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0.043
德州市地處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沖積平原,位于東經 115°45′~117°36′ 、北緯 36°24′~38°00′ 總面積 10 356km2 ,東西最大橫距 200km ,南北最大縱距 175km ,占山東省總面積的 7.55% 。德州市光照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間為 2592h ;降水分布合理,年平均降水量為 547.5mm ,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使德州市成為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和糧食作物主產區。深入分析德州市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建議,將有助于統籌城鄉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1 德州市農業經濟發展概況
1.1 農業生產情況
農業是德州市的支柱產業,農產品種類豐富。在種植業方面,小麥、玉米是德州市的主導農作物,2023年小麥種植面積達54.47萬 hm2 ,總產量389萬t,位居山東省第二。此外,德州市是全國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2023年蔬菜及食用菌產量680.77萬t,同比增長 2.7% ;園林水果產量28.5萬t,同比增長 4.3%[2] 在畜牧養殖業方面,2023年末德州市生豬存欄284.75萬頭、牛存欄34.57萬頭、羊存欄75.20萬只、家禽存欄6551.03萬只;畜牧業產品供給充足,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71.57萬t、禽蛋產量44.24萬t、奶類產量31.11萬t[2。德州市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產品資源豐富,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農村經濟結構
德州市農村經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農業仍是農村經濟的支柱,2023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14.3億元,占農村經濟比重較大。但近年來,德州市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第二、三產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升。1)農村加工業逐步發展,食品加工、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蓬勃興起,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新的渠道。2農村服務業也在快速崛起,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023年,德州市規上食品加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5億元,已有131家企業獲得“德州味”品牌授權。同時,德州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目前已擁有30余家鄉村旅游景點。農村第二、三產業的崛起,優化了德州市的農村經濟結構,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產業基礎。
1.3農業經營主體情況
近年來,德州市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1)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數量持續增加。截至2023年底,德州市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46萬家、家庭農場1.05萬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已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力量。2)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壯大。德州市已擁有4883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可為農業生產提供社會化服務[3]。3)龍頭企業發展迅猛,已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截至2023年底,德州市擁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省級72家。4)“新六產”經營主體加快培育,德州市已創建8個“新六產”示范縣、74個“新六產”示范主體,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多種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崛起,為推動德州市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2 德州市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2.1農業產業結構有待優化
德州市農業產業結構仍有不盡合理之處,制約了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1)德州市農業產業同質化嚴重,種植業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畜牧業規模雖大但發展相對單一,缺乏特色優勢產業,高附加值的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較小。2)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農產品主要以初級產品形式出售,深加工轉化率低,產業鏈條較短,影響了農業增產增效。此外,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融合度不夠高,現代服務業在農村的延伸有待加強,農產品營銷渠道較為單一,限制了產業發展的整體活力。
2.2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但德州市在這一領域的能力仍顯不足,制約了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目前,德州市農業科研投入力度不夠,仍未建立起完備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創新主體相對單一,農業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聯系還不夠緊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很多創新成果主要停留在實驗室和試驗示范田,尚未真正轉化為推動農業生產的現實生產力。此外,一些高新農業技術在推廣應用過程中,存在推廣模式滯后、服務意識不足等問題,導致新技術新成果在田間地頭很難落地生根。
2.3農業人才支撐體系不完善
目前,德州市農村地區高素質農業人才明顯匱乏,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儲備不足,導致一些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成果很難在農村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同時,種植養殖戶大多技術水平有限,農業專業技能培訓體系還不健全,造成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此外,由于農村人才引育激勵機制不完善,加之農村發展環境的制約,農村人才流失嚴重,優秀農業人才往往難以長期留在鄉村。人才短缺不僅直接影響了德州市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而且制約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4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目前,德州市農田水利設施還較為落后,部分地區仍存在旱澇保收能力不足的問題,農田有效灌溉率不高,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農村道路建設滯后,一些偏遠地區道路狹窄破舊,影響農產品運輸效率。農村電網改造力度不夠,部分地區供電質量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電力設施也制約了農業設施化發展步伐。此外,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滯后,冷藏保鮮、運輸配送等環節較為薄弱,造成農產品貯存運輸損耗較大。
2.5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德州市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供給總體不足,農業金融服務缺口較大。1)農村正規金融機構覆蓋面還不夠廣泛,金融服務供給明顯不足,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獲得金融服務的渠道單一。2)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不強,難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化、專業化金融需求。同時,農業貸款抵押擔保體系不健全,農戶和中小微農業經營主體由于缺乏抵押物而無法獲得足夠信貸支持。農業保險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一些新型農業經營方式無法享受到保險保障。
