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深刻指出了課程思政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也都在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由于不同專業、學科的差異性,課程思政建設的推進力度和成效存在明顯的差距。
高職院校古箏專業推進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是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對于高職藝術院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
從育人目標來看,古箏專業課程思政致力于塑造學生全面且正確的價值觀體系。當學生彈奏經典古箏曲目時,教師引導其深入探究曲目的歷史文化背景、創作者的情感寄托以及所蘊含的民族精神,使學生在藝術感知中樹立起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同時增強對國家文化底蘊的深度認同。
二、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實踐
古箏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課程思政的融入,在教授古箏演奏技巧、古箏流派、古箏曲目等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深入挖掘古箏背后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以《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繡金匾》《井岡山上太陽紅》等代表的紅色箏曲背后蘊含的歷史事件和文化精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使古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延續和發揚,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三、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課程思政能夠塑造學生全面的品格與素養。古箏專業的學生不僅僅要成為技藝精湛的演奏者,更要成為高素質復合型藝術人才。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元素如愛國情懷、敬業精神、誠信品德、友善待人等巧妙地融入古箏教學的各個環節,發揮著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影響。
古箏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研究
一、古箏歷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古箏歷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古箏與中國社會的變遷緊密相連。通過講述古箏的歷史脈絡,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古箏在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如河南箏、山東箏、浙江箏、潮州箏等,每個流派都承載著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和歷史記憶。例如,河南箏曲多取材于民間故事和戲曲音樂,反映了中原地區人民的生活百態和情感世界。在教學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能夠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他們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時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二、古箏曲目內涵中的思政元素
許多傳統古箏經典曲目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表達。如《梅花三弄》以梅花高潔、堅韌的品質為主題,寓意著人們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堅守自我的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堅韌意志。
在特定歷史時期,誕生了一批具有革命意義的古箏曲目。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以歡快的旋律展現了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當地人民對紅軍的熱烈歡迎和擁護,體現了軍民魚水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可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勇于戰勝困難的決心。
三、古箏演奏風格中的思政元素
古箏演奏技法豐富多樣,不同的技法能夠傳達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如顫音能夠增添樂曲的細膩情感,揉弦可以表現出悠揚婉轉的韻味。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精湛的技法準確表達樂曲的情感內涵,讓他們明白藝術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傳遞和思想的表達。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情感共鳴能力,使他們在演奏中學會用心去感受和詮釋作品,進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古箏演奏有著一定的禮儀規范,如演奏前的行禮、演奏時的坐姿、演奏后的謝幕等。這些禮儀不僅體現了對觀眾的尊重,更是演奏者修養的外在表現。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演奏禮儀,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規范,增強他們的自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古箏教學實踐中的思政元素
在古箏課堂教學中,營造積極向上、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至關重要。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勇于提問、敢于創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組織學生參加古箏比賽、演出、文化交流等課外實踐活動,是拓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在比賽中,學生能夠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和競爭意識,學會面對成功與失敗;在演出中,學生能夠增強社會責任感,用古箏藝術傳遞正能量;在文化交流活動中,學生能夠開闊國際視野,提升文化傳播能力。
古箏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以《井岡山上太陽紅》為例
一、“紅色”元素的挖掘
箏曲《井岡山上太陽紅》是趙曼琴先生于1975年改編自同名的革命歌曲《井岡山上太陽紅》而來。該曲根據江西民歌《采茶謠》改編而成。井岡山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搖籃,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和象征意義。作者以井岡山為背景進行創作,將當地的民俗民情融入其中,既展現了井岡山的地域文化特色,又通過音樂歌頌了那個時期的革命精神,體現了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箏曲《井岡山上太陽紅》在結構上呈現為三部曲式的主題變奏曲,其情感表達在整體布局中可劃分為三個主要部分,且革命歌曲主題貫穿全曲始終,成為構建樂曲敘事與情感脈絡的核心要素。在樂曲的第一部分,采用快速且密集的漸進式旋律進行方式。這種旋律特征表現出中國共產黨于井岡山建立起農村革命根據地,積極組織與動員廣大人民群眾投身革命事業。從音樂表現力層面歌頌了革命英雄的英勇無畏以及無產階級人民在戰斗中所彰顯出的強大凝聚力與堅韌不拔的斗志。第二部分,樂曲速度轉變為稍自由的狀態,節拍呈現出寬闊舒展之感。自由寬闊的節拍結合右手的搖指旋律以及左手的琶音技法運用,藝術化地呈現出廣闊勞動景象。隨后,音樂過渡至三拍子節奏型,左手分解和弦與柱式和弦的交替運用,巧妙地塑造出富有律動感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進一步凸顯了黨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所開啟的革命事業對人民生活轉變以及民族命運走向的深遠意義與緊密聯系。第三部分,主題經過再現后進入最后的變奏階段。這一部分通過對主題的再次演繹與變奏處理,著重強化了革命勝利主題的表達。
