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0.010
森林火災是影響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安全的重要因素。山區作為森林資源集中分布的區域,其防火工作尤為重要。傳統的防火手段,如人工巡邏、化學滅火等,雖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面對日益復雜的森林環境和火險形勢,這些手段已難以滿足當前的防火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應用生物防火技術,特別是營造生物防火林,成為當前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與化學滅火和人工砍伐等防火手段相比,生物防火林更加環保,不僅能防火,還能改善森林的生態環境,如增加植被覆蓋度、提高土壤質量、促進生物多樣性等,從而提升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度[1]。生物防火林一旦形成規模,其防火效果將長期存在,且維護成本相對較低。與傳統的防火手段相比,營造生物防火林具有一次性投資、長期受益的特點,能夠顯著降低森林防火的長期成本[2]。
黃連木樹皮較厚,具有不易燃燒的特性,能夠在火災發生時有效減緩火災的蔓延速度。此外,黃連木的地下根系發達,能夠穩固土壤,減少火災對土壤和植被的破壞。這些特性使得黃連木成為預防林火蔓延、控制大面積森林火災的有效阻隔樹種之一[3]。因此,筆者將對山區黃連木防火林帶營造技術開展探討。
1山區黃連木防火林帶營造技術
1.1黃連木防火林帶位置選擇
根據當地的山地地形特點,選擇適合設置黃連木林帶的區域,優先考慮山脊線、山背、鞍部、山腳線、林緣等位置,因為這些位置易形成反向氣流,有利于阻止林火蔓延。對選定區域進行火險等級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綜合考慮防火需求和土地資源利用情況確定黃連木林帶的密度、寬度和布局等[。黃連木林帶設置情況具體如表1所示。
1.2整地
對山區選定的黃連木帶營造區域進行地形分析,包括坡度、坡向、土壤類型、排水條件等因素。根據地形分析結果選擇適合的整地方法,主要包括魚鱗坑整地與穴狀整地兩種。其中,魚鱗坑整地適用于坡度較大的區域,如 15°~30° 的陡坡。在每個栽植點周圍挖出半圓形或月牙形的坑,坑與坑之間呈“品”字形排列,坑直徑為 0.5~0.8m ,坑深為 0.3~0.5m ??油鈧戎氕h狀土埂,高度為 0.2~0.3m 。此方法能有效保水保土,減少水土流失。穴狀整地適用于坡度較小或平坦的區域,如 0°~15° 的緩坡或平地。在栽植點挖出圓形或方形的坑,坑直徑 0.6~1.0m ,坑深為0.4~0.6m 。此方法簡單易行,便于操作。

進行整地時,先清除栽植點周圍的雜草、灌木、石塊等雜物,保持地表整潔。按照確定的坑徑和坑深,使用鐵鍬、鎬頭等工具挖掘坑穴。注意保持坑穴的形狀規整、坑壁垂直或稍向內傾斜、坑底平整[4]。將挖出的土壤去除石塊、樹根等雜質后回填至坑內。根據土壤條件,可適量施加有機肥料或復合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靥钔寥罆r,要注意分層回填并踩實,確保坑內土壤緊實度適中[5]。
整地完成后,進行質量檢查和驗收,確保所有坑穴均符合設計要求,土壤改良到位,無雜草、石塊等雜物殘留。
1.3基于混交配置的山區生物防火林黃連木帶營造
選擇 2~3 年生、地徑大于等于 2.0cm 、高度大于等于 1.5m 、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黃連木種苗作為主栽樹種。根據生態適應性、抗火性能和與黃連木的相容性,選擇適宜的混交樹種,如刺槐、櫟類、山桃、山杏等[7]。提前準備黃連木和混交樹種的種苗,確保種苗質量符合相關標準。對種苗進行必要的處理,如修剪根系,去除過長或損傷部分;浸泡生根粉溶液,促進根系生長。
選擇適宜的栽植時間,一般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夏季7一8月(雨水充沛期)進行造林。規劃黃連木與混交樹種的混交比例為 7:3 ,采用相鄰株行距錯開的混交結構形式,將黃連木與混交樹種進行混交配置,如圖1所示。
按照圖1所示的營造方案進行栽植,栽植株行距可以通過式(1)計算得出。

