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產品能賣到美國、能賣到歐洲,那賣中亞肯定沒問題。”2018年,遭受特朗普第一波關稅政策的沖擊,寧夏泰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出口業務量開始直線下跌。
老板裴卓強不得不調轉航向,將目光投向中亞市場。他的蔬菜育種公司,一半的訂單仰仗海外市場,美國曾經撐起了不可忽視的體量。2018年后,北美市場被“打壓得厲害”,中東、中亞、西亞、北非、東歐,北緯32度到40度之間的環地中海地帶,成為這家公司的第二選項。“農業講究氣候帶,我們的種子品種必須在氣候帶內進行推廣。”
中亞,緊鄰中國西側,宗教文化和風俗習慣又與中國迥異。它由五個國家構成: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這其中,哈薩克斯坦國土廣闊、人口體量大、經濟發展相對靠前,正成為中國貿易商們競相瞄準的市場。
處于歐亞大陸的橋梁位置,中亞地區顯露出的經濟增長跡象,被視作國際貿易的潛力所在。歐亞開發銀行的數據顯示,2022年-2024年,中亞地區國家經濟年均增長率為4.7%,較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高約40%。諸如哈薩克斯坦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其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4.8%,農業產值增長13.7%,建筑產值增長13.1%,貿易產值增長9.1%,交通產值增長8.5%,農業和加工工業產值增長達到近十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目前,中國已經是中亞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來源國。據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總額達948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54億美元。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占據了中國與中亞貿易總額的70%。2024年,中哈鐵路貨運量超過3200萬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哈薩克斯坦的礦產資源和農產品經此源源不斷運送至中國。
從農業領域看,新一輪關稅風暴席卷,來自美國的大豆、肉類的進口風險增加,進一步實現進口來源地多元化,正是我們面臨的挑戰。2024年中國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進口量達1.58億噸。中亞五國的玉米、棉花、肉類、水果、牧草、食用油籽、畜產品、谷物等出口或能填補中國國內部分需求。與此同時,隨著中亞國家改革開放的向前推進,這里尚待開墾的肥沃土地與新興市場,亦有望助力中國探尋農業生產與貿易的新空間。
“墨西哥還可以,美國市場現在基本進不去。”裴卓強告訴《財經》,墨西哥遍地種辣椒,他們公司的辣椒種子在墨西哥沿海區域占據了20%的市場。目前的策略是,想方設法穩住北美市場,能做多少做多少,重點開發中亞、中東市場。中亞頗像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有地、有人,但什么都缺。生活日用品都靠進口,農業種子也主要從歐洲來。
“歐洲公司進口我們一部分種子,包裝后再賣給他們,我們現在這樣直接賣非常有優勢。”新冠疫情后,泰金種業加速了在中亞等新興市場的布局。起初,他們原本只是打算銷售種子,實地調研后發現,在中亞培育蔬菜種子的條件非常不錯。烏茲別克農村,一家人平均四個孩子,勞動力充足,用工價格大概三四美元一天,比中國便宜好幾倍。
“烏茲別克有很好的土地,特別是安集延,和寧夏地貌差不多,土地非常肥沃。”裴卓強介紹,泰金種業在中亞一邊出售種子,一邊建立生產基地。中歐班列開通后,種子貨物不用拉到天津再出海,基本一周左右就能運達。“他們也很需要中國的技術、資金支持。國內生產是地缺、人缺,我們將中亞變成工廠,在那邊育種再進口回來,減輕國內生產的壓力。農業需要很多勞動力來支撐,在那邊發展倒是很好一個機會。”
安集延,烏茲別克斯坦城市,是歷史上著名的貿易集散地,公元9世紀時已馳名中亞,在古絲綢之路上曾風光一時。而今的烏茲別克斯坦,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種植著大面積的小麥、玉米、果樹。泰金種業正在重點開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在撒馬爾罕、安集延、塔什干周邊幾個區域搭建育種基地,生產種子,再進口回來。
很明顯,中亞五國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2021年中亞五國農業用地達3865萬公頃,幾乎相當于中國農業用地的一半,其中哈薩克斯坦以2980萬公頃領先,占其國土面積的11.4%。在耕地面積方面,中亞五國人均耕地面積顯著高于中國,達到0.46公頃,是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的5.75倍,其中哈薩克斯坦的人均耕地面積更是達到1.55公頃/人。
