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畫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兼具漆藝的精湛工藝與繪畫的藝術美感,在藝術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在當下高校漆畫教學實踐中,漆與畫的融合存在諸多困境,如重畫輕漆或重漆輕畫現象普遍,學生對材料運用的熟練度與創新性不足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高校漆畫教學質量與學生創作水平的提升。為打破這一局面,深入探索高校漆畫教學中漆與畫的融合策略,這對傳承與創新漆畫藝術、培育優秀的漆畫人才意義深遠。
一、漆畫概述
二、高校漆畫教學中漆與畫的融合現狀
(一)漆畫的發展脈絡
漆畫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漆畫主要依附于漆器,工藝簡單,圖案質樸。歷經商周的發展,漆畫色彩與紋飾逐漸豐富。到了秦漢時期,隨著漆器制作工藝的成熟,漆畫開始展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題材也更為廣泛。唐宋時期,漆畫在繪畫技巧與審美意趣上進一步提升,融入了當時的繪畫風格。近現代以來,漆畫不斷創新,吸收了現代藝術理念,從傳統工藝走向獨立的繪畫藝術領域,在材料運用、表現形式上都有了質的飛躍,成為極具特色的藝術門類。
(二)漆畫的藝術特點
漆畫材料具有顯著的獨特性,以天然大漆為主,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與光澤度,配合金銀箔、螺鈿等材料工藝,能夠創造出豐富的畫面質感。技法豐富性更是漆畫的一大亮點,像髹涂、鑲嵌、刻填等傳統技法,每種都能呈現出獨特的效果。此外,漆畫還具有審美多元性,既有傳統工藝的精致細膩之美,又能通過創新展現現代藝術的抽象、簡約之美。一幅優秀的漆畫作品既能憑借細膩的漆藝描繪出逼真的自然景象,也能運用現代手法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滿足不同觀眾的審美需求。
(三)漆畫中漆與畫的關系
在漆畫創作中,漆與畫緊密相連。漆為畫提供了獨特質感與表現載體,大漆的溫潤光澤、天然紋理,賦予畫面古樸、典雅的氣質,不同的漆藝技法能夠創造出如浮雕般的立體感或細膩的肌理效果。而畫則賦予漆藝術構思與主題內涵,創作者通過巧妙構圖、色彩搭配,將自己的情感與想法融入其中,使漆的呈現不再盲目。比如,畫家構思一幅山水主題漆畫,借助漆藝技法將山水意境展現出來。漆與畫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成就了漆畫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重畫輕漆或重漆輕畫現象
在高校漆畫教學中,重畫輕漆或重漆輕畫現象較為突出。部分教師過度強調繪畫技巧,將漆畫課當作普通繪畫課來教,忽視了漆藝材料與技法的獨特性。例如,在指導學生創作時,著重于畫面構圖、色彩搭配等繪畫層面,而對大漆特性、傳統漆藝技法講解與實踐指導不足,導致學生雖能畫出不錯的草圖,但在實際制作漆畫時,無法運用漆藝技法展現作品的獨特魅力,作品缺乏漆畫應有的質感與工藝美。同時,也存在重漆輕畫的情況。有些教師過于注重漆藝技法講解,讓學生耗費大量的時間學習髹涂、鑲嵌等復雜技法,卻在藝術構思與繪畫基礎上投入的精力甚少。學生能熟練制作精美的漆藝裝飾,卻難以構建完整、有深度的畫面主題,作品缺乏思想內涵與藝術感染力,偏離了漆畫作為一門綜合藝術的發展方向,這兩種失衡現象都不利于學生全面掌握漆畫藝術。
(二)學生熟練度與創新性不足
在高校漆畫教學中,漆畫材料的性質特殊,調配、干燥過程復雜,受溫度、濕度的影響較大。許多學生經過基礎課程學習,仍無法精準掌握大漆的使用技巧,在髹涂時難以保證漆面均勻、平整,鑲嵌螺鈿等材料時,也常因操作不熟練而出現貼合不緊密、圖案變形的情況,從而影響作品質量。在創新性方面,學生易受傳統技法與范例的束縛,習慣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漆畫樣式,缺乏主動探索新材料、新技法組合運用的勇氣。比如,面對現代藝術思潮的沖擊,很少有學生嘗試將數字技術與漆畫相結合,或從日常生活中挖掘新的材料融入漆畫創作,因此,創作出的作品風格較為單一,難以在眾多漆畫作品中脫穎而出,無法充分展現漆畫藝術在新時代的活力與多元魅力。
(三)教學內容與方法存在局限性
在高校漆畫教學中,教學內容與方法存在局限性。教學內容方面,課程往往局限于傳統漆畫題材與技法傳授,對現代藝術觀念、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入不足。比如,教材中常見的多是傳統山水、花鳥主題的漆畫案例,對于反映當下社會生活、具有時代感的內容涉及甚少,導致學生創作題材陳舊,難以與現代審美接軌。教學方法上,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為主,缺乏互動性與創新性。課堂上,教師演示漆畫制作流程,學生臨摹,很少有機會自主探索、嘗試新方法。例如在講解鑲嵌技法時,教師只是機械演示,無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技法原理與運用技巧。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更阻礙了學生創造力與藝術個性的發展,難以培養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漆畫人才。
