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六世紀中葉至今,在小提琴的發展史上,尼克洛·帕格尼尼(NiccoloPaganini)是一位典型的杰出代表,他以高超的炫技技巧和豐富的音樂內容,被譽為最富傳奇色彩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演奏技術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是一座無法超越的巔峰。十九世紀初,帕格尼尼創作的《二十四首隨想曲》是最能代表他藝術成就的作品之一,它代表著小提琴技巧上的發展,是長期以來小提琴演奏者們練習高難技巧的必練作品,也是長期以來在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的必選曲目。其中《第二十首隨想曲》是小提琴演奏者們必練的一課,主要技術特點在于持續的雙音與和弦鏈接、快速顫音和琶音換把等,要在完美的技術中展現音樂內容的歌唱性特點,在平穩的節奏中展現優美而富于變化的旋律,并非易事。筆者通過資料分析學習,結合演奏練習、藝術實踐,解決了大部分技巧和音樂處理問題,總結練習方法和個人體悟,希望為學習者提供參考和借鑒,經過按部就班的基礎積累和技術練習后有所突破,不再對這首隨想曲望而生畏。
“魔鬼”般的藝術大師帕格尼尼與《二十四首隨想曲》
尼克洛·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是最具聲望的小提琴大師之一。18世紀末,法、比學派大師們推崇的演奏技法局限了小提琴演奏的發展,曾統治歐洲的意大利小提琴學派日漸衰落,浪漫主義登上了音樂舞臺。帕格尼尼開拓革新,突破音區、音色、色彩、力度變化、感情幅度等方面,使思想內容的表達變得更加深刻和豐富,實現了小提琴演奏繼承性與創造性的統一。在《第二十首隨想曲》中就采用高音區表現旋律聲部,以f的力度演奏持續的高音和弦連接,鮮明地表現了這一樂段情緒的高潮;也大量采用跳躍式弓法,體現其創造性價值。他深入鉆研大師洛卡泰里《隨想曲》在演奏技術方面的革新,廣泛、大膽地發展其成果,研究吉他演奏技巧,創新運用于小提琴演奏中,1801年開始創作傳世之作小提琴《二十四首隨想曲》。這是一部提琴技巧性隨想曲集,曲式結構自由,隨意并富有生機,曲調優美如歌,轉調大膽,具有詼諧曲與練習曲的特點,展現了小提琴大多數最復雜的技巧,包括所有把位、八度半音階、半音下滑三度雙音等;左手技巧包括一根弦上演奏、撥弦、雙泛音等;右手技巧包括跳弓、拋弓、48音連弓、波浪型弓法、連頓弓、64分音符震音等,是小提琴技術鍛煉的精華之作。1805年,他完成這部作品,發展了隨想曲的形式,使之成為具有豐富音樂內容和高難技術的藝術性樂曲,也成為浪漫主義器樂作品的典型代表之一,被楊波爾斯基譽為“小提琴藝術百科全書”的著作,被后人稱為小提琴作品中的《圣經·新約》。
《第二十首隨想曲》作品簡析
這是一首意大利式田園風格隨想曲,曲調悠揚,形象鮮明,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后被命名《Pastoralle》(譯為《牧歌》),D大調,6/8拍,速度Allegretto(譯為“活潑的小快板”),采用A、B、A1三部曲式。A段( 1~24 小節)以延綿不斷的d音空弦作為固定的低音背景,音程、和弦的演繹仿佛風笛(實質上此處要模仿的是意大利的傳統民族樂器“都迪”,“都迪”是一種風笛,因此后來大多說風笛,更易為人所理解)聲音奏出悠揚流暢的牧歌色彩旋律,使人陶醉在恬靜的大自然意境中,具有鮮明的意大利民族風格;B( 25~57 小節)段轉為快板,與A段形成對比,雖然節拍、速度一致,但主題以十六分音符為主,使人感到輕快活潑;A1回到A段,再現優美的田園牧歌,使人聯想起演奏著長笛、雙簧管和風笛的意大利民間藝人的淳樸表演,最后在一段連續和弦的激情中愉快地結束。在練習中亟待解決的演奏技術包括持續的雙音連接、琶音換把、快速顫音、伸張壓縮指、跨弦演奏、跨指八度等,對左手的手指速度和右手的控制力要求較高,演奏者須在嫻熟的技術支撐下感受作曲家浪漫不羈的性格,以作品恬美意境與奔放激情的演奏對比,表現極具意大利民族特色的幻想風格。本文分析選用的作品版本為人民音樂出版社伊·加拉米安編訂的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第二十首譜例。
