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語境下,地域文化作為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正以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視覺魅力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靈感。山西,這片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的土地,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積淀構成了極具辨識度的地域文化景觀。從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到氣勢恢宏的普派建筑,從古樸厚重的民間藝術到源遠流長的民俗傳統,山西的地域文化特征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而且為油畫這一外來藝術形式的中國化探索提供了重要契機。
自油畫藝術傳入中國以來,如何實現本土化表達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山西的地域文化元素有著鮮明的視覺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為這一課題提供了獨特的研究樣本。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山西的風景元素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轉化呈現出獨樹一幟的審美特質:太行山的蒼茫厚重催生了獨特的色彩體系和筆觸語言,平遙古城的建筑格局啟發了畫面空間的創新構成,民間美術的造型語匯為油畫注人了本土化的視覺符號。這種轉化不僅是形式語言的創新,還是文化認同的建構過程。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地域文化視角,系統考察山西風景元素在油畫創作中的轉化機制與表現特征。通過這一研究,不僅能夠深化對地域文化與藝術創作關系的理解,而且能為油畫本土化發展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路徑,同時為山西地域文化的當代傳承探索新的可能性。
一、山西風景元素的特征與視覺表達
(一)黃土高原的地貌肌理與色彩表現
山西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緣,素有“表里山河”之稱。山西獨特的地質風貌與深厚的文化積淀,為油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源與精神養分。山西境內黃土覆蓋面積廣闊,這些黃土層經過長期的水流侵蝕,形成了塬、梁、昴、溝等獨特的地貌形態。千溝萬壑的地形造就了極具韻律感的自然肌理,為油畫創作提供了天然的構圖范例。
(二)山脈體系的骨骼架構
山西有著獨特的山脈體系,這種山脈體系構成了黃王高原東部邊緣的重要地理屏障,為油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造型元素。東太行、西呂梁兩大山系構成了山西地形的骨架,太行山與呂梁山兩大山系如同巨人的臂膀,自東北向西南環抱全省,這種骨架形成了極具張力的山水結構,形成了“兩山夾一川”的地貌。這種地貌塑造了山西的自然景觀基底,更深刻影響著當地的文化形態與藝術表達,經常被運用到油畫中,具有鮮明的藝術語言符號。
太行山以陡峭的斷崖和紅色砂巖著稱,其層理分明的山體結構常被轉化為油畫中的筆觸序列。太行山主體由前寒武紀變質巖和古生代沉積巖構成,這種剛勁的地質結構在油畫表現中往往被轉化為強烈的線性筆觸,藝術家通過短促有力的運刀和刮擦技法,在畫布上重現巖層的物理張力。
相比太行山,呂梁山則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呈舒緩的波浪狀輪廓,渾圓溫和,與黃土丘陵相互映襯。呂梁山區的黃土層較厚,這種特殊的地層結構促使畫家發展出獨特的繪畫技法,通過顏料堆積來表現丘陵的體量感。在色彩處理上,藝術家精確控制色階內的微差過渡,以再現黃土覆蓋層的細膩漸變。山西中部的太岳山和南部的王屋山等地,植被覆蓋的變化形成了豐富的綠色調譜系,為風景創作提供了色彩對比的可能。
山西山脈體系的骨骼架構不僅揭示了自然地貌與藝術創作的互動關系,而且為理解地域文化的視覺表達提供了典型樣本。從精確的地質還原到自由的藝術抽象,這條轉化路徑展現了人類認知與表現自然的永恒追求。
(三)特殊氣候的視覺表征
