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當前我國面臨的突出問題。如何讓老人高質量度過晚年生活既是個體家庭問題,也是整個社會難題。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帶來了人們養老需求的變化。由過去滿足基本物質需要向現在渴望得到精神慰藉,能夠充實豐富閑暇生活轉變。養老壓力和需求轉變對我們的養老服務工作提出新要求。文化養老聚焦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倡有溫度、有情感的養老,既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也具有加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通過分析文化養老的發展現狀、剖析文化養老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文化養老發展的新模式,為文化養老發展助力。
尊老敬老宣傳,加快推動適老化改造,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社會對銀發經濟蘊含的巨大潛能關注度較高,深度挖掘老年群體的文化養老消費需求,在文化娛樂、康養旅游、體育健身、教育培訓等方面提升服務質量,推動產業發展。
老年人自身越來越重視晚年生活品質,尤其是“60后新老人”,他們普遍身體健康,思想觀念更加開放,活力精力不減,樂意接受新事物,愿意學習新技能,想要結識新朋友,期望發揮余熱彰顯價值,這對推動文化養老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近年來文化養老熱度增加,各地通過開辦老年大學、組建老年藝術團、開發老年文旅項目等推動文化養老發展,文化養老受關注度、認可度增加和發展水平提升。就現階段發展情況而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文化養老的發展現狀
山東省是全國人口大省和經濟大省,老年人□數量多且增長速度較快,同時山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文化養老發展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從“養老”到“享老”的轉變為文化養老發展提供了較大空間。同時政府重視養老工作,多措并舉改善養老服務,進行
一是參與熱情增加。人們對文化養老的認識有所增加,通過建設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閱讀中心,開辦特色興趣班,組建文藝表演隊等方式,讓老年人在參與文體娛樂活動過程中愉悅身心、強健體魄、增進交流,提升幸福感。同時部分擁有專長的老人積極主動承擔講授任務,義務為其他學員授課,繼續發揮余熱,有助于增強其獲得感、體驗感、滿足感。
二是需求呈現多樣化。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老人不再滿足于單純的物質養,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得到滿足越來越關注。同時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便捷化、智能型產品的出現對老年人產生較多吸引力,富有互動性的短視頻也吸引了不少老年人。比如當下時興的短視頻平臺,老人一方面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觀看喜歡的短劇、小視頻等,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記錄分享生活。另外,老人性格的差異、愛好的不同等使得他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消費表現出差別化,比如:有的老人喜歡安靜地讀書看報,不愿意過于熱鬧;有的老人喜歡多活動、多運動;有的老人喜歡旅游,記錄美景等。
三是對品質更加重視。老年人對養老服務和產品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等特點,越來越關注生活的品質。比如:老人借助互聯網分享生活,成為旅游探店、科學育兒、健身時尚等的網紅博主。老年人追求自我的實現、晚年生活的高品質,更關注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的體驗感、滿足感。
龐大的銀發族消費市場、日益受關注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文化養老的發展賦予動力、提供動能、注入活力。文化養老發展的前景廣闊,也對所提供的文化養老服務和產品提出更高要求。
文化養老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現代技術的發展,文化養老的觀念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在不斷影響著養老方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沉浸式體驗、網絡媒體等方式了解文化養老。文化養老取得一定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制約其向更高水平的發展,比如:文化養老意識不強、地區間發展不均衡、對文化養老認識不充分等。
一、文化養老存在認識誤區
文化養老主要在于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部分人將文化養老簡單等同于舉辦文體娛樂活動,認為多舉辦文體娛樂活動就能做好文化養老工作。文化養老與單純開展文體娛樂活動是不同的,文化養老內涵和外延豐富,不只限于文藝演出、開辦興趣班等,比如針對老年群體的旅游項目開發也屬于文化養老產業。也有部分人認為文化養老服務是社區工作人員等專門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人員的事情,與個人關系不密切。文化養老重視給予老人關心關懷,這種關心關懷表現在家庭關系中要給予老人充分的尊重、貼心的陪伴、及時的精神慰藉;表現在社會關系中要營造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對待老人要抱有友善的態度。文化養老既是個體家庭的事情,也是整個社會的工作。還有部分人認為能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就可以,無須關心老人的其他方面需求。老人在晚年生活中容易產生無價值感,造成一些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的出現會影響老人的身體健康,對晚年生活的質量產生不利影響。老人的晚年生活不應只有“醫食住行”,更要有對老人的精神照護。文化養老基于對老人情感的照護,對于老年群體而言是必要的。文化養老產業的發展要立足于有溫度、富情感,老人通過參與文化養老項目能放松身心、心情愉悅,獲得幸福感、滿足感。