三、高校漆畫教學中漆與畫融合的價值
(一)提升藝術表現力
漆具有獨特的材料質感,配合豐富的漆藝技法,能夠創造出如浮雕般的立體感或細膩的肌理效果。繪畫則以構圖、色彩搭配賦予作品靈動的視覺感受。二者的融合,可以為藝術表現開辟新路徑。例如,在創作一幅描繪自然風光的漆畫時,繪畫技巧可勾勒出山水的輪廓與光影變化,漆藝技法則通過鑲嵌貝殼展現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堆漆塑造山巒的厚重質感。這種融合讓畫面既呈現出自然景觀的逼真形態,又具有漆畫獨有的藝術韻味,使作品層次更加豐富,顯著提升作品的生動性與感染力,更好地吸引觀眾目光,傳遞創作者的情感與藝術理念,讓漆畫作品在眾多藝術形式中脫穎而出。
(二)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
漆畫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漆藝技法歷經千年傳承,像髹漆、彩繪、鑲嵌等,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高校漆畫教學中,學生可以深人學習這些技法,延續傳統技藝。例如,在學習傳統漆畫花鳥題材時,學生不僅要掌握繪制花鳥形態的繪畫技巧,還運用漆藝技法呈現羽毛質感、花朵色彩層次,傳承傳統漆畫藝術精髓。與此同時,融合也能推動創新。在現代社會,將現代藝術觀念、新材料與傳統漆畫相結合,能賦予漆畫新的生命力。例如,利用數字技術設計漆畫圖案,再運用漆藝技法制作,能夠創造出富有時代感的作品。學生在融合的過程中,發揮創意,將傳統與現代對接,使漆畫在傳承中實現創新發展,更好地適應現代審美,走向更廣闊的藝術舞臺。
(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在高校漆畫教學中,漆與畫的融合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從審美能力來看,學生在接觸漆畫的過程中,通過欣賞和創作融合漆藝與繪畫的作品,感受漆的質感美、繪畫的色彩美以及二者搭配的和諧美,從而不斷提升對美的感知能力與鑒賞能力。從創新思維來看,漆與畫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促使他們打破常規,探索新的材料運用、技法組合與表現形式。從實踐能力來看,漆畫創作從構思、繪制草圖到運用漆藝技法制作完成,每個環節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從調配漆料,熟練運用鑲嵌、髹涂等技法,到精準實現繪畫構思,學生在反復實踐中,手腦協調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都得以提升,進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與藝術修養。
四、高校漆畫教學中漆與畫的融合策略
(一)優化課程體系
在高校漆畫教學中,部分高校課程設置較為分散,漆藝技法與繪畫教學各自為政,學生難以將二者融會貫通,導致作品風格單一,缺乏創新性。鑒于此,優化課程體系迫在眉睫。
首先,增設漆與畫融合專題課程。例如,開設“漆畫材料與繪畫表現融合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嘗試不同漆藝材料與繪畫技法的搭配運用,創作出既有漆藝獨特質感,又具水墨畫韻味的作品。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能夠系統學習多種融合方式,創作靈感被充分激發,從而在社會展覽中脫穎而出,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其次,整合不同階段課程中的漆畫知識技能。一些高校在低年級開設基礎繪畫課程時,未將漆畫材料特性融人其中,到高年級學習漆藝技法課程時,學生難以將前期的繪畫基礎與漆藝相結合。在基礎繪畫課程中,應適時引入漆畫材料的簡單運用,如用漆料進行簡單的色彩涂抹練習,讓學生初步感受漆的特性;在高年級漆藝技法課程中,強化繪畫構圖、色彩搭配等知識在漆畫創作中的應用,引導學生根據不同漆藝效果調整繪畫構思,便能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逐步實現漆與畫知識技能的無縫銜接,提升漆畫創作水平。
(二)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高校漆畫教學方法往往側重于理論講解與技法演示,形式較為單一,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思維。在此背景下,創新教學方法成為提升漆畫教學質量的關鍵。
