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運河,它貫穿中國南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大運河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一條文化長廊,孕育了豐富的藝術創作題材。在中國畫中,大運河元素以其獨特的視覺形態、圖像符號和文化內涵,成為畫家們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從明清時期的《京杭運河圖》《姑蘇繁華圖》,到當代畫家孟鶴群的《常州百里運河圖》,大運河元素在中國畫中得到了多樣的表現和發展。
一、大運河元素的藝術特征
(一)視覺形態
大運河的視覺形態賦予了中國畫獨特的表現力。首先,運河的線性特征至關重要,它常以蜿蜒曲折的形態出現,如巨龍般穿梭于山川田野。這種線條可以是流暢舒緩的,如同行云流水;也可以是富有頓挫變化的,展現出運河的動態美。畫家通過勾勒運河線條,不僅表現了其走向和形態,也賦予畫面節奏感和韻律美,使觀者感受到運河的流動和生機。其次,運河的水域特征增添了獨特魅力。畫家描繪水面,展現出開闊如鏡、波光粼粼、深邃幽靜等不同的形態。水墨的濃淡干濕、色彩的暈染表現出水面的光影、波紋和層次,使畫面生動、富有靈氣。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運河在視覺上的基本框架。運河兩岸的景觀是構成其視覺形態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與運河相互映襯。在自然景觀中,山川起伏、植被繁茂、田野廣袤,為畫面增添層次和色彩。在人文景觀中,城鎮布局、橋梁造型、寺廟莊嚴、民居錯落,展現了運河沿岸的地域特色和風土人情。畫家將這些自然與人文元素融合,通過對運河沿岸景物的細致描繪,展現了運河的地理環境,也反映了運河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氣息。這些景觀元素與運河的線性、水域特征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視覺形象,使觀者能感受到運河的壯麗與秀美,以及其承載的豐富內涵,體會到景物結合的藝術美。
(二)圖像符號
大運河在中國畫中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通過特定圖像符號體現。漕運與商貿是運河的重要功能,船只是常見的圖像符號。無論是漕船、商船還是漁船,都以其獨特造型和姿態,展現了運河的繁忙和經濟活力。碼頭、倉庫、貨物等元素,強化了運河作為交通要道和貿易樞紐的形象。這些符號不僅是對運河功能的直觀表現,也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細致刻畫,畫家將運河的漕運與商貿活動生動呈現,使人們感受運河對古代社會的重要性。這些符號的運用豐富了畫面的內容。歷史事件與人物也是運河圖像符號的重要組成。與運河相關的歷史人物,如開鑿大運河的隋煬帝、南巡的康熙帝和乾隆帝,以及治理運河的官員,其形象常出現在運河題材的繪畫中。這些人物形象或威嚴,或意氣風發,或憂國憂民,都與運河歷史緊密相連。與運河相關的典型歷史場景,如開鑿運河、漕運盛況、治水場景等,通過構圖安排和細節描繪,再現了運河相關的歷史瞬間。此外,與運河相關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也為畫家提供了創作素材。
二、大運河元素在中國畫中的表現
(一)歷史畫中的大運河
1.場景再現的構圖
在歷史畫中,大運河相關場景的再現,構圖方式多樣且富有深意。開鑿與疏浚場景,常采用全景式、俯瞰式構圖,以展現工程的宏大和艱辛。畫家運用散點透視,將眾多勞動者分布在畫面各處,通過人物的動作、姿態以及工具的描繪,表現出開鑿、搬運、夯土等不同勞動環節。為突出勞動的艱苦,常以粗的線條勾勒人物肌肉,以濃重的墨色渲染環境。漕運盛況的構圖則多采用橫向長卷式,借鑒《清明上河圖》的敘事手法,分段展現運河沿岸的碼頭、船只、商鋪、行人等,注重細節的刻畫和整體氛圍的營造。戰爭與沖突場景則強調戲劇性,多采用對角線構圖或“S”形構圖來增強動感和緊張感,通過對兵器、戰船、火焰、煙霧等的描繪,表現戰爭的激烈和殘酷。
2.技法運用
歷史畫中大運河的描繪,技法根據題材和風格而定。工筆重彩多用于宮廷繪畫或表現重大歷史事件,如《乾隆南巡圖》中對運河沿岸景物的描繪。畫家運用“三礬九染”的技法,層層渲染,設色濃艷,線條精細,以“鐵線描”勾勒物體輪廓,以“高古游絲描”表現衣紋褶皺,力求形象逼真、細節完美。寫意水墨則常用于文人畫或表現勞動、生活場景。畫家追求“筆精墨妙”的藝術效果,運用潑墨、破墨、積墨等技法,通過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表現運河的動態、空間感和氣氛。以簡練的筆墨概括物象,注重筆墨的韻味和意境的營造,強調“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藝術追求。
(二)山水畫中的大運河
1.運河與自然山水的構圖關系
