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以身心健康為突破點強化“五育”并舉。為響應國家的號召,體育教師應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規律開展體育教育,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課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
構建和諧的體育課堂氛圍
教師要以平等、尊重、信任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愛好。如教師可以用親切的語言、鼓勵的眼神和微笑來激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支持,從而建立起安全、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
以“運球”學習為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經常使用鼓勵性語言如“你真是個堅強的孩子,你真的做到了”,以及拍肩膀、豎起大拇指、敬佩的眼神等鼓勵性動作及神情進行表揚。當學生在運球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教師則需要以“堅持住”“你一定能行”“老師相信你”等語言鼓勵學生克服困難。
體育運動項目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教學中的各項運動項目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教師應深入挖掘這些資源,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體育運動項目有機結合。例如:在長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耐力和堅持性,引導學生克服疲勞和困難,挑戰自我,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在體操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讓學生在完成動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確保更加有效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游戲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和鍛煉,同時培養其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競賽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拼搏精神,但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競賽結果,避免過度強調輸贏而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特定的模擬情境,讓學生能快速體驗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狀態,從而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
加強體育教學中的心理輔導
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并進行一對一心理輔導。例如:對于一些性格內向、不愛講話的學生,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時應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和鼓勵,幫助他們克服恐懼心理,逐步提高自信心;對于因比賽失利而情緒低落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進行疏導,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失敗,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小學體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至教學任務中來,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