二、文化養老發展還不充分
龐大的老年人群體,老年人觀念的轉變,對于參與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文化養老發展前景廣闊。但是就現階段的發展情況而言,存在項目較為單一、缺乏針對性、人才隊伍建設不足、城鄉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比如:就當前老年人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來看,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是呈現了特色創新不足、品牌優勢不明顯、針對性不強等特點。另外城鄉之間文化養老發展不均衡,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地區,一方面偏遠地區經濟收入水平與城鎮存在一定差距,老人可自主支配的經濟收入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消費需求。另一方面相較于城市較豐富的文化養老供給,農村地區存在場地不足、缺乏專業人才、設施設備陳舊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著農村文化養老發展。
通過分析當前文化養老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方面,進一步明確文化養老需求增加,銀發經濟不斷壯大,文化養老雖有發展但存在短板;另一方面,為文化養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文化養老發展的模式
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依向老有所樂、老有所享、老有所為等轉變,進一步刺激文化養老發展。文化養老發展不僅要提供適老化服務和產品,更重要的是要轉變服務理念,更新消費觀念,對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能老人、失獨老人等特殊群體要給予照護和關注。
現在很多年輕人為了生計在外工作定居,子女回家看望老人的次數有限,老人因生活習慣等原因不愿離開家鄉,平時的交流主要依靠網絡、電話等,這造成了老人難以得到及時的精神慰藉。文化養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福利水平。文化養老強調要關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文化養老理念價值引領
帶動文化養老發展首先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轉變傳統的養老思維。第一,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不斷完善相關的機制體制,加大宣傳力度,組織人員走進社區、鄉村,走近群眾進行文化養老宣傳。要發揮新媒體技術優勢,充分發掘文化養老服務的典型做法,并積極推廣宣傳。第二,政府要切實做好文化養老基礎設施改善提質升級工作,為文化養老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立足本地區特色地域文化資源優勢,搭建文化養老服務平臺。第三,要深入挖掘傳統孝文化的精華,將其轉化為推動文化養老發展的精神動力。傳統孝文化孝老愛親、善待父母的內涵要義,與文化養老的理念具有一致性。實現傳統孝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強化人們的尊老敬老思想意識,及時給予老人精神慰藉。第四,老年群體要增加對文化養老的了解,樹立文化養老的觀念,積極參與文化養老活動。
二、優化文化養老,打造文化養老品牌
大力發展老年文化產業,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老齡文化領域。高品質的文化養老服務、高質量的文化養老產品,是增強文化養老競爭力、吸引力的關鍵所在。第一,拒絕泛化、陳舊、缺乏特色的文化養老服務供給。深入研究服務群體需求,著力開發針對性強、創新特色明顯的服務項目和優勢產品。第二,樹立品牌思維,創優服務產品。要形成一批頗具市場認可度、富有強大競爭力,在老年群體中口碑好、信譽好的文化養老品牌。第三,科技賦能文化養老,形成智慧養老新業態。人工智能在養老領域應用的場景越來越廣泛,在未來文化養老產品研發方面,要發揮技術優勢,培育高精尖產品,推動“智享養老”。
三、加強文化養老人才隊伍建設
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是制約養老事業發展的問題所在。打造一支穩定、專業、高素質的文化養老服務人才隊伍能夠帶動文化養老發展。第一,增強文化養老工作者的職業認同感、榮辱感。通過建立保障機制、獎評機制等,拓寬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空間。第二,健全培訓機制,開展從業人員的專項培訓。第三,鼓勵低齡健康老人加入工作隊伍,擴充人才隊伍。
四、優化文化養老活動
文化養老面對的老年群體,個體情況有所差異。一方面針對低齡健康老人可以根據老人的興趣、特長開設興趣班,組建文藝團,開發旅游項目;另一方面針對失能、半失能以及高齡老人,要深入了解掌握老人基本情況,包括身心健康狀況、個人意愿等,通過心理疏導等給予老人關心關懷,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建設線上課程,讓老人居家也能夠參與學習。
隨著文化養老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不斷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老人走出家庭,走進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社區文化中心等,主動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在愉悅身心的同時拓展視野、增進交流。
作者單位:
王瑾,1989年生,女,中級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肖雯,1987年生,女,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鐘丹丹,1986年生,女,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免疫學;劉丹,1986年生,女,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2024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青年項目“老年友好型社會視域下傳統孝文化助推山東文化養老研究”(項目編號:L2024Q05100186)成果。作者單位:濰坊護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