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2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0.048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西緣,總面積1.35萬 km2 。滁州市地貌以丘陵和平原為主,氣候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 1035.5mm 氣候條件適宜農業生產。2023年,滁州市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83.07萬 hm2 ,糧食總產量477.14萬t,水果、蔬菜、棉花等經濟作物產量也居安徽省前列。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農產品基地,滁州市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的持續提高。做好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對于保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持續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滁州市正處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關鍵階段,科學有效地解決建后管護中的突出問題,是充分發揮已建成高標準農田效益、繼續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的前提和基礎,直接關系到該市糧食產能的提升和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概況
滁州市作為安徽省東部的農業大市,一直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近年來,滁州市緊緊圍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據統計,截至2024年7月,滁州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 512 000hm2 ,占該市耕地面積的 76.3%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先進理念,探索出“先旱田后水田、先整地后配套、先流轉后建設”的創新路徑,最大限度減少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農時的影響,確保了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嚴格按照“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配套、建后管護到位、智慧農業先進”的標準落實,除確保糧食生產外,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質量持續提升。
2 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存在的問題
2.1 管護體系不健全
目前,滁州市尚未建立起系統完備的高標準農田管護體系,缺乏統一的頂層設計和管理辦法,各級政府部門之間職責分工不夠明確,缺少高效的工作協同機制,管護工作開展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同時,在基層一線,村組是高標準農田的直接管護主體,但大多數村組缺乏專業的管護隊伍和先進的管護理念,管護力量有限,致使管護工作流于形式[]。
2.2 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投人不足一直是制約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的突出短板。目前,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資金主要依賴財政預算安排,但由于財政收支平衡的壓力,管護經費一直存在缺口。而且,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依賴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縣鄉財政匹配能力有限,難以籌措到足夠的建后管護經費。同時,由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后運營效益不明顯,社會資本和農戶參與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多元化的社會資本投入。此外,滁州市每年安排的高標準農田管護經費總量偏低,資金投人水平與管護工作實際需求仍有較大差距,部分地區由于經費不足,管護任務無法全面落實,導致工程設施日益老化,高標準農田效益難以持續發揮。
2.3 管護模式單一
目前,滁州市存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模式單一的問題。長期以來,滁州市高標準農田主要依賴村級自主管護的傳統做法,缺乏靈活多樣的管護模式選擇,難以充分調動和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往往覆蓋較大的區域范圍,存在跨村跨鄉的情況,單一的村級管護模式導致管護責任界定和工作銜接存在障礙,進而導致部分地區的高標準農田管護出現脫節斷點的現象。
2.4管護手段落后
當前,滁州市高標準農田管護工作仍延續著傳統的人工管護模式,缺乏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支撐和先進管護理念的應用。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的運行維護主要依賴人工巡查和簡單的記錄手段,缺乏實時監控和智能化管控系統,管理效率低下。一旦出現故障,無法及時發現和處理,造成資源的浪費和損失。同時,滁州市高標準農田管護數據采集和臺賬建設滯后,大量管護信息無法實現動態更新和共享,形成信息孤島,缺乏精細化的數據支撐,難以對管護工作進行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2。此外,地方高標準農田管護方式陳舊落后,缺乏創新性。部分地區對先進的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高標準農田管護中的應用認知不足,思想觀念有待更新。
2.5 專業人才缺乏
由于滁州市農村人才流失嚴重,加之農村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當地高標準農田管護隊伍中缺乏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滁州市大多數高標準農田項自區的實際管護工作主要依賴普通農民開展,但其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不足,難以勝任精細化、智能化的現代管護要求。此外,滁州市現有高標準農田管護人員對先進管護理念的認知程度不高,保守的思想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管護工作的規范化推進。此外,鄉鎮和區縣兩級高標準農田專業管護人員配備存在缺□,無法對基層高標準農田管護工作提供充分指導。
尤其一些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的管護任務,如工程設施檢測、系統優化等,需要高水平的專業管護人才參與,而滁州市在這一方面的人才儲備不足,制約了管護工作的開展。
3對策
3.1完善頂層設計,系統構建管護制度