山西獨特的氣候條件塑造了極具地域特色的視覺景觀,為油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表現素材。山西整體氣候較為干旱,太陽高度角較大,有強烈的日照效果,形成了短促濃重的投影。畫家常用高純度的黃色系顏料疊加表現,通過強烈的投影與明亮的受光面表現戲劇性的對比,加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除了運用色調來表現干旱的氣候特性外,有的畫家也通過降低色彩的明度與純度這種空氣透視的處理方法實現山西風景與畫面的轉化。山西除了具有干旱的氣候特征以外,還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晉北地區的冬季可持續4一5個月,積雪期也很長,因此在描繪山西的雪景時,有的畫家會用留白的方法表現積雪的厚度,有的畫家則會用厚涂顏料的方法展現山西雪景的美。
二、山西風景元素在油畫創作中的轉化
(一)形式語言方面的轉化
山西特有的地域景觀促進了油畫創作中形式語言的轉化,呈現出從自然物象到藝術語言的系統性轉化過程。這一轉化過程揭示了內在的美學邏輯與文化內涵,承載著地理特征的視覺再現,更體現畫者的情感表達,蘊含著文化記憶的當代表達。
1.筆觸與造型的轉化
山西這片土地滋養孕育了許多藝術家,著名畫家蘇高禮的家鄉便是山西。在他生活的家鄉,有著淳樸鄉親的陪伴與愛護,也有美麗獨特的風景的滋養,幫助他實現了藝術的本土化。他的作品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濃厚的山西地域特色。
其作品《我的太行》組畫之六“三教河霞光”描繪了典型的山西風景,蘇高禮在創作中超越簡單的風景復制,著力于地域特征的精神性轉化。三教河的地理特征體現在其地質構造的視覺獨特性上,河流切割出的峽谷斷面呈現出層次分明的沉積巖層理,大大小小的石塊形成分形圖案與有機曲線,這種由時間累積形成的天然紋理造型本身就是大地的繪畫。在這幅作品中,蘇高禮結合地質紋理的節奏感將這種造型特征加強,同時運用大小不一的黃色塊面使畫面獲得一種厚重感。石頭銳利邊緣的線條為構圖提供了天然的形式感,蘇高禮把這種幾何特征轉化為畫面中的構成要素,運用深褐色的線條來表現石塊的邊緣線,黃色調的塊面與深褐色的邊緣線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沖擊和藝術感染力。這種轉化體現出蘇高禮對山西三教河自然形態的韻律把握。蘇高禮的筆觸直接而果斷,在畫面中可以看到許多有力的、自由的筆觸,形成了豐富的質感,既有粗獷的線條,也有細膩柔和的描繪。夕陽將橙黃的暖光潑灑在村莊、山巒與林野之間,線條的律動在畫面中勾勒出無形的氣流,沿著蜿蜒村道與起伏丘陵緩緩流淌,裹挾著泥土的芬芳與人間的煙火氣。遠方蒼勁的山體如亙古的守望者,在歲月風沙中巋然不動。時光仿佛凝滯在這方寸畫布之上,那條河依舊潺潺,那座山始終巍峨,那個村莊永遠定格在炊煙升起的剎那。站在畫前,恍若聽見時光的絮語,目睹永恒在色彩中棲息。蘇高禮這種對造型的提煉與轉化,正是地域特征升華為藝術語言的關鍵過程。
2.構圖與空間的轉化
白羽平是當代著名畫家,山西右玉人,他時?;刈约荷類鄣墓蕡@寫生,其筆下的大多數作品都描繪了山西的景象,但又不被具象的事物所限制和框定。正如齊白石曾把作畫的妙處定義在“似與不似之間”,這種理論與白羽平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白羽平的油畫中強調中國元素及中國精神,他對故鄉的風景進行深度挖掘,并吸取養分,創作了一幅幅具有山西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風景油畫作品。他在太行山的油畫寫生作品便極具特色,運用了豐富的構圖手法和空間轉化技巧。
白羽平的作品《太行·榔樹園之二》為研究山西風景油畫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借鑒。在這幅作品中,畫面以雄偉的山脈為主體,同時將民居、農田等元素融入自然景觀,豐富了畫面,使畫面更具地域特色。高聳巍峨的山脈和山腳的土地采用深色調,奠定了畫面的整個基調,民居則運用淺色調,點綴其中。天空與地面的比例關系也值得人們探究:天空在畫面中占少量面積,強調山脈溝壑的交錯縱橫感。在空間上,白羽平運用了近景與遠景的對比,如近處的田居和遠處山脈的對比。近處暖白色調的民居采用平面化的處理方法,中景的民居則有強烈的立體感、縱深感,二者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畫面中的近景描繪細膩、質感強烈,遠景則簡化處理,采用幾何化的概括手法,但又保持了山西山脈的形態特征,既深人細節,又超脫了具體物象,同時呈現出由近及遠的層次感。白羽平通過透視原理,將視線引向遠方,設計了完美的視覺流程,使畫面具有形式美感。此外,白羽平在作品中巧妙地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營造出一種朦朧、詩意的美感。實處民居描繪精細,遠山和天空則為虛,虛處留給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使畫面意境深遠。白羽平的這幅作品隱喻著自然地理、人文積淀與藝術表現三者間的深度對話。
3.色彩與光影的轉化
色彩是油畫藝術中最為直觀的情感表達方式,它能夠直接觸動觀者的視覺神經,傳遞畫家的情感和藝術理念。山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為油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光影效果。
三、結語
