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0.076
農田水利是指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灌溉、排水、防洪、抗旱等水利工程設施及其運行管理的總稱,通過有效調控和利用水資源,保障農業生產用水需求,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農田水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對保障農糧供應鏈穩定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鶎愚r田水利建設管理是國家水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穩定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效的基層管理能夠確保水利設施的正常運行和維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促進鄉村振興,對于構建現代化農業體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基層農田水利建設概況
會寧縣位于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總面積 6439km2 以上,水資源極度匱乏。境內主要河流為黃河一級支流祖厲河,流域面積 5940km2 ,占會寧縣總面積的 92.3% 。截至2023年,會寧縣水資源總量15206萬 m3 ,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2538.72萬 m3 ,占自產水資源總量的 34.5% 。近年來,會寧縣致力于農田水利建設,努力改善水資源條件[。通過實施水平梯田、集雨水窖、靖會電灌、引洮工程等一系列項目,會寧縣已建成各類梯田、條田
16.83萬 hm2 ,水地有效面積3.23萬 hm2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于2016年3月正式通水,解決了11個鄉鎮約25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及 1 133.33hm2 農業灌溉水源問題。二期配套工程于2021年9月建成試通水,可發展水肥一體化灌溉面積 22 500hm2 。這些工程的實施極大拓寬了會寧縣用水群體和用水范圍,人均水澆地面積由“十三五”初的 0.043hm2 增加到 0.095hm2 年均增速在 15% 以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也取得顯著進展,截至2023年底,會寧縣自來水通建制村比例 100.0% 、通自然村比例 97.8%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82.8% 、集中供水率 97.8% ,歷史性解決了會寧縣農村11.87萬戶47.96萬人飲水安全問題。這些農田水利建設成果為會寧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對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2基層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
2.1工程規劃設計缺乏系統性,重建設輕管理
會寧縣部分工程布局缺乏長遠考慮,未能有效銜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求。部分項目選址不當,忽視了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造成工程適用性不強。規劃設計過程中,對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不夠深入,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實際用水需求。工程標準偏低,抗旱能力不足,難以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考驗。同時,重建設輕管理的傾向較為普遍,工程建成后的運行維護機制不健全,導致設施利用率低下,甚至出現“曬太陽工程”。部分灌溉設施年久失修,渠道滲漏嚴重,影響輸水效率。此外,缺乏對農田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統規劃,未能充分考慮后期管理維護,致使工程效益難以持續發揮。
2.2資金投入不足,建設與維護經費短缺
農田水利建設作為基礎性、公益性工程,長期以來面臨資金投入不足的困境。會寧縣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財政收入有限,難以滿足農田水利建設和維護的巨大資金需求[2。會寧縣農田水利建設投入遠低于實際需求。資金缺口導致部分規劃項目擱置,已建工程年久失修。例如,引洮二期農業灌溉配套工程概算總投資10.07億元,截至2023年底到位資金僅2.64億元,資金缺口高達7.43億元,嚴重制約了工程進度。此外,維護經費不足是一大痛點。許多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由于缺乏日常維護,渠道淤塞、設備老化,灌溉效率低下。2023年會寧縣《水資源與農業產業發展的實踐與探索調研報告》顯示,全縣斗渠工程完好率僅為 48% ,其中農毛渠、土渠占 90% ,急需資金投入進行修繕改造。資金短缺還制約了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難以實現農田水利的現代化、智能化發展。
2.3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權責不明確
農田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方面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水利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當前管理體系呈現權責交叉的特征,缺乏統一協調的機制。水務、農業農村等多個部門均不同程度地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管理,職能劃分不夠清晰,易造成職能重疊,影響管理效率。加之,部分農田水利工程涉及多個鄉鎮甚至跨縣域,協調難度更大,易出現“無人管”或“多頭管”的局面。這種管理體制的模糊性,不僅導致資源配置分散,項目建設缺乏整體規劃,而且使得工程建成后的運營維護責任難以落實,最終影響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此外,由于缺少專門的農田水利管理機構,使得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工作缺乏專門的組織保障,進一步加劇了管理的混亂和低效。管理制度的缺失或執行不到位,也加劇了管理的混亂,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機制。
2.4技術支撐不足,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會寧縣基層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在技術支撐和信息化水平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當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仍以傳統經驗為主導,缺乏先進的科技手段支撐。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等環節未能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導致工程效益難以充分發揮。農田水利信息化建設滯后,信息采集、傳輸、處理能力不足,導致管理人員無法及時掌握工程運行狀況和用水情況。智能化灌溉設備應用不廣泛,精準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緩慢,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管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對新技術應用存在抵觸心理。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不完善,難以實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管理。針對農田水利工程的監測預警不足,導致管理人員無法及時發現和處理隱患。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會寧縣農田水利的現代化建設進程。
3 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對策
3.1完善工程規劃設計,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
會寧縣要從宏觀層面重新審視農田水利工程的定位和功能,將其納入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整體框架中。在規劃階段,應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深人分析水資源供需關系,確保工程選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提高工程標準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必要手段,需要在設計中考慮抗旱、防洪等功能設計[3]。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引入,意味著不僅要關注工程建設,還要重視后期運營維護。這就要求在規劃設計階段就考慮到項目運維階段的管理。建立健全工程檔案管理制度,實現信息的全程跟蹤和動態更新,為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定期開展工程效益評估,及時發現并解決運行過程中的問題,不斷優化管理措施。規劃設計時可利用數字化技術,如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提高工程規劃設計的精準度和科學性。鼓勵多方參與,吸納農民、專家、管理人員等各方意見,使規劃設計更貼近實際需求。建立靈活的調整機制,根據氣候變化、產業發展等因素,適時優化工程布局。
