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436.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0.064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氣候變化的影響,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和危害程度不斷提高,給農業生產帶來嚴峻挑戰。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對于保障區域糧食供應、實現農業豐收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病蟲害防治工作已從單一的化學防治向生態化、智能化、綜合化方向轉變,但基層農業部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困難。筆者以山東省寧津縣為例,深入分析該縣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探討解決對策,旨在為提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水平提供實踐參考。通過研究發現,只有建立健全防治體系、創新防控手段、加強人才培養等,才能有效應對新形勢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面臨的新挑戰,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1寧津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現狀
寧津縣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冀魯交界處,總面積833km2 ,東鄰樂陵市,南連陵城區,西與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隔河相望。寧津縣地處平原地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該縣耕地面積約5.6萬 hm2 ,是山東省的農業大縣。在農作物種植方面,小麥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 80% 以上,2023年超過4.7萬 hm2 ,還種植馬鈴薯約 333hm2 及大量油料作物[1。近年來,寧津縣高度重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防治體系。在病蟲害防治機制上,寧津縣農業農村局通過“線上 + 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開展工作。在監測預警方面,建立了病蟲害“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設立了專門的監測設備,包括病害監測設備(孢子捕捉儀等)、蟲害監測設備(燈光誘捕與監測、性誘劑誘捕與監測)及氣候監測設備等。在防治措施上,形成了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為主要手段,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同時,建立了大數據分析系統,實現了病蟲害的精準監測和綜合防控。在技術推廣方面,組建了專業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團隊,定期開展技術培訓,通過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布防治信息。通過實施這些措施,寧津縣有效降低了小麥赤霉病等重大病蟲害的發生率,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2寧津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2.1監測預警體系不夠完善
寧津縣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設尚不完善,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生產對病蟲害防控的需求,具體表現在兩方面。1)基層監測點布局不夠合理,覆蓋面不夠廣。寧津縣下轄2個街道、9個鎮、1個鄉,農作物種植面積大,但監測點主要集中在寧城街道和津城街道等中心區域,邊遠鄉鎮如劉營伍鄉、張大莊鎮等地監測點設置不足。特別是漳衛新河沿岸的柴胡店鎮、長官鎮等地,由于靠近河流,其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與內陸地區存在明顯差異,但未能設置針對性監測點。2)監測預警設備智能化水平較低。目前,寧津縣大部分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點仍在使用傳統的人工觀測方式,自動化監測設備配置率嚴重不足。以保店鎮良種繁育基地為例,該基地雖然建有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但由于監測設備老化,2023年在玉米病蟲害預警過程中,多次出現數據采集不準確、傳輸中斷等問題,導致玉米螟等重大病蟲害預警失效,影響了約20hm2 示范田的防治效果,充分暴露出監測預警設備的落后問題[2]。
2.2農戶防治技術應用不夠規范
寧津縣農戶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規范現象,制約了防治效果的提升,具體表現在兩方面。1)農藥使用不夠規范,存在盲目、過量用藥現象。部分農戶在農藥使用過程中存在種類選擇盲目、劑量使用不當等問題。以保店鎮為例,2023年在馬鈴薯晚疫病防治過程中,近 35% 的農戶存在過量用藥現象,推薦劑量被隨意提高一倍以上[3]。這種不規范用藥操作不僅導致農藥成本增加,還造成土壤板結、土壤生態環境惡化,部分農田出現農藥殘留超標現象。2)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不夠充分。雖然寧津縣積極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但實際應用效果不理想。以張大莊鎮為例,在2023年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采用生物防治技術的農戶比例嚴重不足,大多數農戶仍習慣于傳統的化學防治方式[3]。特別是在關鍵防治時期,農戶因擔心綠色防控技術效果不如化學農藥而放棄使用,導致生物農藥、性誘劑等綠色防控產品的使用率較低。這種過度依賴化學防治的方式,不僅使防治成本居高不下,還導致天敵昆蟲數量減少,病菌、害蟲抗藥性增強,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長期不利影響,嚴重制約了該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植保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寧津縣植保人才隊伍建設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嚴重制約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具體表現在兩方面。1)基層植保人員數量不足。寧津縣下轄12個鄉鎮(街道),平均每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僅配備1~2名植保專職人員,遠低于正常工作需求。以杜集鎮為例,該鎮耕地面積達0.53萬 hm2 ,主要種植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但目前僅有1名專職植保員,無法滿足全鎮4000多戶農戶的技術指導需求[4]。特別是在病蟲害高發期,植保人員需要同時負責多個村的監測預警和技術指導工作,工作強度大,服務質量難以保證。2)專業技術培訓機會較少,植保人員知識更新不及時。由于培訓經費投入不足,寧津縣基層植保人員參加省市級專業培訓的機會有限,平均每人每年參加培訓次數嚴重不足。同時,基層植保人員缺乏系統的知識更新渠道,對新型農藥、新型防治設備和先進防控技術的掌握程度不夠,難以為農戶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指導。這種人才隊伍建設的滯后,直接影響了寧津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4防治設施裝備相對落后
