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727 文獻標志碼:A DOI: 10.13714/j.cnki.1002-3100.2025.12.031
Abstract:Basedonth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dataof 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BayArea,anevaluation indexsystemfortheresilienceof themanufacturingindustrialchainandsupplychainisconstructedfromfourperspectives: absorptiocapacity,adaptability,recoverycapacity,andimprovementcapacity.Theentropymethodisusedtocalculatethe resiencevalueofthemanufacturingindustrialchainandsuplychainin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from 2015to2022.Theresultsshowthatfrst,theoverallresiliencelevelof themanufacturing industrialchainandsupplychainin 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BayAreashowedanincreasingtrendfrom2015to2O22,buttherewasacertaindegree ofdeclinein2O17and2018;second,fromtheperspectiveofsub-dimensions,theabsorptioncapacitywasthestrongest,the contributionofadaptabilityandimprovementcapacityshowedanoverallincreasingtrend,whiletherecoverycapacityshoweda U-shaped.
Key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BayArea;manufacturing industry;resilienceof industrial chainandsupply chain;entropy method
0引言
分工和交易是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核心,決定全球分工和交易如何進行的兩大因素是效率和安全。近年來,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特別是國際貿易逆全球化趨勢,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脆弱性和中斷風險不斷加劇;全球主要國家的產業鏈布局以及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各環節的區位選擇,從單純強調效率優先轉變為更加重視安全問題,原有的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的模式,已經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保證產業鏈供應鏈平穩高效運行,成為各國政府經濟政策關注的中心問題。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基礎雄厚,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多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如電子信息、汽車制造、智能裝備、生物醫藥等集聚發展;但近年來面臨著國際貿易環境不確定、核心技術壁壘和全球經濟波動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生產成本高、產業空間約束緊、區域協同不足、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其供應鏈管理難度和中斷風險的發生概率倍增,對其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構成了極大挑戰。因此,本文擬以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為例,研究其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評估問題。
1文獻綜述
1.1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政策
美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政策舉措主要包括建立評估體系、加強關鍵領域供應鏈風險審查、加強關鍵產業管控以及多種手段綜合運用,在2012年的《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2021年的“第14017號行政命令”和 ??2022 芯片與科學法案》中均有涉及。歐洲政策舉措主要包括增強共同市場韌性、建立穩定的核心產業供應鏈以及重視技術研發與創新,有關政策文本或法案有《供應鏈法》草案等。日本政策舉措主要包括確保原材料供應安全、強化國內生產以及重視技術保護與研發等,政策文本涉及《經濟財政運營與改革基本方針2021》。中國政策舉措主要包括健全強化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加快完善國家儲備體系,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探產供儲銷統籌和銜接體系[2];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公報、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均有提及。總體而言,美國的政策側重于通過多種手段增強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控制和競爭力,具有較強的攻擊性;歐盟注重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整合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強調區域合作和全球影響力;日本由于資源匱乏,重點關注原材料供應安全和關鍵技術的掌控;中國則強調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通過國內產業體系的完善和技術創新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
1.2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
學者們對各個行業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考核方法都進行過探索。例如,綦方中等面向制造企業構建了一套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反應能力、應變能力、恢復能力等三個評價指標,并采用改進TOPSIS方法對韌性水平進行量化分析3。朱祖星等基于斷鏈過程視角構建了新能源汽車芯片供應鏈韌性評價體系,包括可靠能力、適應能力、恢復能力、更新能力等四個評價指標,并采用組合賦權-TOPSIS法測量其韌性水平。樊雪梅等構建了汽車產業供應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包括預測、適應、反應、恢復和學習能力等五個評價指標,通過ISM模型實證分析其供應鏈韌性5。陳晶晶等構建了制造業產業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抵抗能力、恢復能力、再定位能力和更新能力四個評價指標,并運用熵值法測算2015—2021年廣東省各個城市的制造業產業鏈韌性值。泄櫻菁等采用PSR模型,構建了人工智能產業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系統壓力、狀態、響應等三個評價指標,并以熵值法測度我國一線城市人工智能產業鏈的韌性7。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對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評價貢獻較大,存在如下特征:定量研究某一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較多,定量研究某一經濟區域的產業鏈韌性的較少;主要采用專家評分法、AHP層次分析法、BWM最優最差法和序關系分析法等主觀賦權法以及熵值法、TOPSIS理想點法和CRITIC法等客觀賦權法來確定指標權重,較少采取組合賦權法。此外,從研究者所使用的評價指標來看,大多基于產業鏈供應鏈概念分析基礎上從3個、4個、5個維度進行測度。由于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復雜度高,涵蓋從傳統產業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廣泛領域,供應鏈環節多,系統面臨干擾風險大,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其產業鏈供應鏈的復雜性,因此需要從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其韌性。