在山水畫中,運河與自然山水的構圖關系多樣且巧妙,如在《京杭運河圖》中,運河成為組織、串聯畫面的重要元素。運河常作為視覺引導線,蜿蜒穿梭于山巒、樹木之間,形成“之”字形或“S”形構圖,增強縱深感和節奏感。《京杭運河圖》中,運河從杭州灣起筆,一路向北,串聯起沿途的城鎮、橋梁、山川,使整個畫面連貫統一。運河也可與遠山、近樹構成“三遠”關系,營造豐富空間層次。畫家常將運河置于中景或遠景,與前景形成對比,突出其開闊與延伸。運河水面常以“留白”表現,通過周圍景物的皴擦點染來襯托水面的空靈平靜,達到“以無勝有”的效果。
2.傳統山水畫技法在描繪運河時的運用與創新
描繪山水畫中的運河時,傳統技法得到靈活運用與創新。在《京杭運河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多種技法的運用。皴法方面,披麻皴、斧劈皴等用于表現運河兩岸的山石、土坡的質感。點苔法用于表現運河沿岸的植被、樹木。渲染法用于表現運河水面的光影、波紋以及霧氣氤氬的氛圍,通過墨色濃淡干濕變化,營造水面動感和空間感。除了傳統技法外,畫家還根據運河特點進行創新,如運用類似界畫的技法來表現橋梁、閘口等人工建筑的精細結構,用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來表現青綠山水的明麗色彩,這些都使得《京杭運河圖》中山水與運河的結合更加生動和富有特色。
(三)風俗畫中的大運河
1.運河沿岸人民生活場景
風俗畫中,運河沿岸人民的生活場景是重要的表現內容,展現了運河與百姓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在徐揚的《姑蘇繁華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運河沿岸豐富的生活場景。畫家采用散點透視,將多個生活場景組織在同一畫面中,如漁民撒網捕魚、農夫在田間耕作、婦女在河邊洗衣、孩童在岸邊嬉戲、商鋪林立、行人如織等。通過對這些場景的細致描繪,展現了運河沿岸人民的生活百態。在人物造型上,注重動態和表情的刻畫,運用流暢的線條勾勒人物輪廓,通過衣紋的疏密、聚散來表現人物的動感和服飾的質感。在環境描繪上,注重細節的真實性,如漁網的紋理、農具的樣式、房屋的結構等,都力求準確、生動,營造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讓觀者感受到運河人家的樸實與勤勞。
2.民俗活動
民俗活動是運河風俗畫中的另一重要題材,反映了運河地區的文化傳統和精神風貌。例如,焦秉貞的《南巡蘇州虎丘行宮圖》就描繪了蘇州百姓生活的熱鬧景象。畫家常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進行描繪,如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春節的廟會、中秋的賞月等。在構圖上,多采用全景式或鳥瞰式,以展現活動的宏大場面和熱鬧氣氛?!赌涎蔡K州虎丘行宮圖》中,畫家就采用了全景式構圖,展現了虎丘山塘一帶的盛況。廟會場景中,注重對各種攤位、表演、人群的描繪,營造出繁華、喧鬧的節日氛圍。在色彩運用上,多采用鮮艷、明快的色調,以增強畫面的喜慶感和視覺沖擊力。
三、大運河元素在中國畫中的審美價值
(一)歷史記憶的視覺載體
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在記錄和傳承歷史記憶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關于大運河的繪畫作品,通過圖像的形式展現了運河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形態、功能和作用,為后人了解運河的歷史變遷提供了直觀的視覺資料。例如,《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等作品,不僅描繪了運河沿岸的繁華景象,也記錄了皇帝南巡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這些繪畫作品通過對場景、人物、服飾、建筑等細節的描繪,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歷史氛圍。繪畫不僅是歷史的記錄,也能喚起人們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記憶與思考。通過觀看這些作品,人們可以聯想到運河的開鑿、漕運的興衰,以及與運河相關的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從而引發對歷史的深入思考和對現實的啟示。
(二)文化精神的象征性表達
表現大運河的繪畫作品,不僅僅是對運河本身的描繪,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性表達。運河的開鑿、維護和利用,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與創造力。在描繪開鑿運河、治理水患的繪畫作品中,畫家通過對勞動人民辛勤勞作、不畏艱險的形象的刻畫,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例如,《京杭運河圖》中對水利工程的描繪,就體現了古人改造自然的智慧和能力。同時,運河的建設和利用,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許多山水畫中,運河被巧妙地融入自然景觀之中,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思想。通過這些繪畫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藝術審美的創新
