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媒體傳播格局為傳統媒體生態的重構創造了有利條件。面對移動終端普及、社交平臺崛起、用戶參與意識增強等新趨勢,傳統新聞編輯理念和操作方式不得不加快轉型,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傳統廣電新聞的融合傳播力,推動媒體機構可持續發展。
一、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現實問題
(一)時效性競爭力不足
在信息快速傳播的當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時效性優勢不再突出。傳統采編工作涉及線索收集、實地采訪、后期制作、排期審核等復雜的流程,即便采用直播形式,依然受限于固定播出時段、信號傳輸條件等。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普通用戶的手持終端即可上傳現場實時畫面,專業媒體借助5G、無人機等技術進行即時報道。例如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社交媒體上有關事件的圖文、視頻早已刷屏,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可能因流程原因無法快速播報,在數小時甚至數天后才能呈現出來。這會讓觀眾轉向更加快捷的信息源,弱化廣播電視新聞節自在輿論場中的先發優勢[1]。
(二)內容呈現同質化
一些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對固定選題框架和報道模式有所依賴,致使呈現出的內容具有相似性。如一些媒體將政務活動、民生熱點、社會新聞作為固定選題,但沒有挖掘地域特色和行業縱深。加上過度依賴通稿或轉載,造成新聞內容重復的現象,不利于滿足受眾對新聞內容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2]。
(三)互動性和參與感不足
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模式以單向輸出為主,難以滿足全媒體時代的互動需求。盡管觀眾可以通過熱線電話、信件反饋意見,但上述渠道效率低、周期長,不具備即時性、公開性。相比之下,新媒體平臺的評論區、彈幕、投票功能滿足了用戶實時表達觀點、參與話題討論的需求。此外,一些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即便設置了觀眾互動環節,也多局限在固定時段的短信留言或錄播反饋,觀眾與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對話感不強[3]。
二、廣播電視新聞機構的創新路徑
(一)理念創新:從“內容生產者”到“用戶運營者”
新聞編輯在全媒體語境下,需要由單純的“內容生產者”轉變為“用戶關系構建者”。這要求編輯以受眾需求為核心,將用戶洞察嵌入內容生產全流程。新聞編輯可依托大數據、用戶調研等手段,精準把握不同群體的信息偏好、接收習慣與情感訴求。例如,針對年輕受眾對輕量化、娛樂化新聞內容的需求,編輯可嘗試“新聞 + 社交”的融合形式;面向中老年群體,要進一步強化新聞內容的權威性、實用性。同時,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善于借助平臺的互動功能,將受眾納入內容生產鏈條:開設線上投稿通道,鼓勵用戶提供新聞線索;設計新聞話題共創、熱點事件投票等互動模塊,提升用戶參與感。只有這樣,廣播電視新聞才能不斷優化內容策略,最終形成“生產-傳播-反饋-迭代”的良性循環。
例如,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融媒體中心建立縣域受眾需求數據庫,運用融媒體平臺后臺對本地用戶的年齡分布(如中老年群體占比約60% )、關注熱點(如農業技術、民俗文化)等進行分析,針對性調整新聞選題。針對縣域農業大縣的特點開設“甘谷農經直播間”,邀請農戶以短視頻的方式分享各自種植蘋果的經驗,并設置觀眾問答板塊,由編輯整理用戶留言,邀請農業專家錄制解答視頻,以此建立“電視 + 短視頻”的雙向互動,提高農民群體的參與感。
(二)內容創新:優化選題策劃與敘事結構
全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內容的競爭本質是差異化和吸引力的雙重競爭。新聞編輯要將垂直深耕、敘事革新作為突破口,打造獨特的內容標識。對此,新聞編輯可以聚焦地域特色與領域縱深,挖掘獨特的選題資源。結合地方產業稟賦(如特色農業、文旅資源)、文化積淀(如非遺技藝、歷史脈絡),打造地域標簽鮮明的內容IP,避免同質化競爭。借助“小題大做”的精細化運營,將單一選題拓展為系列報道、深度專題,進而構建立體內容矩陣。此外,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也要積極革新敘事結構,平衡信息效率與情感共鳴二者之間的關系。突破傳統倒金字塔式的新聞敘事結構,將場景化描寫、人物特寫等故事化元素融入新聞中,用細節增強代入感;還可以強化邏輯框架,以可視化數據、觀點碰撞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
