹽殼,土壤鹽分超標,肥力下降。
2.3 病蟲害加劇
白城市頻發的干旱、洪澇、冰雹等氣象災害還會通過多種途徑加劇農作物病蟲害。其中,洪澇和干旱是誘發病蟲害的主要因素。洪澇期間,農田長時間積水,空氣濕度大,有利于多種植物病原真菌的孢子萌發與傳播。玉米大斑病、小麥赤霉病等真菌病害在洪澇后往往暴發流行。淹水還會損傷作物根系,削弱作物抗病力,導致病害發生更加嚴重。同時,洪澇會刺激一些潛伏在土壤中的病原細菌大量繁殖,如馬鈴薯青枯病菌、番茄潰瘍病菌等,為細菌性病害蔓延創造條件。
相比之下,干旱脅迫雖能抑制一些喜濕病原菌的活性,但伴隨的高溫環境卻極易引發某些病毒病和細菌病流行。番茄黃化曲葉病毒、馬鈴薯卷葉病毒往往在干旱季肆虐。干旱還會導致作物體內游離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含量積累,極大地刺激蚜蟲、黏蟲、螨蟲等害蟲迅速繁殖,危害加重。
3 應對策略
3.1推廣抗災品種與技術
針對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造成的不利影響,白城市氣象和農業相關部門應大力推廣抗災品種與技術,以保障農業穩產高產。1)加快選育和引進抗旱、耐澇、耐高溫、耐低溫等多抗性狀優良品種,豐富區域農作物品種資源庫。例如,選育抗旱性強的玉米品種吉單27和吉單28,抗澇耐淹的大豆品種科豆35等、耐高溫的雄玉581等,增強作物抵御逆境脅迫的能力。同時,加大良種示范推廣力度,開展新品種展示與技術培訓,提升農戶種植抗災品種的積極性。2)因地制宜推廣一系列抗災栽培技術。在易旱區,推廣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壟作溝播、覆膜溝播等保抗旱栽培模式,最大限度減少土壤水分無效蒸發。在易澇區,應推廣大豆、玉米寬窄行種植,增加株間通風透光,降低莖稈腐爛風險。同時,大力推廣小麥免耕播種、深松種植等抗災增產技術,通過免耕保,深耕蓄水保肥,從源頭上增強作物抗旱能力。此外,加強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精準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使作物免受肥害,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作物抗逆性。
3.2 實施土壤改良措施
為有效解決農田土壤退化問題,白城市氣象和農業相關部門應實施一系列土壤改良措施。1)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減輕暴雨徑流對土壤的侵蝕破壞。在坡耕地建設梯田、等高耕作,增強水土保持能力;植樹種草,提高地表植被覆蓋度,減少徑流直接對土壤的沖刷;修建排水溝渠,疏導徑流,避免其對耕層土壤的侵蝕。同時,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對土壤的干擾,增強土壤抗侵蝕能力,如秸稈還田、免耕播種、覆蓋栽培等,均能提升土壤團粒結構的穩定性,減輕季節性降雨對表土的沖刷。
2)針對干旱引發的土壤鹽漬化問題,白城市應著力加強灌溉排水體系建設,通過興修渠道,鋪設管網,因地制宜發展噴灌、滴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緩解土壤鹽分積累。不僅如此,對于長期處于干旱脅迫下的農田,應積極開展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層,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并施用適量的有機肥,培肥地力,激發土壤活力,提升土壤質量??傊?,白城市農田土壤退化治理需要堅持標本兼治,采取生物、農藝等多種措施,統籌土壤侵蝕、鹽漬化、風蝕加重等多重退化過程,多管齊下,系統治理,全面提升農田土壤綜合質量,為農業生產提供可靠的土壤資源保障。
3.3完善病蟲害防控體系
針對干旱、洪澇、冰雹等氣象災害引發的農作物病蟲害加劇問題,白城市急需進一步完善病蟲害防控體系。
1)建立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網絡,及時準確掌握災害性天氣下病蟲害發生動態。具體措施包括在關鍵農時節點布設測報點,開展病蟲害密度調查、發生程度評估等,并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預警平臺,實現測報數據的快速集成與共享,為災時病蟲害防控決策提供科學支撐。2)制訂完善災害性天氣下的病蟲害應急防控預案,明確防控重點、時間節點、人員分工等,確保一旦病蟲害發生后能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置。同時,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產品,從源頭上控制災后農藥使用量,降低環境負荷。例如,在洪澇后易發病蟲害區推廣應用生防制劑,利用白僵菌、農用放線菌等本土有益微生物定向調控病蟲害種群;在冰雹災后倡導使用瀕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避免過量使用化學農藥。3)加強對農戶的技術培訓與指導,普及災害性天氣下病蟲害發生規律、識別要點、科學用藥等知識,提升農戶預防病蟲害的主動性和科學性。各級農技推廣部門要切實履行技術服務職責,及時組織開展現場技術指導,幫助農戶解決實際問題。總之,白城市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既要著眼當下,科學應對干旱、洪澇、冰雹等引發的急性災害,又要放眼長遠,著力構建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綠色防控、社會參與等多位一體的現代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全面提升區域農業生態系統的內生穩定性,為農業生產提供堅實保障。
4結語
氣象災害不僅導致作物減產,還會加劇土壤退化和病蟲害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面對這些挑戰,白城市采取了推廣抗災品種與技術、實施土壤改良措施、完善病蟲害防控體系等一系列應對策略,取得了積極成效。然而,在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未來白城市農業生產面臨的氣象災害風險可能進一步增加。因此,白城市需要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深化產學研合作,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抗災能力。同時,白城市應積極探索農業保險等風險轉移機制,構建多元化的農業防災減災體系。相信通過政府、科研機構和農戶的共同努力,白城市定能在應對氣象災害挑戰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為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貢獻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馨田,鄭睿.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庭院經濟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吉林省白城市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23(4):60-64.
[2] 楊慧楠,張嘉雪,朱禹,等.關于提升白城市人工影響天氣為農服務能力建設的分析與建議[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3):123-125.
[3] 達瓦曲宗.白城市發展庭院經濟特色產業有效助推脫貧攻堅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21(16):246-247.
[4] 于秀娟,吳恒,王吳蘇.白城市區域性強降雪天氣過程雷達特征指標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8(23):211.
[5] 袁芝華,楊曉宇,金巖巖.一次短時強降水天氣過程及預報失誤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7(18):20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