帕格尼尼《第二十首隨想曲》演奏技法分析與藝術特征
A段分為三個層次,表達三種音樂效果:第一層次 1~16 小節,表現恬靜悠遠的景象;第二層次 17~20 小節,表現高亢激昂的情緒;第三層次21~24 小節,表現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練習要點如下:第一,節奏上,需要注意 6/8 拍節奏不能奏成 3/4 拍。第二,力度上,該段在p力度開始,演奏中要平衡兩根弦,由于空弦音的振動較旋律聲部更充分,所以運弓要突出旋律聲部的進行,同時保持空弦音平穩,弓在琴馬和指板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接觸點,隨著在雙音時弓子在不同弦上的(自然)壓力和重量,隨時改變手與琴弓形成的平面。第三,弓弦接觸點上,弓子過于靠近指板演奏,會導致音色嘶啞,演奏時弓不能壓弦,需找好弓毛和琴弦的接觸點,使音程、和弦的音色干凈、明亮。第四,弓法上,每兩小節一個連音線的延綿弓的弓法會致使演奏者無法兼顧音色的處理,因此可參考楊波爾斯基版樂譜,采用每小節一個連音符練習。第五,指法上,本段用到了四指的伸張指法和二指的壓縮指法,練習時可先練上方聲部,以確保音準,同時兼顧按好下方聲部指法,以固定音程變化時手指的準確位置。第六,按弦角度上,為確保音準,要格外關注同指五度按弦的角度。第七,換把上,一、二層次的銜接動作應準確而迅速,反復練習兩個把位的固定手型,換把時一次到位。第八,音色效果上,第二層以f力度持續進行,每半小節一個連音符,旋律仍然是在這個主音持續音上進行,加入了六度和十度,依然可采用上文提到的單聲部旋律雙音指法練習,要確保和弦的流暢性;當和弦音準節奏準確無誤時,就應將關注點投入和弦中雙音弓子的平面和弓速的推進,實現音響效果更加寬廣、飽滿。第九,運弓角度上,第三層持續在平行十度上進行,跨弦分布在G弦和A弦上,隔著低音的中間弦D弦(空弦);想做到連音和弦、并跨越十度是極困難的,因此,練習可采用大分弓拉奏和弦,同時盡量縮小右手的擺動,更大程度上做到聲音的連貫;結尾小節四個相同的和弦則要找好弓子的平面角度,在和弦中盡量使三個音同時通透發聲。第十,揉弦上,在A段中,顫指的性質是不同的,應根據聲音力量、個性、飽滿程度和表現力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弱的部分揉弦要柔和而平緩,描述得娓娓道來,強的部分隨著高音旋律的寬廣,揉弦可更加強烈、快速。最后,不同版本在第17小節出現了D和G的區別,通過調研發現,G音更遵循作者手稿。
B段主題由顫音表現音樂的跳躍性,音樂形象生動活潑,靈動的性格和明快的節奏與A段形成對比。這一部分將從以下四個技術難點分析,并介紹行之有效的練習方法:
一是快速六連音。首先,練習中要格外注重節奏律動的穩定性、音準的正確性和音色的飽滿度,最初練習可以先忽略tr、弓法及三連音,將所有三連音處理成六連音,用分弓練習以穩定節奏;其次,在中弓做快速六連音的斷奏練習,隨時注意右手及右手腕的松弛度,找好琴弓最佳彈性的接觸點,節奏準確、銜接無隙;再次,這種銜接性的練習可以在分弓練習后進行一慢五快(一長五短)的練習,如:1長2345短、2長34561短、3長45612短以此類推,目的是使手指發揮神經記憶作用,熟練每個音銜接時手指運動的距離和位置。接著,加入顫音重復上一步練習,顫音打得要迅速敏捷,切忌tr過長拉奏成附點節奏。最后,在上述右手練習都完成后,即可按照譜面原弓法練習演奏,這時會發現右手動作清晰而堅定,順理成章。另外,在第48~51 小節,由于弓法較之前不同,使六連音的強弱發生改變,可將兩組六連音按四音一組分為三組,以重音形式將三組的結構表現出來,52小節回到原來的重音形式,恢復三拍子的律動。
