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0.072
內蒙古位于我國北部邊疆,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地域遼闊,面積118.3萬 km2 ,占全國陸地面積的 12.3% 。該地區氣候類型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年平均氣溫在 0~8°C ,年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從 400~500mm 逐漸減少為 100~200mm □內蒙古光照充足,年日照時間在 2 700~ 3 400h ,為發展農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2023年,內蒙古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880.9萬 hm2 。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98.5萬 hm2 ,同比增長 0.5% ;糧食產量3957.8萬t,同比增長 1.5% 。然而,該地區氣候變化顯著,干旱、霜凍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因此,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對于保障內蒙古農業穩定發展、提高抗災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現狀
1.1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內蒙古已初步構建覆蓋全區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該體系以自治區氣象局為主導,聯合農牧部門、科研院所及涉農企業,形成了多層次、多領域的服務網絡。全區設有12個市(盟)級農業氣象服務中心,59個縣(旗)級服務站,形成了自治區、市(盟)、縣(旗)三級聯動的服務網絡。目前,內蒙古已建立11個馬鈴薯觀測站、1個國家級飼草觀測基地,以及向日葵、紫花苜蓿等特色作物的氣象服務中心。這些機構配備了先進的氣象觀測設備,如蒸散量觀測儀、軌道式植被觀測儀等,為精準氣象服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同時,通過建立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實現了氣象信息的快速傳遞和精準應用。
1.2主要服務內容和方式
內蒙古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主要內容涵蓋氣象預報、災害預警、農業氣象監測及決策支持等多個方面。服務方式日益多樣化,包括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發布,以及現代化的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等移動端服務。截至2024年5月,“內蒙古智慧農氣”APP已覆蓋7.2萬用戶,為農戶提供精準的氣象信息和農事建議。氣象部門還開展智能氣象節水灌溉預報服務,通過融合農業和氣象數據,為農戶提供精細化的干旱監測預報和科學灌溉建議,有效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節本增效。
2存在的問題
2.1服務精準度有待提高
內蒙古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精準度仍有待提高。由于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局地天氣預報難度較大,特別是對于一些小尺度天氣系統的預報準確率不高[。針對特色作物如向日葵、馬鈴薯等的專業氣象服務模型尚不完善,難以滿足精細化服務需求。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有待提升,如霜凍、干旱、暴雨等災害的預警往往不夠及時或精準,影響農戶采取有效防護措施。氣象服務產品與農業生產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服務內容過于籠統,難以直接指導農事活動。
2.2 觀測網絡覆蓋不足
由于地域遼闊,氣象觀測站點分布稀疏,難以全面反映區域內復雜多樣的氣候特征。特別是在偏遠山區和草原地帶,觀測站點更為稀少,導致這些地區的氣象數據獲取困難。同時,現有觀測站點多為常規氣象站,缺乏針對特色農業的專業觀測設備,無法滿足向日葵、馬鈴薯等特色作物的精細化氣象服務需求。自動氣象站的數量和分布也不夠理想,難以實現對局地天氣的實時監測。部分觀測設備老化、維護不足,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和連續性。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觀測數據的時空分辨率不足,制約了農業氣象服務的精度和效果,難以為內蒙古特色農業發展提供全面、精準的氣象支持。
2.3 服務方式急需創新
目前,內蒙古以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服務方式為主,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實時性需求。雖然已開發了一些移動應用程序,但功能單一,難以提供個性化氣象服務。特別是在偏遠地區,由于通信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戶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受限[2。此外,現有的服務內容往往過于專業和技術化,缺乏針對不同文化程度農戶的差異化表達,導致信息傳遞效果不佳。服務產品的形式也較為單一,缺乏圖文并茂、直觀易懂的展示方式。農戶與氣象服務部門之間的互動機制不足,難以及時獲取用戶反饋,影響服務質量的持續改進。
2.4復合型人才供給不足
內蒙古農牧業生產模式多樣,包括草原畜牧業、旱作農業、灌溉農業等,對氣象服務人才的要求極高。然而,現有人才結構難以滿足這種復雜的需求。大多數氣象工作者缺乏農業背景,難以深入理解農牧業生產的具體需求;而農業專家往往對氣象學知識了解不足,無法準確解讀和應用氣象數據。此外,內蒙古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條件和農牧業特點差異顯著,需要熟悉當地特色的專業人才。然而,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工作環境等因素限制,內蒙古在吸引和留住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方面面臨困難,人才供給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明顯差距。
2.5資金投入缺乏持續性
目前,內蒙古農業氣象服務資金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撥款,來源單一,難以保證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由于內蒙古地域遼闊,氣象觀測站點建設和維護成本高,先進設備更新和技術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然而,受制于地方財政實力和其他領域的資金需求,農業氣象服務往往難以獲得持續穩定的充足資金支持。這導致一些重要項目無法持續開展,設備更新滯后,人才引進受限,嚴重影響了農業氣象服務的質量和覆蓋范圍。
3對策
3.1構建精細化預報體系
針對內蒙古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的特點,氣象部門應加強區域數值預報模式的研發和應用,提高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預報能力。同時,根據內蒙古主要特色作物如向日葵、馬鈴薯的生長特性,開發專門的農業氣象預報模型,實現對作物生長環境的精準預測[3。為提升預報的時空分辨率,可引人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優化預報算法,提高對局地天氣的預報精度。此外,針對內蒙古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如干旱、霜凍、暴雨等,應完善災害預警指標體系,提高預警的精準度和時效性。在服務方式上,可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整合氣象、農業、水文等多源數據,為不同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個性化的決策支持服務。例如,為大型農場提供中長期天氣趨勢預報,指導農事安排;為小規模種植戶提供短期精細化預報,助力日常農業生產。同時,氣象部門應加強與農業部門、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開展特色作物生長模型研究,提高農業氣象預報產品的實用性。通過建立“預報一驗證一改進”的閉環機制,持續優化預報模型和服務產品,不斷提升預報的準確性和服務的針對性,為內蒙古特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