3 促進德州市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3.1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構建現代農業體系
優化德州市農業產業結構布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推動當地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德州市應立足自身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稟賦,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可重點發展德州市特色的蘋果、蔬菜、食用菌等優勢農產品,延長產業鏈條,發展多種深加工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要順應農業現代化趨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這就需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還應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步伐,將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入農業生產經營,打造多種智慧農業新模式,推動產業延伸。此外,要大力扶持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群式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3.2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增強發展核心動力
強化科技創新是提升德州市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關鍵抓手。德州市應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1)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加強農業科技攻關,推進種質資源、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等方面的持續創新。2)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建立產學研深度合作機制,將創新主體優勢有機集成,形成協同創新合力[4。同時,要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大成果轉化投入力度,暢通成果轉化渠道,促進創新資源與農業生產的高效對接。3)夯實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培養農業專業技術服務隊伍,創新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提高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和可及性,助力新技術新成果在農村落地生根。
3.3健全人才支撐體系,激發農業發展活力
德州市應從農業教育、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等多方面著手,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優化農業類專業設置,培養復合型高素質農業人才;加大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訓力度,建立健全農民教育培訓長效機制,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農業實用技能。同時,要完善鄉土人才培養機制,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主體作用,為鄉土人才提供實踐鍛煉平臺。為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扎根鄉村,必須堅持整體推進、系統設計,建立健全農業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可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為農業人才提供切實利好政策,破解農業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的困局。此外,創新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暢通農村人才培養渠道,實現城鄉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雙向開放,形成農村人才資源優勢互補格局。
3.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德州市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德州市應統籌規劃、系統布局,全面加強農田水利、道路交通、農村電網、農產品冷鏈物流、鄉村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1)持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完善防澇排澇設施,提高農田有效灌溉率和旱澇風險防范能力,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2)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改造力度,打造四通八達的農村路網體系,暢通農產品運輸渠道。同時,要積極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滿足設施農業等用電需求[5]。3)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步伐,完善從田間地頭到終端消費的全程冷鏈設施,降低農產品儲存運輸損耗。此外,大力實施鄉村信息化戰略,加強農村寬帶網絡建設,為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農業新模式在德州市的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3.5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優化要素資源配置
德州市應立足農業農村發展實際,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縱深延伸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1)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加大網點布局力度,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可及性;同時支持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主體。2)積極創新適合農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拓展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同時,有序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和農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為農村經濟主體提供更多貸款增信服務。同步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為農業生產經營發展保駕護航。此外,大力發展農村綜合金融服務,將保險、基金等多元金融服務嵌人農村,形成線上線下、金融產品與服務相融合的綜合性服務格局。
4結語
德州市應從產業、創新、人才、基礎設施、金融等多個領域著手,優化產業布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激發農業內生動力;完善人才支撐機制,為農業發展賦能;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優化要素資源配置,系統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只有這樣,德州市才能充分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深人實施,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農業力量。
參考文獻:
[1] 大眾網.德州市“噸半糧”實現夏季創建目標805.3萬畝純作玉米豐收在望[EB/OL].(2024-09-20)[2025-04-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718331842952490amp;wfr=spideramp;for=pc.
[2] 德州市統計局.2023年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0L].(2024-07-10)[2025-04-13].https://tjgb.hongheiku.com/djs/53575.html.
[3] 刁延賓,孫立娥,王炎.德州市陵城區多舉措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J].現代化農業,2022(2):57-58.
[4] 李萬臣.鄉村振興戰略下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措施的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24(25):37-40.
[5] 陳東旭.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應對策略[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4(8):87-8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