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制度的完善應著眼于全面明確各方主體的職責分工,細化管護工作的具體內容和標準,并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滁州市政府有必要牽頭制定統一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條例,從頂層入手統籌謀劃,細化耕作層管理、水利設施維護、林網建設等具體任務,明確市、縣、鄉、村四級管護主體的分工職責,避免多頭管理、相互推逶。同時,滁州市需要制定詳細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操作規范,明確規定各項管護內容的質量標準、考核方式等,使管護工作有章可循。除制度建設外,監管是貫徹執行制度的關鍵。滁州市應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網絡,加強跨部門協作聯動,并建立領導掛鉤、督查結果與管護經費掛鉤等機制,切實將監管工作常態化、制度化[3。只有從上至下形成合力,制度和監管并重,才能真正筑牢制度頂層設計,推動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規范高效開展。此外,滁州市應重視加強開展宣傳培訓活動,提高各級管護人員的思想認識,增強其貫徹執行管護制度的主動性,為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3.2多元籌措資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為解決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資金投人不足的問題,關鍵在于多元籌措資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雖然財政投入仍將是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的主要資金來源,但滁州市務必加大資金投人力度,進一步盤活存量資金、開發增量資金,形成多渠道募集資金的良性格局。滁州市要嚴格執行國家和省級關于土地出讓收益使用的政策,堅持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優先保障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經費??蓪⒐こ探ㄔO結余、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等直接留用于管護工作,避免資金虛耗浪費。同時,滁州市要大力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先建后補”等激勵措施,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種糧大戶主動參與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積極吸引社會資本的多元投人。此外,滁州市需要創新金融支持方式,積極爭取發行政府專項債券,同時引導農業保險公司設計高標準農田工程保險品種,為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提供風險保障。
3.3大膽創新實踐,優化建設管護模式
滁州市應主動作為,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高標準農田建后多元化管護模式。例如,可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嘗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專業公司負責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促進管護工作專業化、規范化開展。同時,積極吸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參與,鼓勵并支持其在發展自身經營的同時,負責所在區域內高標準農田設施的日常維護管理。對于跨村跨鎮的大面積高標準農田,則可探索成立區域性管護專業合作社,統一協調各方力量,實現區域高標準農田整體高效管護[4]。在創新管護模式時,要與新型經營主體、社會服務組織等多方深度對接,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切實解決實際操作中的困難,給予政策扶持和優惠鼓勵。只有大膽實踐,精心設計并優化各類管護模式,多方利益相關者形成合力,才能徹底改變現有管護模式單一的局面,推動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全面開展。
3.4積極應用新技術,提升管護水平
滁州市應加大工作力度,通過多種途徑推廣新技術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中的廣泛應用,不斷提高管護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滁州市可借鑒其他先進地區的做法,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建設農田物聯網監控系統,通過傳感設備實時監測農田設施運行狀態,并將數據傳輸至監控中心,實現遠程集中管理。一旦發現異常,可及時調度維修人員趕赴現場,最大限度減少故障造成的損失。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對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進行科學決策,提高管護的精準性和高效性[5]。與物聯網監控相配套,滁州市還應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建立高標準農田綜合管護信息平臺,整合各類分散的管護數據,實現資源的統一調度和共享利用,有力提升管護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
3.5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打造專業管護隊伍
滁州市應將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人才培養工作納人重要議事日程,制定系統的人才培養規劃,明確分級分類的培養目標和路徑。對于基層一線的管護隊伍,要重視實操培訓,采取理論學習與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提高管護人員對先進設備設施的操作維護能力,同時加大技能培訓的力度,引導管護人員轉變觀念,熟練掌握先進管理理念和精細化管護手段。對于鄉鎮及縣區兩級的管護人員,除加強專業培訓外,還要注重管理能力的提升,重點培養其決策管理、工作協調、信息化運用等綜合能力。不定期選派專家及業務領導開展集中授課,或支持管護人員外出深造學習,建立常態化的學習培訓機制。此外,滁州市要為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人才的引進創造良好環境,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為管護人員提供良好職業發展通道,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聘請高校專家或聘用社會專業公司,為基層培養輸送優秀管護人才。只有重視管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培養力度,持續注人新鮮血液,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才能高效開展。
4結語
全面提升滁州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水平意義重大。滁州市應系統健全頂層設計,構建完備的管護制度,明確各方主體職責,并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積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盤活存量并開發增量資金來源;大膽創新管護模式,整合各方力量,探索多種有益實踐;積極應用新技術,提高管護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管護隊伍。只有從制度、資金、模式、技術、人才等多方面著手,形成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工作的合力,才能真正為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駕護航,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在滁州市順利實施,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李峰,張夢祥.安徽淮北高標準農田管護長效機制的實踐探索[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4(7):26-27.
[2] 李丹丹,李童,韓飛,等.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效果評估與影響因素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23):28-33.
[3] 李瑩.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N].華興時報,2023-10-10(5).
[4] 馬幸巧,徐杰,韓經緯,等.以海寧為代表的東南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問題分析及對策[J].糧食與油脂,2023,36(2):158-162.
[5] 康建兵,邵常田,劉衛龍,等,山東沂南靶向施策精準發力探索高標準農田管護新路徑[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3(1):37-38.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