二是八度雙音。作品中大量出現八度雙音,音準是重中之重,八度尤其要注意四指伸張不能僵硬按弦,換把動作準確敏捷,這需要通過大量的反復練習實現對音準最佳左手手型的肌肉記憶。二四指的換指八度更增加了演奏難度,練習時可采用經過音的形式,手從六連音的第六音起,通過一指在D弦上的過渡,把手指移到目標八度的A弦低音上的二指,換把的距離和二四指間八度伸張的距離,是我們要突破的難點。難點技術的突破需要扎實基本功的積累,日常應輔以八度音階、換指八度音階練習,注重音準和流暢度;同時,八度前的高把位音不能因換把難度而不自然地延長時值,更不能在旋律進行中因技術問題使旋律銜接有空隙。
三是跨弦演奏。A、G、E弦間的跨弦演奏是特別具有帕格尼尼特征的演奏方式,由于跨弦演奏時運弓換弦角度大,易造成旋律間斷、不流暢??赏ㄟ^調節大臂不同位置的迅速擺動,找到弓與不同琴弦的最佳接觸點,發出清晰流暢的音色;亦可參考不同的樂譜版本,選擇適合自己練習的弓法做出調整,以便換弦均勻流暢。
四是力度表現。B段的重音處理要嚴格遵循樂譜中的力度符號。主題為b小調在G弦上展開,重復三次出現,首尾呼應,演奏時應渾厚穩健地表現\"f”力度,為后面輕快的旋律作好節奏上的鋪墊,而六連音中三次出現的主音b,可在演奏中略加重強調。八度音程的處理,演奏強的力度使聲音效果更寬廣,弱的力度則稍尖銳。 47~53 小節持續弱的力度,是為了表現在53小節六連音b小調主題的最后一次出現,用f力度突然代替p力度體現力度變化效果,但p力度易在52小節上升型琶音中遭到破壞,因此在52小節為保持p的力度演奏要輕巧,并做稍稍漸慢處理,從而使53小節的出現變得更有張力。主題第三次出現后,要特別注意第53小節開始處和第57小節結尾處的休止符,53小節休止符預示著再現主題的開始,57小節的休止符指示B段主題的結束,但音樂并沒有結束,需從A段進行再現反復,所以,兩處休止符的時值要嚴格保持。八度音程的強弱對比、六連音和跨指八度的強弱交替、旋律從弱到強的層層遞進,都形象地表現了浪漫派的戲劇性,演奏中要著重表現。
帕格尼尼對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貢獻首先都要歸功于他極富創新的改革精神和極富生命力的美學思想,他的一系列新技法并不是憑空想象、嘩眾取寵,而是他為追求浪漫主義美學思想而創立的新的器樂演奏藝術風格,也是時代背景下人們新的世界觀產物。在他的影響下,歐洲開創了一個以發揮提琴演奏技巧來表現音樂創作的新音樂演奏時代。
但是,音樂不是一種競技,不能以體育競技的標準去苛求速度、高度,以達到比較目的;音樂是個人思想、情感、意念的表達,我們必須透過這些高難演奏技巧看到其帶來的更具藝術表現力的音樂效果。因此,對于帕格尼尼的作品,我們應該認識到他不應該只是炫技,我們練習、演奏其作品要以光輝、燦爛的音樂理念和含蓄的思考演奏,突破高難的技術,是為了挖掘更深層次的音樂內涵。音樂中過分強調炫技性,違背了藝術的宗旨,我們的演奏是為了讓聽者感受音樂、產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鳴,而不是炫耀技術的出眾。帕格尼尼自由隨性的性格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他的音樂作品中,留給了演奏者很大二度創作空間,我們要在演奏中試圖分析理解他的想法,并挖掘出自己想表達的聲音,讓技術為音樂服務,深究音樂的本質,使技術與音樂渾然一體,給聽眾帶來藝術的震撼。練習我們需要嚴謹,表演需要忘我,“速度與激情”完美結合才能演繹出帕格尼尼魔鬼般的傳奇!
作者簡介:
卜奕文,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講師,寧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作者單位:吉林通用航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