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0.041
黔南州位于貴州省中南部,總面積2.62萬 km2 轄2個縣級市、9個縣、1個自治縣。黔南州地處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 997m ,氣候屬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年均氣溫 13.6~19.6°C ,年降水量 1200mm 以上,光照充足。黔南州以坡地為主,巖溶地貌類型復雜多樣,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截至2023年末,黔南州常住人口348.96萬人,農村人口占比較高。作為貴州省重點農業大州,黔南州農業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肩負著重要使命。推動黔南州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當地農民增收致富,而且是促進全州鄉村產業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所在。
黔南州農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黔南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緊扣“六大產業、五大工程、五大行動”,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力度,農業生產基礎不斷完善,農業現代化水平持續提高。2023年,黔南州農業生產總值293.8億元,糧食播種面積26.69萬 hm2 ,產量125.8萬t,六大主導產業蓬勃發展,茶葉、生豬、蔬菜、水果、刺梨及中藥材等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量、產值逐年攀升。2023年,黔南州在貴州省率先出臺促進刺梨產業發展條例,刺梨提質增效面積約20.57萬 hm2 ,綜合產值35億元,增長 16.3%[1] 。茶葉方面,都勻毛尖獲評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躋身全國百強第4位,產量與產值增長明顯。生豬出欄量增長 5.6% ,在貴州省內排名第二。同時,黔南州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農業科技推廣水平和質量安全監管水平逐步提高,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夯實基礎。
2黔南州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產業鏈不完善,產品附加值低
當前,黔南州農業生產仍以初級產品為主,產品深度加工程度不高,急需加強高端精細化加工能力建設。農產品產業鏈條短,大多停留在種植、養殖等初級生產環節,未能有效延伸到加工、貯藏、物流、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黔南州農產品加工業規模小、水平低,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許多特色農產品由于缺乏深加工,無法充分發揮其經濟價值[2。此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水平較低,制約了產業鏈的優化升級。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物流網絡尚不健全,導致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易變質損壞,同時增加了運輸和保鮮成本,影響了整體經濟效益。
2.2基礎設施薄弱,現代化水平低
黔南州作為一個山地農業大州,地形復雜、地貌多樣,農業生產所依賴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目前,該地區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灌溉系統不完善,抗旱抗澇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效率。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特別是在山地丘陵地區,大型農機因地形限制難以發揮作用,小型農機又因成本、適配性等普及率低,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展緩慢,耕地質量不高,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農業信息化水平低,現代農業技術應用不足,難以實現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此外,農村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2.3勞動力外流,農田擢荒嚴重
黔南州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業地區,正面臨著嚴重的勞動力外流和農田擢荒問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工業化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資源日益匱乏。留守農村的多為老人、婦女、兒童,他們往往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能力或意愿。人口結構失衡不僅造成了農業生產力的下降,還加劇了農村“空心化”現象。同時,農田擢荒問題日益嚴重。由于缺乏勞動力投入,許多耕地被閑置或荒蕪,特別是一些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的山區農田更是難以耕種。耕地拋荒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還可能導致土攘退化、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長期擢荒還可能使土地逐漸失去農業生產功能,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
2.4新型主體不足,經營效率低下
在黔南州,農業生產仍以分散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為主,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尚未普及,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依然占據主流,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不足,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數量有限,尚未形成規模效應,難以有效引領產業升級。現有的農業經營主體普遍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面對市場波動、自然災害等外部風險時,應對能力和抵御能力較弱。許多農民專業合作社流于形式,實際運作效果不佳。一些家庭農場缺乏專業化管理和科學化經營,難以實現規模效益[3]。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尚未形成穩固的利益共同體。雙方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夠完善,缺乏長期、互惠的合作模式,導致利益聯結不夠緊密,難以實現共同發展。此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融資、用地、技術等方面還面臨諸多困難,新型經營主體獲得信貸支持的難度較大、土地流轉機制不夠完善、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不足,影響了生產效率的提升。
2.5品牌意識缺乏,市場競爭力弱
黔南州農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品牌意識薄弱、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多數農產品生產者仍持有傳統的小農生產思想,缺乏現代市場經營理念和品牌建設意識。農產品生產以原料型、初級加工為主,產品同質化嚴重,難以形成特色優勢。由于缺乏統一的品牌戰略和規劃,黔南州特色農產品難以在市場上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影響力。許多優質農產品由于包裝粗糙、營銷手段單一,無法獲得與其品質相匹配的市場認可度和價格溢價。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滯后,難以發揮品牌集聚效應,影響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此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不夠完善,產品標準化程度低,難以滿足高端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品牌意識和質量管理意識不強,影響了產品的市場信譽和競爭力。
3推進黔南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3.1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價值