到中亞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不僅有泰金種業。國內亞麻籽油生產企業對中亞的亞麻籽進口需求連年增長。諸如寧夏是中國亞麻籽六大主產區之一,年播種面積達7.5萬公頃。然而,當地及國內的亞麻籽產量均無法滿足寧夏企業生產加工能力和消費市場需求。寧夏企業每年需自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采購超15萬噸亞麻籽原料。
六盤珍坊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總部位于寧夏固原市的亞麻籽加工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本地亞麻籽產量有限,六盤珍坊計劃2025年在哈薩克斯坦推廣種植2.8公頃亞麻籽,將中國機械和種子出口到哈薩克斯坦,再把亞麻籽原料拉回來榨油。
按照計劃,六盤珍坊今年將在哈薩克斯坦小面積試種自研品種,再種一部分哈薩克斯坦本地的亞麻籽品種,總計2.8萬公頃。初步預計,哈薩克斯坦一畝土地可以產出150斤亞麻籽。2024年,由六盤珍坊投資的“30萬噸亞麻籽集成加工中心”已經在銀川綜合保稅區啟動,項目一期10萬噸亞麻籽集中加工中心已具備投產條件,將對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亞麻籽原料進行篩選加工。而目前,中亞班列已經可以運載貨物直通固原。
牧草行業也是如此。牛奶、肉牛、灘羊的飼養對飼草料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寧夏土地面積少,耕地和基本農田只能種糧食,近年來,苜蓿等飼草的種植面積不斷萎縮。寧夏本地苜蓿青干草只能滿足30%的需求量,很大一部分需要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進口。
“好多時候,我們的企業需要從天津、上海進口美國牧草。但特朗普加關稅,價格就起來了。跟中亞的貿易還是有希望的。”據寧夏農牧廳的數據,寧夏每年飼草的缺口量約257萬噸。寧夏草業協會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許多寧夏企業希望從中亞大量進口飼草料。現在中亞的土地很便宜,大概一畝地承包費在人民幣25到50元左右,還都是雪水灌溉。一些中國企業在當地流轉土地,種植牧草、龍葵、小麥和其他作物。
“中國優質的牧草基本在河西走廊一帶,酒泉市金塔縣的牧草是最好的。這兩年,金塔縣受用水限制,不允許冬灌,當地種不成苜蓿了,企業都在轉型。”寧夏草業協會的上述負責人告訴《財經》,當地的老板朝中亞跑,去中亞開拓新天地。不過,目前仍在探索階段,如何在中亞扎下根來、提升改善牧草品質、將牧草順暢運輸回國仍待觀察。
另一面,中亞聯通著中東、歐洲等地區,這里的市場潛力,或許不容小覷。
“從阿拉木圖出貨,沒有二次關稅。”寧夏中惠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尚金華告訴《財經》,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是中國與西亞、歐美國家貿易的中轉站,大量蔬菜、服裝、鞋服、汽車經由阿拉木圖運送至更遠地區。這也是他們和哈薩克斯坦做生意所看重之處。
2024年,寧夏中惠農業科技公司與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的阿迪亞公司簽訂了1200噸彩椒收購訂單。阿迪亞每年從中國進口1萬噸左右彩椒,過去從山東采購,現在轉到寧夏中衛,縮短1400公里運輸距離。2023年,寧夏中惠農業科技公司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柔遠鎮試驗種植了6棚彩椒,并于2024年聯合相鄰的東源鎮種植了300棚彩椒。
寧夏溫差大,有利于有機物質的積累,彩椒皮厚,運輸不容易破損,口感也更好。2024年11月底,柔遠鎮彩椒采摘后,直接運到霍爾果斯,再倒車到阿拉木圖,大概需要70個小時。蔬菜到霍爾果斯通關“綠色通道”,蔬菜早上八九點鐘到,下午2點以前就能通關。一輛車裝20噸左右,運費大概2.3萬元,寧夏政府部門整體給40%的補貼。
尚金華介紹,世界上只有兩個彩椒種植大國,一個是伊朗,一個是中國。中西亞、俄羅斯、歐美諸多國家都要從這兩個國家進口彩椒。盡管現在哈薩克斯坦的奇姆肯特市也在嘗試種植彩椒,但那邊冬天嚴寒,農業的基礎設施和技術都還跟不上。“農業得通過三五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積累經驗、技術,才能做出一個好的蔬菜品類。”
當下,哈薩克斯坦對蔬菜需求量很大,尤其是韭菜、西紅柿、黃瓜、西葫蘆的進口需求較大。尚金華介紹,哈薩克斯坦蔬菜售價大概是國內售價的1.5倍,國內彩椒一斤10元,在哈薩克斯坦能賣25元左右。彩椒出口比國內銷售利潤大概高出20%左右。當地的凈菜和預制菜也仍然是空白市場,中惠農業已經跟阿迪亞公司初步達成協議,后續粗加工做彩椒速凍條,10公斤一個包裝,由阿迪亞公司在哈薩克斯坦進行品牌銷售。
彩椒出口背后將有望帶動寧夏中衛其他蔬菜水果的出口,包括沙坡頭的蘋果、蔬菜和瓜果。寧夏是冷涼蔬菜的主要種植區,所產蔬菜口感清爽、肉質肥嫩,然而,出口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常常面臨物流費用過高、價格競爭不過周邊城市等挑戰。