二、教育價值的探索
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其一,激發愛國情感。樂曲通過對井岡山革命歷史的音樂描繪,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偉大歷程。學生在學習與演奏過程中,能夠被革命先輩們的愛國情懷所感染,從而激發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其二,培養民族自豪感。作品中所展現的井岡山地區的風土人情以及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的運用,使學生在深入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進而培養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認識到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在藝術審美教育方面,其一,提升音樂審美素養。《井岡山上太陽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優美的旋律、豐富的節奏變化以及精湛的演奏技巧,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音樂審美對象。通過對該曲的學習與欣賞,學生能夠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培養良好的音樂審美素養。其二,培養藝術創造力。在演奏該曲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理解樂曲的內涵,并通過自己的演奏技巧將其表達出來。這要求學生在遵循原作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力,對樂曲進行個性化的詮釋。
在品德修養教育方面,其一,培養堅韌品質。古箏演奏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與刻苦練習的過程,而《井岡山上太陽紅》所傳達的革命精神中包含著堅韌不拔的品質。學生在學習該曲的過程中,通過克服演奏技巧上的困難以及對樂曲情感表達的不斷揣摩,能夠逐漸培養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學會在面對困難時不輕易放棄。其二,塑造團隊合作精神。在古箏演奏中,《井岡山上太陽紅》的演奏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集體排練與演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傾聽他人的演奏,協調自己與他人的節奏、音量等,從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三、課堂教學實踐
第一,教學學情分析。學生主要來自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從學生身心發展來看,高職院校的學生生理與心理的發展已逐漸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能夠進行自主管理和自主學習。但心智不夠堅定,容易受環境影響。
從專業學習來看,學生已具備基本的樂理、視唱練耳、古箏演奏等能力,但學生之間的古箏演奏能力有所差異。從演奏技巧來看,一些學生古箏演奏技巧嫻熟,已具備了演奏較高難度的古箏作品,但對本曲中快速指序技巧的掌握不熟悉。一些學生對古箏難度較高的演奏技巧掌握不熟練,還存在基本功不太扎實、手指獨立性較差的現象。從箏曲整體學習習慣來看,絕大部分學生往往重視曲目熟練程度的演奏,而忽略了箏曲中的創作背景、情感表達等元素的了解,對紅色箏曲中蘊含的紅色精神更是了解甚少。
第二,箏曲《井岡山上太陽紅》課堂教學實踐。首先,學習黨史知識,增強文化認同。其一,運用“情境教學法”。以歷史故事導入。教師生動講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歷程,描述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時期,老一輩革命家帶領著革命隊伍來到井岡山,在這里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其二,借助多媒體,在聽、唱革命音樂、看革命圖像、講革命事跡的過程中,多維感官地將學生帶入革命情境中。
再次,曲目中的專業技巧教學。作曲家趙曼琴先生改編時運用了大量的“快速指序”演奏技法。這種技法區別于傳統的彈奏技巧,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和要求,對于那些剛接觸“快速指序”的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會面臨較大的困難和挑戰。因此,為了更好地演繹這首經典箏曲,學生們必須深入學習“快速指序”的演奏原理,并掌握其具體的運用方法,從而為后續的學習和演奏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講清\"快速指序”的演奏原理,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然后,教師親自示范,展示正確的演奏方式,使學生有直觀感受;接著,安排學生不斷練習,鞏固糾錯,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學生在不斷地練習中鞏固所學,逐步提升耐力,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最后,情感體驗引領分段樂曲教學。當學生沉浸于這首箏曲的旋律,他們的心靈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對樂曲分段,通過情感的引領,讓學生了解每一段的情緒表達,如快速密集旋律所營造的緊張與豪情,讓學生們懂得在困境中堅守希望與勇氣,如同革命先輩們在艱苦卓絕的戰斗中從未放棄對勝利的信念。這種情感的觸動能促使他們在學業與生活中面對挑戰時激發自身的斗志,以無畏的精神去攻克難關。上下滑音帶來的喜悅之感不僅僅是對革命勝利的回味,更是一種對積極情緒的傳遞。它教會學生們在歷經努力后要學會品味成功的甘甜,以樂觀豁達的心態看待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培養他們在挫折面前迅速調整心態、重新出發的能力,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始終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期待。
綜上所述,箏曲《井岡山上太陽紅》以其獨特的音樂語言講述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歷史篇章。對于學生而言,在音樂欣賞與學習過程中,該曲具備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生能夠在聆聽過程中實現“聽其音知其歷史”的效果,即將音樂所傳達的情感與信息與所學歷史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借助“音樂與黨史”的深度融合模式,樂曲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促使紅色文化基因在學生的思想意識中生根發芽,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
本文系陜西藝術職業學院2024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Y20240223)。作者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