山西地區色彩豐富多樣,既有黃土高原的厚重,又有綠樹成蔭的清新,為油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色彩素材。白羽平在色彩表現上深受中國傳統繪畫“隨類賦彩”理念的啟發,其作品常以綠色、黃色和白色為主調,通過精心選取的固有色強化畫面的地域特征。在色彩構成方面,藝術家采用高度概括的色團處理手法,以明暗對比為切入點,將畫面解構為若干色域區塊。在保持整體色調和諧統一的前提下,通過細膩的色相微差與明度變化,既豐富了畫面的視覺層次,又強化了作品的形式構成感。這種獨特的色彩語言既傳承了東方美學傳統,又展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2。在太行山寫生系列中,白羽平對黃土高原的色彩基調進行了藝術處理。他不僅忠實地再現了黃土的本色,還通過色彩的冷暖對比、明暗變化增強了畫面的情感表達。色彩與光影相互映襯,共同構建了一個和諧統一的畫面。白羽平通過色彩的溫度和光影的強度傳達了太行山的雄偉與滄桑,同時表達了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在描繪太行山的秋季風光時,他巧妙地運用了金黃色與暗紅色的搭配,使畫面既有豐收的喜悅,又有歲月的沉淀。
(二)山西風景元素在油畫中的精神內涵
關注地域文化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弘揚,也是美術家探索油畫中國化、民族化的道路之一[4。山西風景文化以其厚重的歷史積淀與獨特的地域風貌,為油畫創作提供了豐沃的審美土壤與精神滋養。黃土高原的蒼茫、晉商大院的深邃、佛教石窟的莊嚴,不僅是視覺符號的源泉,還是文化記憶的載體。在全球化浪潮沖擊藝術個性的今天,山西的地域文化啟示人們,油畫創作既要扎根于本土土壤,從自然與人文景觀中提煉獨特的藝術語言,又要以開放的態度融合中西技法,使作品既具東方意蘊,又有當代表達。
從蘇高禮故鄉題材的作品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其始終秉持著以情馭藝的理念,其作品在感性抒發與理性表達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情感如熾熱的巖漿奔涌,理性則似沉穩的地殼將其收束成形。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他那飽含鄉愁的筆觸始終如一,每一幅畫作都是對故土深情的詩意告白??v觀其藝術生涯,不僅能清晰追溯每件作品的創作脈絡,還能觸摸到那顆永不停歇的赤子之心,那是對家園故土永不褪色的眷戀,更是對油畫民族化道路執著探索的生動見證。蘇海江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父親:“回到家鄉兩眼放光?!边@足以表明蘇高禮對故王的深厚情感。在方寸畫布之間,蘇高禮以真摯無畏的藝術實踐,完成了一場持續終生的文化尋根之旅。
筆者很榮幸出生于山西,認為作為創作者,應當深入山西的山川古跡,感受其歷史脈搏,在寫生與創作中探索油畫材料的本土化表現;作為研究者,需梳理山西風景文化的美學特征,挖掘其對油畫構圖、色彩、肌理的潛在影響;作為文化傳承者,更應肩負使命,以畫筆重塑三晉大地的精神圖景,讓地域文化在當代藝術中煥發新的生命力[5]。唯有如此,油畫創作才能超越簡單的風景再現,成為承載文化記憶、彰顯民族自信的藝術載體,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綻放獨特的光彩。
同樣是山西人的著名畫家白羽平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始終將三晉大地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精神原鄉。中國人特有的鄉土情懷在他筆下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那些熟悉的村落、山川、草木不僅構成了其繪畫的核心母題,還成為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正是這種對民族文化根脈的自覺追尋與回歸,賦予白羽平藝術作品永恒的生命力,讓黃土高原的質樸之美通過他的畫筆煥發出震撼人心的藝術光彩。
參考文獻:
[1]梁華.論齊白石“似”與“不似”的繪畫觀[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6).89-93.
[2]李琪.探究山西地域特色對油畫風景創作的影響[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8.
[3]蔡艷艷.探究蘇高禮對地域傳統繪畫的藝術特色在油畫中的表現[J].藝術品鑒,2018(8):32-33.
[4]田再苒.地域文化特征與油畫創作的關聯性研究:以西藏地區為例[J].名家名作,2025(6):37-39.
[5]于淼.黃土地域文化影響下的油畫風景寫生與創作[J].流行色,2021(11).62-63.
作者簡介:
張銘真,大連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