2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及產業鏈內涵從吸收能力、適應能力、復原能力和提升能力四個方面人手,以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為原則,構建了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具體來說,一是吸收能力,指供應鏈系統在面臨外部沖擊或不確定性時,借助自身的運營策略和機制,能夠反應并主動吸收破壞性事件所帶來沖擊的能力;二是適應能力,當供應鏈系統遭受破壞性事件影響后,及時通過吸收能力消除了一部分影響,仍可能出現中斷情況;在中斷發生時,供應鏈系統能夠迅速調整自身結構和運作方式,來重建系統功能,以保持系統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能力;三是復原能力,指供應鏈系統中斷后,供應鏈系統以風險擾動前為參照,是否容易恢復以及能夠永久恢復的程度;四是提升能力,指供應鏈系統在經歷一系列恢復活動后,在穩定運行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學習、創新,對供應鏈系統結構進行優化的能力。具體指標見表1,該指標體系包含4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所有指標均為正向指標。

2.2 數據來源
通過查閱《香港統計年刊》和《澳門統計年鑒》發現,制造業在經濟產業中所占比重極低;此外,在評價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的供應鏈韌性時,由于香港、澳門特區和內地在統計名詞和概念的使用上存在差異。因此,本文在對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進行評價時,僅考慮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通過查閱《廣東省統計年鑒》發現,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較低,制造業所占比重達 90% 以上,為了保證數據統計口徑的一致性,本文主要采用2015—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相關數據來進行測度,數據主要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和各個城市的統計年鑒等。
3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評價方法
3.1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
熵值法是根據指標相對變化程度對系統整體的影響程度,通過計算指標的信息熵來決定指標的權重的一種基于信息熵理論的客觀賦權方法。在信息論中,熵是對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據熵的特性,我們可以通過計算熵值來判斷一個事件的隨機性及無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來判斷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離散程度越大,即信息量越大,說明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權重)也越大。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每個指標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熵值法根據各個指標標志值的差異程度來進行賦權,能夠更客觀地反映各指標的重要性,因而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熵值法根據各個指標標志值的差異程度來進行賦權,比較客觀地反映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因而應用較為廣泛。
3.2評價過程
本文主要采用熵值法對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進行測度,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3.2.1 構建初始矩陣
假設需要評價某區域 i 年j項評價值的指標體系,即是由 i 個樣本j個指標的綜合指標體系,則評價系統的初始數據矩陣: X=
,其中, xpq 為第 p 個樣本的第 q 個指標的數據。
3.2.2 標準化處理
對于正向指標,采用
;對于逆向指標,采用
其中, xqmax ,xqmin 分別為相應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xpq' 為 xpq 對于 xgmax 、 xqmin 的接近度。為了避免出現零值的情況,對于結果為零的值用0.001代。定義標準化矩陣
期 0?upq?1
3.2.3計算指標信息熵值
首先計算指標信息熵值,計算方法為=qu Ingulnu,up表示標準化矩陣中第p個樣本第q項評價指標;其次計算指標差異系數,計算方法為 fq=1-eq , fq 為指標差異系數。
3.2.4計算指標權重
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其計算方法為, 
3.2.5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值
用第 q 項指標熵權 ωq 與標準化矩陣中第 p 個樣本第 q 項評價指標 upq 相乘,將得到的結果作為 xpq 的評價分值 zpq ,即 zpq= ωp×upq ,則第 p 個樣本的評價值為
(20
4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評價實證分析
采用熵值法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可知,吸收能力權重在四個一級指標中是最大的,其次是還原能力、應變能力、改善能力。在13個二級指標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單位數、利稅總額和研發經費內部支出指標的權重超過0.08,顯示這4個指標對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研發人數、專利申請數和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指數以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等指標的權重都超過了0.07,顯示這些指標對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也造成了較大影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數、新產品銷售收入等指標的權重在0.066至0.069之間,相對較小,顯示這些指標對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韌性的影響相對較弱。從具體指標權重看,13個指標權重都在0.066以上。


由表3可知,2015—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整體呈增加趨勢,由2015年的0.03069增長到2022年的0.31613,但2017年和2018年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低挫下降,原因在于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是外向型產業、對外依存度高密切相關,2017年的國際貿易競爭導致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另外,除個別年份外,適應能力指標和提升能力指標的貢獻度總體呈逐年增長趨勢,由2015年的 0.1% 和 0.1% 增加到2022年的 17.5% 和 17.9% ,