式中: S 表示造林面積; R 表示計劃栽植株數。一般情況下,黃連木株行距可以設定為 2.0m×2.5m (可根據造林地條件調整),混交樹種在相鄰黃連木行間錯位栽植,株距可適當縮小至 1.5m ,確?;旖粯浞N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分布,以形成多層次、多樹種的防火林帶結構[8]。同時,注意樹種間的生態位差異和互補性,以提高林帶的整體穩定性和防火效果。
在混交林帶的配置過程中,關鍵在于確保樹種間的和諧共存與功能互補,以增強林帶的綜合防火性能及生態正面效應。對于黃連木的栽植,采取科學的截干技術,即在離地 20~30cm 處截斷主干,旨在降低蒸騰速率,顯著提高苗木的存活率。栽植完成后,首要任務是充分澆灌定根水,隨后根據土壤濕度情況合理安排澆水,維持土壤適宜的濕潤度,助力苗木茁壯生長。在苗木管理的第一年,需要實施 2~3 次除草作業,以后每年至少保證一次,有效遏制雜草對水分與養分的競爭,保障苗木健康生長。除草之際,應同步進行適量施肥,遵循以有機肥為主導、輔以化肥的原則。首年,建議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或復合肥作為基肥,為苗木打下堅實基礎;隨后年份,則根據苗木的具體生長狀況,靈活追施1~2次速效肥料,以滿足其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
在此基礎上,加強對黃連木帶的撫育管理至關重要。每年實施 1~2 次的松土操作,旨在優化土壤結構,提升土壤的透氣性與保水能力,為根系提供更佳的生長環境。同時,進行適時的苗木修剪與整形,去除細弱、病殘及過密枝條,以促進主干茁壯生長與樹冠合理擴展。此外,建立定期檢查機制,密切關注苗木的生長狀況,確保能夠及時發現并有效防控病蟲害。在此過程中,倡導采用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并重的策略,力求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時減少農藥使用量。

對于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林帶空缺,選擇同齡同規格的健康種苗及時進行補栽。隨著樹木的生長和老化,適時進行更新砍伐。更新砍伐時應遵循“去弱留強、去病留健”的原則,保留生長健壯、抗火性能強的黃連木和其他混交樹種作為新一代防火林帶的基礎。
2 應用分析
2.1 研究區概況
選取承德市作為研究區域。承德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 12~14‰ ,年降水量600~800mm ,海拔 300~1500m ,土壤類型以棕壤和褐土為主,土層深厚,排水良好。
2.2 營造效果
2.2.1 林木損失面積減少量
應用生物防火林黃連木帶后,承德市的森林火災發生率大幅下降,從改造前的每10萬 hm2 發生15.1次火災減少至僅2.5次。同時,每次森林火災的平均過火面積從 16.2hm2 減少至 5.1hm2 。承德市每年林木損失面積減少了約 250hm2 O
2.2.2 費用減少情況
1)直接費用??紤]到林木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及恢復成本,承德市每年因林木損失減少而節省的費用是相當可觀的。2)間接費用。承德市因火災防控能力的提升而減少了撲火成本、人員傷亡成本、社會影響成本等間接費用。特別是火災次數減少和過火面積縮小使得撲火行動的次數和規模都大幅減少,從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應用山區生物防火林黃連木帶營造技術后,承德市總計費用減少102萬元。
2.2.3防火林營造成本
選取相同面積、地形、植被覆蓋度的3塊試驗地,分別應用山區生物防火林黃連木帶營造技術(技術A)及文獻[1]、文獻[2]提出的兩種傳統營造技術(技術B和技術C),確保各林帶在種植密度、撫育管理等方面保持一致,測定3種營造技術所需的成本投入,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營造 800km 的防火林時,山區生物防火林黃連木帶營造技術分別比兩種傳統的營造技術節約營造成本40萬元和80萬元,應用優勢顯著。

3結語
黃連木作為一種兼具生態效益與防火功能的優良樹種,在山區防火體系構建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對生態安全和森林防火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黃連木防火林帶的營造技術將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未來將通過持續的研究與實踐,不斷優化和完善黃連木防火林帶的營造技術體系,為構建更加安全、穩定、可持續的山區生態環境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武陽,殷賢章,張燕宇,等.木荷育苗及生物防火帶造林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9):137-139.
[2] 陳滌非,王明玉,司莉青,等.四川省生物防火隔離帶樹種選擇[J].陸地生態系統與保護學報,2023,3(2):56-68.
[3] 楊龍,張倩,殷明龍,等.淺析生物防火林帶營造技術[J].農業與技術,2023,43(1):45-47.
[4] 司莉青,舒立福,王明玉,等.生物防火林帶阻火效率差異機理研究進展[J].陸地生態系統與保護學報,2022,2(4):53-59.
[5] 劉應東,張友淮,柯賢劍,等.陽新縣防火林帶構建技術[J].湖北林業科技,2023,52(1):88-90.
[6] 韓靜,吳雪燕,劉芳輝,等.安陽太行山區生物防火林帶營造[J].林業科技通訊,2021(9):90-91.
[7] 凌宏達,馬青.木荷生物防火林帶營造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2020(19):156-157.
[8] 蔡群清.生物防火林帶的效能分析及營造技術[J].河南農業,2020(20):44-4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