例如,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融媒體中心可以將“華夏第一縣\"的歷史底蘊與“辣椒之鄉\"“花椒之鄉”產業特色作為重點,策劃“甘谷非遺錄”“隴原椒香”等系列報道。編輯在“甘谷非遺錄”中可以先用短視頻呈現“甘谷嗩吶”“脊獸制作”的精彩片段,再借助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其傳承困境和創新實踐,采訪傳承人,講述技藝背后的故事,打造“短視頻引流+電視深描”的內容矩陣[4]。
(三)形式創新:多媒體技術與視覺傳達升級
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以技術為筆、創意為墨,立足可視化、互動性重構內容表達方式。編輯在可視化層面需針對不同內容屬性匹配不同技術形式:針對數據密集型報道可采用動態圖表、信息地圖等可視化工具,實現抽象數字的直觀展現;針對具有很強現場感的新聞素材,編輯可采用短視頻快剪、VR全景拍攝等技術,以高幀率畫面、 360° 視角真實還原現場,增強受眾的臨場感。此外,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在互動層面上,要將技術創新與用戶心理結合起來:直播中嵌入實時彈幕問答、虛擬道具打賞等功能,激發觀眾參與熱情;H5作品設計點擊解鎖劇情、滑動對比數據等交互環節,讓受眾變為參與者。例如,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融媒體中心可以依托抖音號、微信視頻號,建立突發事件短視頻快編機制,方便用戶快速獲取相關信息。同時,借助電視新聞直播與鄉鎮干部連線,同步展示無人機拍攝的區域全景圖,建立起“小屏快速通報 + 大屏深度解讀”的立體傳播矩陣[5]
(四)流程創新:構建全媒體采編體系
全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要改變獨立作戰的生產模式,以一體化協同重塑新聞采編全流程?!爸醒霃N房”式架構并不是簡單的堆砌資源,而是借助打通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平臺,建立起策劃共商、素材共享、內容共生的高效運作模式。廣播電視新聞機構在組織層面可以設立全媒體指揮中心,負責統籌選題規劃和調配資源:每日晨會整合輿情監測數據、受眾反饋與熱點預判,生成覆蓋多平臺的選題清單;建立動態任務分配機制,根據事件屬性、人員專長組建跨部門小組。在技術層面搭建統一內容管理系統,以全鏈路數字化方式將采訪素材、剪輯成片、發布數據流轉開。廣播電視新聞機構在人才培養上,要改變以往“單一技能專精”的舊思路,鼓勵“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發展路徑。鼓勵編輯記者強化自身采寫編評、拍攝剪輯、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同時引入新媒體運營、數據可視化設計等崗位,打造互補型人才矩陣。只有這樣,廣播電視新聞機構才可依托流程再造與團隊升級,構建“一次采集+多元生成 + 全媒傳播”的現代化新聞生產體系。
例如,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融媒體中心成立全媒體編輯小組,包括文字編輯、短視頻剪輯師、直播運營專員等,針對縣域重點事件(如“甘谷大像山文化旅游節”)開展協同采編。其中,文字編輯負責采寫節會的深度報道,短視頻剪輯師負責同步制作“節會幕后花絮”系列短片,直播運營專員負責“云游大像山\"VR直播活動,上述模式可以同步產出電視新聞、微信公眾號推文、短視頻、直播等多產品內容,以提升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效率[6]。
三、結語
綜上,廣播電視新聞機構要積極打破傳統思維框架,強化用戶導向意識,深化選題策劃能力,融合多樣傳播形式,推進流程協同與技術應用升級。只有秉持以“內容為王、技術為翼、用戶為本”為核心理念,才得以在傳播生態巨變中站穩腳跟,促使自身煥發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愜晗.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技巧探尋[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4(23):64-66.
[2]陳軒雨,譚翠.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中敘事技巧與受眾接受度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5,9(1):49-51.
[3]荊莉娜.同期聲在電視新聞采訪與編輯中的應用技巧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4,45(7):172-175.
[4]苗莉娜.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寫作技巧分析[J].傳播力研究,2024,8(25):91-93.
[5]郭鴻鵬.新形勢下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技巧[J].中國傳媒科技,2024(5):45-49.
[6]李娥.電視新聞后期編輯的技巧與應用分析[J].傳播力研究,2024,8(10):37-39.
(作者王璦萍系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融媒體中心采訪部主任)
責任編輯:曹婧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