表明粵港澳灣區制造業在適應性和增強能力方面得到了更多關注;而復原能力指標呈現U型變化趨勢,2015—2020年基本上呈下降趨勢,2021—2022年又恢復增長趨勢,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對復原能力重視程度不夠。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近10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指標一直呈增長趨勢,這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是密切相關的,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能提升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同時也能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利稅總額、資產總額以及研發經費內部支出指標等指標對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作用顯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研發人數、專利申請數和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指數以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等指標對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也有很大的影響。2015—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但2017年、2018年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降,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在適應能力和提升能力方面得到了較多關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數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指標對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的貢獻不大,表明當前對新產品開發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
5.2政策建議
5.2.1.加快大灣區融合發展,構建協同聯動的產業鏈供應鏈
一是謀劃好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區域布局,立足國家戰略高度,以國家戰略為統領;以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定位為引領,促進各地市積極融入大灣區產業分工協作格局。二是推進區域合作,充分利用港澳科技優勢、金融優勢和專業化服務,促進廣東制造業與港澳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和平臺;加強大灣區城市間合作,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三是支持重大平臺建設,支持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臺在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開放方面大膽探索,建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利用這些平臺的政策優勢,吸引國內外高精尖和緊缺型人才,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
5.2.2加強技術創新,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
從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評價體系看,提升能力指標的權重是最低的,表明粵港澳大灣區須通過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努力打造自主可控的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全鏈條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應用,重點圍繞集成電路、工業母機、新型儲能、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制造、商業航天、醫療裝備等重點產業鏈,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強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先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高效化,以提升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
5.2.3加快國際化發展,構建開放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
由于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形成大規模的制造業產業集群,由此帶來的集聚效應使得其遵循規模報酬遞增的規律,獲得了很大的成本優勢,這一優勢將由于規模經濟而繼續保持。另外,大灣區在當今全球經貿網絡中已經居于重要節點地位,這種節點優勢為它在后WTO全球經貿體制下發揮貿易影響力提供了條件。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加快制造業國際化發展,重點打造開放、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
積極吸引外資,特別是來自歐洲等發達地區的先進制造業投資;大力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鼓勵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基地、原材料保供基地等,以拓展國際市場;同時,加強與RCEP成員國等區域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促進制造業的全球化布局。既關注效率,又關注安全,提升大灣區制造業產業鏈在全球產業鏈配置中的地位。
5.2.4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高效健康的產業鏈供應鏈
新質生產力代表著先進的技術、創新的模式和高效的資源利用方式。其一,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通過匯聚數據、知識、創造性勞動等高端投入要素資源,打破傳統要素的稀缺性對科學知識生產的制約;通過優化人力資源體系,支撐勞動者的知識儲備、勞動技能改造升級;通過建立技術交流與合作平臺,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形成有效的協同科技創新體系;以推動核心技術自主化。其二,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的技術,重塑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通過智能化生產,企業可以實現精準生產、高效調度和實時監控,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科技創新也推動了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創新,不同環節的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平臺實現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增強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其三,新質生產力強調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產業鏈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更加透明、高效和靈活。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市場需求、優化庫存管理、精準營銷,降低成本和風險。同時,數字化平臺也為供應鏈金融、物流配送等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提升了供應鏈的服務水平和效率。
參考文獻:
[1]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研究院.大國產業鏈:新格局下宏觀經濟與行業趨勢[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3:1-224.
[2]黃漢權.聚焦四大發力點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N].2020-02-13(6).
[3]綦方中,張磊磊.基于改進灰色預測模型的供應鏈韌性評價與預警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2,41(12):100-107.
[4]朱祖星,尹義琪,嚴佳穎,等.基于斷鏈過程的新能源汽車芯片供應鏈韌性研究[J].中國市場,2024(5):178-182.
[5]樊雪梅,盧夢媛.新冠疫情下汽車企業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及評價[J].工業技術經濟,2020,39(10):21-28.
[6]陳晶晶,田貴賢.廣東省制造業產業鏈韌性測度及空間格局研究[J].萍鄉學院學報,2023,40(5):25-30.
[7]洑櫻菁,吳斌.中國一線城市人工智能產業鏈韌性測度研究[J].價值工程,2024(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