3.2創新投融資機制,保障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需求
會寧縣應充分利用其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身份,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紅利,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水利發展資金、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等各類專項資金支持。同時,抓住國家水網建設契機,將會寧縣重點水利項目納人國家和省級規劃,提高資金保障能力。拓寬融資渠道,探索“政府 + 金融機構 + 社會資本”的多元化投融資模式[4。積極申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重點支持引洮二期農業灌溉配套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為農田水利項目提供中長期貸款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建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和運營。建立農田水利建設基金,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集中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和維護??赏ㄟ^土地增值收益、水資源費等方式籌集資金,確保農田水利建設和維護的持續投入。創新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歸屬,激發各方投資積極性。對于規模較大的骨干工程,可探索股份合作制,吸引農民以資金、勞動、土地等形式人股,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對于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可采取“集體所有、農民使用、民主管理”的方式,調動農民參與建設和管護的積極性。建立健全農田水利工程效益評估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通過科學評估,合理分配資金,確保投入產出效益最大化。
3.3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厘清各方權責邊界
為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會寧縣應構建權責明確、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機制。明確政府主導地位,強化統籌協調職能。建立由政府牽頭,水利、農業農村、財政等相關部門參與的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形成工作合力,避免政出多門。同時,探索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的管理模式,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和權限,形成上下貫通、協調一致的管理體系。清晰界定各部門職能邊界,避免職能交叉重疊。建議對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在農田水利建設管理中的職責進行重新梳理和劃分,明確各自的職責范圍和工作重點,確定職責清單,減少職能交叉和灰色地帶,提高管理效率,防止出現相互推諉或扯皮的現象。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銜接。強化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大對基層水利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夠更好地履行職責。同時,可探索設立專門的農田水利管理機構,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負責農田水利工程的規劃、建設、運行、維護等工作。此外,積極引導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其在用水管理、工程維護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強化監督考核機制。制定和完善農田水利建設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獎懲措施,確保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建立健全監督考核機制,對各級政府、各部門的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工作進行定期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績效掛鉤,以激勵和約束機制促進管理水平的提升。
3.4強化科技支撐,提升農田水利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強化科技支撐,提升農田水利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是會寧縣農田水利建設管理的重要發展方向。加大科技投人力度,構建農田水利科技創新平臺,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等多方資源,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積極引進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提高管理人員的科技素養和信息化應用能力。推進農田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水資源監測網絡,建立覆蓋會寧縣的農田水利信息采集、傳輸及處理系統。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對水資源、灌溉設施及農田用水的實時監測和動態管理。大力推廣智能化灌溉設備和精準灌溉技術,因地制宜開展水肥一體化、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示范,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5]??梢蚤_發智能灌溉控制系統,實現灌溉過程的自動化和精細化控制。可以建立農田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臺,涵蓋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維護等各個環節,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加強農田水利工程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運用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及時發現和處理工程隱患。同時,開發農田水利移動應用程序,為農民提供用水信息查詢、灌溉指導等服務,提高農民參與度。
4結語
會寧縣農田水利建設管理面臨諸多挑戰,急需系統性改革。完善農田水利建設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從規劃設計、資金投入、管理機制、技術創新及農民參與等多方面著手,全面提升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水平。如此,方能為會寧縣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學軍,平艷.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與運行管理探討[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4(17):260-262.
[2] 陳慧玲.會寧縣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方農業,2024,18(16):142-144.
[3] 崔道建.農田水利建設的科學化管理:以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為例[J].農村科學實驗,2024(16):94-96.
[4] 張文俊.臨夏州農田水利建設的科學化管理[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8):229-231.
[5] 張鑫.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常見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1):138-13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