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的社會基礎研究,是理解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特征的關鍵維度。當我們突破傳統軍事史、政治史的敘事框架,將目光投向廣大的民間社會,便會發現這場持續十四年的民族保衛戰,本質上也是一場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歷史演進過程。由數以億計的普通民眾參與的這場“人民戰爭”及其“人民性”,這種社會基礎的質變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走向勝利的最根本的支撐力量。
對這一根本性支撐力量,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把握:首先是社會動員機制的現代轉型。戰爭初期,國民政府的基層動員基本依賴固有的保甲制度與鄉紳階層,但是這種動員模式在現代化戰爭面前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尤其是隨著戰局形勢不斷惡化,如何在血與火的民族災難中探尋全新的民眾動員體系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開辟敵后根據地的艱難進程中創建“三三制”民主政權,依靠青抗先、農救會、婦救會等先進抗日救亡組織編織成一張張廣袤無邊的社會動員網絡。這種扎根最基層的戰爭動員模式創新之處即在于將戰爭需求與民眾利益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和互嵌。其次是民間自組織力量的覺醒。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為了抵抗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各種形式的民間力量積極行動和組織起來,保家衛國,抗擊日寇,展現出驚人的強大生命力。譬如上海淪陷后,民族資本家將工廠拆解后,組織工人肩挑背扛遷往內地,在長江險灘上創造了工業遷徙的奇跡。知識界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匯聚不同政治立場的作家,以筆代槍,共同構筑起了抗戰文藝戰線。認真審視這些自組織力量,在其背后實有著突破傳統血緣、地緣和業緣紐帶的跨界性質,由此形成超越一定階級屬性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再者,與戰爭殘酷暴力相伴隨的則是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堅守、重構與再造。廣為傳頌的由民間戲曲改編的《放下你的鞭子》巡演全國各地,引發巨大反響;《兄妹開荒》更是為延安和各大解放區開展大生產運動提供了生動鮮活的樣本。這種文化重構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將傳統藝術形式轉化為民族救亡的號角,更是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對民族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總之,站在歷史的長河中重審抗戰史,既要銘記戰場上的英雄,也要讀懂那些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街頭巷尾默默支撐抗戰的普通民眾。他們的覺醒與抗爭,是持久抗戰的重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