為進一步提升黔南州農業現代化水平,必須打造更加完整的產業鏈。黔南州需重點發展和吸引農產品加工領域的龍頭企業,著力打造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推動整個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升級和發展。同時,打造農業、旅游、文化三位一體的創新發展模式,充分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創造更多價值增長點。同時,要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覆蓋產地預冷、冷藏運輸、冷鏈配送的全程冷鏈網絡,有效減少產品損耗[4。此外,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搭建線上銷售平臺,建立高效的供需匹配機制。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動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產業鏈的升級提供關鍵的技術保障。大力支持和推動農產品精細化、高端化加工,逐步構建起完整的農業全產業鏈,實現農產品由原料型向加工型、由單一生產向全產業鏈轉變。
3.2夯實基礎設施,提高生產效率
推進黔南州農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設施是關鍵環節。針對當地山區農業特點,應系統規劃、重點突破,全面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采取土壤改良、灌排系統優化等措施,提高耕地質量和利用效率[5]。同時,因地制宜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如坡改梯、微型水利工程等,充分利用山地資源。要著力改善農田水利條件,加強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完善灌溉排水系統,提高抗旱防澇能力。針對山區地形特點,大力推廣適合丘陵山地的小型農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著力推進農村電網現代化建設,為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提供必要的能源支持。
此外,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構建農業物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為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的實施創造必要條件。完善農村道路交通網絡,暢通農產品進城渠道,不斷夯實黔南州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3.3培育新型農民,促進人才回流
黔南州應著力構建多層次的農業人才培養體系,通過農業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及實踐指導等多種方式,系統性提升農業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和技術能力。重點培養一批集農業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多方面技能于一身的現代職業農民。同時,積極引導有志青年回鄉創業,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通過提供優惠政策、資金援助及技術支持等多方面幫助,為返鄉創業者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對于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可以提供創業孵化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要積極引進農業科技人才,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吸引高校畢業生和科研人員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要重視本土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充分發揮鄉土人才在農業生產和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高農村生活質量,增強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立健全農業人才激勵機制,為新型農民提供職業發展空間和上升通道,激發他們的干事創業熱情。
3.4壯大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模式
黔南州應加強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積極培育引進多元化的現代農業經營實體,重點關注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組織形式。同時,鼓勵這些主體創新經營模式,探索“公司+ 合作社 + 農戶”“互聯網 + 農業”等新型經營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要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為規模化經營提供土地保障。此外,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創新農業信貸產品,解決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的科技應用能力,實現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融合發展。在此基礎上,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規模農戶之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3.5打造特色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
黔南州應立足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底蘊,深入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品質優勢,確定系統的品牌發展戰略。通過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推行全程質量控制,提升產品品質和一致性,為品牌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充分利用和整合區域內的各項資源,創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區域性公共品牌,如“黔南山珍”等,形成品牌集群效應。鼓勵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聯合,構建完整的品牌運營體系,實現品牌價值最大化。創新營銷模式,充分利用各類新興媒體平臺,講好黔南農產品的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此外,要加強品牌保護,建立品牌管理和監督機制,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維護品牌信譽。積極參與國內外農產品展會和推介活動,提高品牌影響力。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多方參與的方式,構建完善的品牌培育和發展體系,不斷提升黔南州農產品的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4結語
推進黔南州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面對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諸多挑戰,黔南州應著力從延伸產業鏈條、夯實基礎設施、培育新型農民、壯大經營主體、打造特色品牌等多方面協同發力,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力。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還將為黔南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未來,隨著各項措施的深入實施,黔南州有望走出一條具有山地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提供有力支撐,最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百姓關注.“數”說黔南丨一組數字看懂貴州黔南2023農業發展[EB/OL].(2024-02-07)[2025-04-02].https://znyncj.qiannan.gov.cn/snfw_110/nygk/202402/t20240207_83798692.html.
[2] 岑洪萍.黔南州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研究:以獨山縣為例[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9):67-69.
[3] 陳杜,黃媛,劉勝兵.黔南州農業產業發展定位分析與實現路徑[J].農技服務,2023,40(6):115-118.
[4] 袁紹陽.生態之州“豐”景美:黔南州農業農村工作向高質量發展邁進[J].當代貴州,2022(38):22-25.
[5] 韋明武.黔南州山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技服務,2022,39(8):103-106.
[6] 張仁貴,龍風.黔南州山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耕作與栽培,2022,42(1):133-135.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