大運河題材的繪畫作品,在藝術審美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一方面,傳統繪畫技法與現代審美觀念在運河題材中得到了巧妙的結合。許多當代畫家在創作運河題材作品時,既注重繼承傳統繪畫的筆墨、構圖、意境等,也融人了現代的審美觀念,如對光影、色彩、形式感的追求,使作品既具有傳統韻味,又富有時代氣息。另一方面,大運河題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為中國畫創作提供了新的靈感和廣闊的空間。畫家們可以通過對運河的不同視角、不同側面的描繪,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語言,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四、當代中國畫中大運河元素的創新發展
(一)繪畫視角與題材的拓展
當代中國畫對大運河元素的表現,在視角與題材上呈現出顯著的拓展。傳統繪畫多聚焦于運河的歷史敘事與自然景觀,而當代創作則更注重運河的“當下性”。畫家們運用圖像學、符號學等理論,解構并重構運河的視覺形象,表現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新功能,如生態廊道、文化地標、休閑空間等。題材上,從宏觀的“運河-城市”關系,到微觀的“運河-生態”“運河-記憶”等主題均有涉及,體現出跨學科研究的趨勢。這種視角與題材的拓展,反映了當代藝術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捕捉和深度介入。
(二)繪畫技法與形式的革新
在技法與形式層面,當代大運河繪畫呈現出多元并置與跨界融合的特征。部分畫家在傳統筆墨語言的基礎上,引入西方現代主義的抽象、表現等手法,通過對筆墨的解構與重組,探索運河題材在形式語言上的新可能。例如,運用構成主義的理念進行畫面布局,運用抽象表現主義的筆觸和色彩來表現運河的動勢和情感。另有部分藝術家則嘗試跨媒介創作,將裝置、影像、數字技術等與傳統繪畫相結合,打破架上繪畫的邊界,形成“觀念藝術”“裝置繪畫”等新的藝術形態,拓展了運河題材的表達維度。
(三)繪畫觀念與表達的深化
當代大運河繪畫在觀念與表達上,體現出對生態倫理、文化遺產保護等議題的深度關切。畫家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對運河的客觀再現,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通過繪畫來傳達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運用“環境美學”的理論,探討運河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覺表達;運用“文化記憶”的理論,反思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這種觀念的轉變,使得當代大運河繪畫具有了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批判性,提升了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綜上所述,大運河元素在中國畫創作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藝術表現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與發展。從歷史畫、山水畫、風俗畫中的經典呈現,到當代繪畫中視角、題材、技法、形式、觀念的不斷創新,大運河元素始終為中國畫創作提供著豐富的靈感和廣闊的空間。隨著跨學科研究的深人和藝術觀念的更新,大運河元素在中國畫中的表現將更加多元、深刻,為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乘.中國畫學會《大運長歌》巨幅中國畫長卷創作歷程[J]國畫家,2024(3):2-5.
[2]欒繪宇.清代運河繪畫題材中的淮安人文景觀[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22.
[3]楊祥民.大運河主題美術作品中的文化場域建構與藝術表現:以“大運河新顏\"系列作品為例[J].中國美術,2021(5):96-103.
作者簡介:
顧瑜芩,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大運河文化遺產、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