案例教學與示范教學能夠讓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漆與畫的融合技巧。例如,在課堂上展示一系列優秀的漆畫作品案例,其中一幅以“城市印象”為主題的漆畫,創作者運用了噴漆技法營造出城市建筑的冷峻質感,通過細膩的繪畫筆觸描繪出街頭巷尾的生活場景,二者巧妙融合,使畫面充滿了故事感。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詳細剖析創作者如何將漆藝與繪畫有機結合,從材料選擇到技法運用,再到主題表達,讓學生清晰地看到不同元素在作品中的作用。隨后,教師親自示范部分關鍵技法,如在漆面進行多層次的繪畫疊加,學生們通過觀察與學習,對漆畫創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實踐式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親身探索的機會。例如,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文化墻的漆畫創作項目,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社區特色與自身創意進行構思。在實踐過程中,他們不斷嘗試將所學的漆藝與繪畫知識運用其中,如用貝殼鑲嵌表現河流,用丙烯顏料描繪沿岸的風景,在反復實踐中探索出獨特的融合方式。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不僅可以鍛煉實踐能力,還可以在創意與實踐的結合中,培養創新思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創,提升對漆畫藝術的理解與創作水平。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當下,部分高校漆畫教師存在專業素養局限的問題,有的擅長繪畫教學,但對漆藝材料、技法的實踐經驗不足,有的雖精通漆藝,卻在現代繪畫理念與教學方法上有所欠缺,這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
高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漆畫專業培訓,邀請行業內資深專家開展漆藝新材料、新技法的培訓課程,讓教師及時掌握前沿知識與技術。同時,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漆畫藝術交流活動,拓寬視野,提升藝術鑒賞與創作能力。此外,還要積極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的漆畫藝術家,為高校教學注人新活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憑借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指導學生解決在漆畫創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材料調配、技法運用等難題。
(四)完善教學資源
當前,高校漆畫教學在資源方面存在諸多短板,這嚴重制約了漆與畫融合教學的效果。一方面,學生對漆畫材料的認知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直觀的接觸與體驗;另一方面,教學素材有限,難以滿足學生對多樣化學習資源的需求。因此,完善教學資源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建設漆畫材料與工藝展示平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例如,搭建專門的漆畫材料展示室,陳列各類天然漆、人造漆,以及貝殼、金銀箔等輔助材料,并配備詳細的材料說明,介紹其特性、用途及使用方法。同時,設置室內工藝演示區,定期邀請專業工匠現場演示髹涂、鑲嵌等傳統漆藝技法,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操作過程,觸摸材料,感受工藝魅力,加深對漆畫材料與工藝的理解。二是構建數字化漆畫教學資源庫。該資源庫可以匯聚海量教學素材,涵蓋經典漆畫作品賞析、漆畫創作視頻教程、學術研究資料等。學生借助校園網絡,能夠隨時隨地訪問資源庫進行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高校漆畫教學目前面臨著漆與畫融合不足的問題,通過對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完善教學資源等策略的探索與實踐,致力于打破傳統教學局限,推動漆與畫深度融合。期待未來能培育出更多兼具精湛技藝與創新思維的漆畫人才,讓漆畫這一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吳君茹.漆畫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J].大觀(論壇),2023(8):159-161.
[2]樊俊濤,支林.高校漆畫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以美展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23):124-125.
[3]王純.高校漆畫教學中的問題與解決探討[J].牡丹,2019(15):146-147.
作者簡介:
闕鈴晏,福建師范大學學生。研究方向: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