寧津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設施裝備明顯滯后于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制約了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具體表現在兩方面。1)專業化防治機械設備不足。寧津縣12個鄉鎮(街道)的植保機械配備嚴重不足,大型噴藥機、植保無人機等現代化防治設備數量有限。以相衙鎮為例,該鎮耕地面積達0.5萬 hm2 ,但僅有3臺大型噴藥機,2臺植保無人機,在農作物病蟲害集中防治期間,設備嚴重短缺。特別是2023年小麥赤霉病防治期間,由于防治適期短,機械設備不足,近 30% 的農田未能在最佳時期完成防治,防治效果不佳[5]。2)新型智能化防治設備配置率低。目前,寧津縣配備智能化監測預警、自動噴藥等現代化設備的比例嚴重不足。以保店鎮良種繁育基地為例,雖然建有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但缺乏與之配套的智能化防治設備,田間管理仍以傳統人工作業為主。這種設施裝備的落后狀況,不僅增加了人工成本,降低了防治效率,還影響了寧津縣農作物病蟲害的科學防控。
3寧津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對策
3.1完善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針對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存在的問題,寧津縣可采取以下對策。1)優化監測點布局,擴大監測網絡覆蓋面。科學規劃監測點布局,按照“農情、蟲情、病情”相結合的原則,在現有基礎上增設監測點,確保寧津縣12個鄉鎮(街道)監測點全覆蓋。重點在邊遠鄉鎮如劉營伍鄉、張大莊鎮等地增設監測點,在漳衛新河沿岸的柴胡店鎮、長官鎮等特殊區域設立專門的監測點。此外,建立分級監測網絡,形成縣、鎮、村三級聯動的監測體系。在重點區域如良種繁育基地、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等,設立標準化監測站點。2)提升監測預警的智能化水平。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更新升級監測設備,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和智能監測設備。可以保店鎮良種繁育基地為試點,配備新型智能監測設備,包括自動氣象站、孢子采集儀、智能誘捕器等,實現對溫度、濕度、病蟲基數等數據的自動采集。同時,加強縣級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完善數據采集、傳輸、分析等功能,建立病蟲害測報預警模型,提高預警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通過實施這些措施,構建起快速反應、精準預警的現代化監測預警體系。
3.2規范農戶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
針對農戶防治技術應用不規范的問題,建議寧津縣采取以下對策。1)加強科學用藥指導,提高農藥使用規范性。建立健全農藥使用技術培訓體系,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各鄉鎮開展現場培訓和技術指導。可以保店鎮為試點,在馬鈴薯主產區建立農藥科學使用示范基地,通過“田間學校”形式,讓農戶掌握農藥選擇、用藥時機、用藥劑量等關鍵技術要點。同時,強化農藥使用全程跟蹤服務,組建農技指導小組,通過微信群、明白紙等形式及時發布用藥指導信息,幫助農戶建立用藥檔案,實現農藥使用的精準化和規范化。2)推進綠色防控技術普及應用。創新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模式,可在張大莊鎮等重點鄉鎮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選擇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示范主體,采用生物農藥、性誘劑等綠色防控技術,通過示范帶動引導更多農戶接受和使用綠色防控技術。同時,建立綠色防控產品供應保障機制,在關鍵防治時期確保生物農藥、天敵昆蟲等綠色防控產品的供應,并通過政策補貼等方式,降低農戶使用成本,提高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率。
3.3加強植保人才隊伍建設
針對植保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的問題,建議寧津縣采取以下對策。1)擴充基層植保隊伍,優化人員配置結構。可通過公開招聘、定向培養等多種方式,加大植保專業人才引進力度,確保每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至少配備3名專職植保人員。可以杜集鎮為試點,在現有1名植保員的基礎上,增加2名專職植保人員,實行網格化管理,每名植保員負責固定片區,確保技術服務全覆蓋。同時,建立鄉村植保人員制度,在各村選聘有文化、懂技術的農民擔任村級植保人員,形成縣、鎮、村三級聯動的植保服務網絡。2)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專業技術水平。加大培訓經費投入力度,建立系統的培訓體系,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展培訓。每年定期選派基層植保人員參加省市級技術培訓,邀請農業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線上培訓平臺,開展網絡課程學習,及時推送新技術、新方法,實現知識的及時更新。
3.4提升防治設施裝備水平
針對防治設施裝備水平落后的問題,建議寧津縣采取以下對策。1)加大設備投入力度,完善專業化防治裝備。可通過政府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和專業化防治組織購置現代化防治設備。重點支持相衙鎮等糧食主產區配備大型噴藥機、植保無人機等高效防治設備,計劃3年內使大型機械化防治設備數量達到每 667hm2 耕地1臺的標準。建立設備共享機制,統籌調配全縣防治設備資源,在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實現設備跨區域調度使用。同時,制定設備管理制度,落實專人負責設備維護保養,確保設備完好率。2)推進智能化設備應用,提高防治科技水平。可以保店鎮良種繁育基地為試點,配套建設智能化防治設備體系,包括自動氣象站、智能噴藥系統、病蟲害圖像識別系統等。引進具有變量施藥、精準噴灑功能的新型植保機械,推廣應用農業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實現農情、蟲情、病情信息的實時采集和智能分析。同時,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設備操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充分發揮智能化設備在提高防治效率、降低防治成本方面的作用。
4結語
寧津縣是山東省的農業大縣,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對于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該縣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雖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工作體系,但仍存在監測預警體系不夠完善、農戶防治技術應用不夠規范、植保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及防治設施裝備相對落后等問題。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寧津縣需要從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規范農戶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加強植保人才隊伍建設及提升防治設施裝備水平等方面入手,構建科學高效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
參考文獻:
[1] 曾詩淇,武琦.山東省寧津縣做實“噸半糧”豐收有底氣[J].農村工作通訊,2024(13):9-10.
[2] 聶寧.植物病蟲害防治中生物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7):184-186.
[3] 孟思齊.微生物農藥在植物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策略[J].廣東蠶業,2024,58(7):84-86.
[4] 田景光,羅婭,羅宗斌,等.植物保護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探討[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5):55-57.
[5] 馬傳軍.農業現代化下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24,42(16):116-118.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