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 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 2025 年 2 月 1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充分肯定民營經濟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對民營企業的發展寄予殷切期望。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稅收創造、促進就業、技術創新等國民經濟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 2012 年到 2023 年,我國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總量由 79.4%提高至 92.3%,個體工商戶由4000 余萬戶增加至 1.24 億戶。
在政策紅利與創新機遇雙重驅動下,2025 年第一季度,民營經濟展現出旺盛活力和增長勢頭。 一是民間投資增速轉正,投資空間不斷拓寬。 全國新設民營企業 197.9 萬戶,同比增長 7.1%,高于過去 3 年平均增速。 民間投資同比增長 0.4%,由上年全年下降轉為增長,其中,新設“數字經濟”民營企業 27.4 萬戶,占新設民營企業總量的 13.9%。 二是進出口規模擴大,對外貿易量質齊升。 擁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了 52.9 萬家,其中,民營企業數量占同期有進出口實績企業總數的 86.1%,達 45.5 萬家,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同比增長 5.8%,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提升到56.8%,比上年同期提高 2.4 個百分點。 三是高新成果不斷涌現,前沿科技持續突破。 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9.7%,增速高出工業全門類均值 3.2 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機器人、精密儀器等戰略領域產能擴張超 20%, 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持續領跑,5G 基站設備產量較上年同期增長 38%。 與此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迎來 9.4 萬戶新生力量,高端裝備制造業 4.6 萬戶新軍中, 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商占比達 43%, 人工智能軟件研發類新設 25.4 萬戶,日均誕生 2800 家創新單元。
民營經濟因具有貼近市場快速迭代、捕捉細分市場需求,善于跨界融合、快速響應技術變革,決策鏈條短、具有輕資產試錯等優勢,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 但是,因當前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 供給沖擊與預期轉弱等因素的疊加影響,我國有效經營生存的經濟主體尤其是非公有制經濟主體出現了萎縮,曾經十分活躍的創新型行業和企業的增長速度也開始放緩,克服這些困難,既需要政府多舉措打好民營經濟發展“組合拳”,也需要企業雙輪驅動鍛造韌性發展“動力引擎”, 政企協同,打造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共生生態”。
一、三維賦能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政策賦能,出實招護航民營經濟破浪前行。下功夫破除壁壘,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簡化能源項目審批流程, 壓縮審批時限, 幫助企業降低時間成本,提高項目落地效率;下功夫保護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政企溝通協商制度、 完善民營企業權益維護機制、落實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制度、完善信用評價和修復等機制,以制度化安排保障企業利益;下功夫引導民營企業高質量“走出去”,鼓勵民營企業拓展海外業務,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充分發揮政府資源整合優勢,幫助企業對接國際市場,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是金融賦能, 實現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與實體經濟需求動態匹配。 建設融資風險分擔機制, 以銀行、保險、擔保、券商等多方參與的聯動機制,通過混合擔保、聯合授信等方式分散融資風險;優化信用評價體系,整合工商、稅務、供應鏈等跨部門數據,構建覆蓋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信用評級模型,實現動態信用檔案更新, 推廣基于信用數據的融資模式,對優質信用主體提供無抵押快速審批通道,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把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入實體經濟;擴容增信債券市場,以設立專項增信基金的形式降低民營企業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的擔保成本,以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專項支持計劃覆蓋范圍的方式允許優質科技企業突破區域限制發行跨市場債券;支持資本市場準入,分層制定上市標準,對符合國家戰略的專精特新企業實行審核綠色通道, 建立再融資動態評估機制, 允許核心技術創新型企業在成果轉化階段啟動優先配股程序; 引導創新保險產品服務體系,針對民營企業避災挽損、用人用工、技術研發等方面的需求, 開發特色保險產品, 優化服務。
三是法律賦能,為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突出思想引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 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確保民營經濟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堅持平等對待,構建制度性平等保障體系,把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平等對待、平等保護的要求用法律制度落實下來, 保障各類經濟組織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市場機會和發展權利;強化法治保障,建立“三位一體”法治保障機制,在立法維度完善民營經濟權利清單制度、 在執法維度規范行政裁量基準、 在司法維度強化產權保護與糾紛多元化解,重點構建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企業家權益特別保障等制度模塊, 形成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注重問題導向,針對民營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瓶頸, 聚焦融資授信差異化施策、 科技成果產業化激勵、政府采購透明度提升等關鍵領域,系統集成“放管服”改革實踐經驗,構建跨部門的政策協同機制,實現與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等既有法規的無縫銜接,形成疊加效應。
二、聚焦重點方向提升民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一是明確民營企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的重點領域,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 聚焦優勢領域。 民營企業要以國家戰略導向、 自身稟賦優勢及未來產業演進趨勢為錨點, 科學劃定核心主業賽道, 提升配置效能,推動資源要素向主業集聚優化;要深度耦合內生優勢與時代發展機遇,著力推進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遷升級,通過做強做優核心主業,將戰略主動轉化為發展動能, 構建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優勢。聚焦產業轉型。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體系,對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等全產業鏈環節實施數字化賦能與智能化改造,構建數據驅動的生產運營體系,實現生產效率倍增、產品質量迭代提升與資源配置優化,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柔性化、服務化轉型。聚焦國際合作。強化與全球行業領軍企業、頂尖科研機構的戰略協同,通過聯合研發、技術轉讓、管理經驗輸出等多元合作模式,構建“引進吸收、消化創新、反向賦能”的雙向技術交流機制,在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鏈標準共建、全球化人才培養等領域形成深度合作, 持續提升產業鏈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話語權與競爭位勢。 聚焦產業鏈協同。 通過搭建跨企業數據共享平臺、建立產能協同調度機制、推進共性技術聯合攻關等舉措,構建“資源互通、能力互補、風險共擔”的立體化協同網絡,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服務等全環節的深度耦合,在提升產業鏈整體運行效率的同時,增強應對市場波動的韌性。
二是明確民營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支持方式,實現技術革命突破。 強化企業自主創新,將政策表述轉化為企業主動作為。 根據國家戰略需要和行業發展趨勢,持續提高研發投入強度,聚焦“卡脖子”領域,實施核心技術攻堅計劃,積極申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及產業扶持項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聚焦細分領域,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以“專精特新”標準完善技術資質,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完善融通創新生態系統,突出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 加強政企合作、校企合作,聚集各方智慧,不斷推進民營經濟產業工人創新隊伍建設。 搭建跨所有制技術聯盟,推動不同所有制企業、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龍頭企業聯合科研機構共建產業創新研究院、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等新型研發平臺,建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體系,開展共性技術聯合攻關。
三是推動民營企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共生共贏,引領綠色可持續發展。 戰略前瞻性布局。 以“雙碳”目標與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將綠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戰略規劃與運營體系當中,通過構建“環境效益量化評估—綠色技術創新賦能—循環經濟模式構建”的全鏈條管理機制,實現環境效益外溢與經濟效益雙提升的良性互動。 技術深度優化。 重點推進“5G+ 工業互聯網”在分布式光伏運維、廢鋼智能分選等場景的落地,打造“數字孿生工廠”,實現生產流程碳排模擬優化;搭建行業級綠色數據共享平臺,促進中小企業間余能交易、固廢資源化利用等協同場景,形成數據共享、能力互補、成本共擔的低碳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