3.2 完善氣象觀測網絡
內蒙古應科學規劃氣象觀測站點布局,重點加強偏遠山區和草原地帶的站點建設。同時,針對向日葵、馬鈴薯等特色作物,在主要種植區域布設專業農業氣象觀測站,配備作物生長監測、土壤情監測等專用設備,提升對特色農業的觀測能力[4]。此外,積極推進自動氣象站建設,提高觀測網絡的時空分辨率,實現對局地天氣的實時監測。為提升觀測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應加大對現有觀測設備的更新和維護力度,引入先進的觀測技術和設備,如地基遙感、無人機等,豐富觀測手段。根據內蒙古復雜的地理環境,可考慮在重點區域建立綜合觀測站,集成常規氣象觀測、農業氣象觀測及生態環境監測功能,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支持。可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觀測網絡建設模式。鼓勵農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參與觀測站點建設和運維,形成覆蓋廣泛、多元協作的觀測體系。同時,加強觀測數據的質量控制和共享機制建設,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用性。
3.3探索智慧氣象服務模式
探索智慧氣象服務模式是提升內蒙古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效率的重要途徑。內蒙古可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構建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平臺。該平臺應整合氣象、農業、水文等多源數據,通過智能算法實現對特色作物生長環境的精準分析和預測。針對內蒙古不同地區的通信條件,可開發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渠道。在通信基礎設施完善的地區,推廣智能手機應用和微信小程序等現代化服務方式;對于偏遠地區,可根據當地實際,探索衛星通信、短波廣播等適用技術,確保氣象信息的及時傳遞。同時,針對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戶,設計差異化的信息展示方式,如圖文并茂的可視化界面、語音播報功能等,提高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實用性[5]。為提高服務的精準性和個性化,可引入用戶畫像技術,根據農戶的種植類型、所處地理位置等特征,推送定制化的氣象服務產品。此外,建立反饋機制,通過在線問卷、智能客服等方式收集用戶意見,不斷優化服務內容和方式。可根據內蒙古特色農業的發展需求,開發智能決策支持系統。例如,為向日葵種植提供基于氣象條件的播種時間建議,為馬鈴薯種植提供精準灌溉指導等。通過探索和應用這些智慧化服務模式,不斷提升內蒙古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精準、及時的氣象保障。
3.4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
內蒙古應著力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才培養體系。可考慮與區內外高等院校合作,開設農業氣象專業或相關課程,培養具備氣象學和農學雙重背景的專業人才。同時,針對在職氣象工作者,組織系統性的農業知識培訓,涵蓋草原畜牧業、旱作農業、灌溉農業等內蒙古特色農業領域。此外,鼓勵氣象部門與農業部門人員交流互訪,促進跨領域知識共享與實踐經驗積累。為吸引和留住人才,可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如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設立專項研究基金等。通過采取這些措施,不斷提升氣象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內蒙古特色農業對精準氣象服務的需求,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3.5 創新投融資機制
內蒙古可考慮設立專項基金,整合政府、企業及社會資本的力量,為農業氣象服務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同時,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氣象部門與農業企業、保險公司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開發定制化的氣象服務產品,實現互利共贏。此外,可引入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將部分農業氣象服務納入政府采購范疇,確保基礎性服務的持續性。對于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農業氣象服務項目,可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吸引風險投資和社會資本參與,促進服務創新和產業化發展。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和靈活的運作機制,不僅能夠緩解資金壓力,還能激發農業氣象服務的市場活力,推動內蒙古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4結語
完善內蒙古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對于促進該地區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從提高服務精準度、創新服務方式、加強人才培養及優化資金投人等多個方面著手,系統性地提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水平。采取構建精細化預報體系、探索智慧氣象服務模式、培養復合型人才、創新投融資機制等措施,能夠有效解決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顯著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內蒙古農業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還將為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供有力支撐,推動內蒙古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保障農糧供應鏈穩定和生態安全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占韶華,洪銳,韓超,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系統的設計與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24(16):151-155.
[2] 王雁翔,羅淋元,王定春.生態環境與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雙向奔赴”[J].村委主任,2024(15):86-88.
[3] 車路鵬.廣漢市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問題與措施[J].棉花科學,2024,46(3):143-145.
[4] 李曉菊.鄉村振興氣象服務專項績效評價有關問題研究[J].商業會計,2024(9):34-38.
[5] 王曉光.內蒙古建立氣象為農服務長效機制的實踐與思考[J].智慧農業導刊,2022,2(2):55-57.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