寧夏興耘田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新民告訴《財經》,山東壽光到北京的運輸成本,一車大概800元-1200元,但寧夏蔬果到北京的運費則在4800元左右。山東蔬菜到北京市場基本五六小時,早上采摘,不需要分揀,接裝箱上車。寧夏的蔬果采摘后,需要先預冷一晚,第二天再分揀、打包到北京市場,以此保證鎖鮮品質,同時增加了預冷費、人工費。而如果蔬果向西開拓市場,出口至中亞、中東,售價更為可觀。
2024年,興耘田公司出口了超過200噸冷涼蔬菜到中東地區,迪拜是海灣國家重要的中轉站,自產的土豆、黃瓜品質非常不好,中國的姜、蒜、大白菜、洋蔥、蘿卜在當地華人超市里,售價到19元-38元/斤,經常一搶而空。興耘田與中亞國家的貿易也在開拓。其同國企銀川匯創資本合作,2024年11月發四車100噸角瓜、西芹、西葫蘆到中亞。中國農產品的品質、顏色、果形,不次于歐盟標準,中亞市場預計也會很廣闊。
“中亞國家的農業技術有點落后,對方也是想辦法讓我們過去投資,幫他們引入新的技術、品種、理念,然后讓當地特有的農產品到中國來,我們負責加工。”魏新民說,中亞的農產品原料出口中國,中國高端的蔬菜再運送過去,這是一種雙向的農產品貿易。
2023年,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額為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23.07%;自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口額16.69億美元,同比增長55.67%;農產品貿易逆差為4.63億美元,同比增長400%。2001年到2023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規模累計增長40多倍。
從農產品類型看,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谷物貿易,逆差顯著。2023年,中國自中亞谷物進口132.18萬噸,同比增長4.99倍,幾乎所有谷物的進口都來自哈薩克斯坦。中國自中亞五國進口的谷物主要是大麥和小麥,玉米所占比例很少,不到1%。而中國向中亞五國出口的谷物品種每年均不同,2023年中國向中亞出口的谷物主要有大米和玉米。
中國和中亞國家的油料貿易,逆差亦是顯著。2023年,中國自中亞進口的食用油籽數量為59.61萬噸,增幅為57.45%,幾乎所有食用油籽均從哈薩克斯坦進口;2023年,中國自中亞進口的植物油為18.13萬噸,增幅約為67.56%,全部從哈薩克斯坦進口。
哈薩克斯坦是中國棉花進口的重要來源國之一,烏茲別克斯坦則成為中國棉紗線進口的重要來源國之一。2023年,中國自中亞五國進口棉花約5.84萬噸,同比增長275.34%。與此同時,近年來,中亞五國棉機織物市場需求持續增長。中國紡織行業擁有加工優勢,對中亞五國棉機織物的出口規模保持增長,2023年出口約1.26萬噸,同比增長46.9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24年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往來;美元等主要貨幣由寬松轉向緊縮,美元升值,中亞國家貨幣相對于美元貶值較大,中國進口中亞的農產品成本降低,也刺激了中國自中亞國家的農產品進口需求。
火熱的農產品貿易下,不少中國企業赴中亞五國投資發展。截至今年初,在烏茲別克斯坦的中國企業達到3357家,比上一年增長了43.6%。尤其在農業領域,截至2021年底,中國對中亞五國農業投資存量近4億美元,雇用當地員工近3000人,合作項目涵蓋小麥面粉及植物油脂加工、牛羊養殖及屠宰加工、棉花種植及紡織品等多個產業。
然而,同中亞開展農業合作,仍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企業提到,諸如,哈薩克斯坦農用土地屬于私人所有,中國企業承包土地需要跟本地農戶合作,面臨較大信譽風險。當地的農產品品種老化,缺乏專業的種植技術和機械設備,農業技術把控不到位,農產品的質量品質不達標。此外,中亞營商環境不穩定,和中國的文化風俗也有差異。
諸如頗具吸引力的土地租賃,五個國家的制度也非常不同。根據吉爾吉斯斯坦《土地法》,禁止向外國人提供或轉移農業用地所有權,國有農業用地租期為5年,干旱耕地、種子培育土地、種畜場土地、試驗田、科學研究田、經驗推廣田等租期可達20年。
而2021年5月,哈薩克斯坦宣布,全面禁止外國人、無國籍人士、外國法人、外資參股的哈薩克斯坦法人、國際機構等獲得農用土地私有產權和臨時使用權。在《財經》采訪中,部分國內企業亦有提到,從哈薩克斯坦當地人手中租地,面臨不確定性風險。
社科院的上述研究文章指出,目前,中國對中亞五國的農業投資規模不高、波動較大,以綠地投資為主,并購投資規模很小。中亞五國的政策法規體系相對復雜,且存在頻繁變動的風險。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中亞五國與中國在文化、習俗、語言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雙方可能在溝通、合作過程中產生誤解和沖突。
社科院的研究文章還指出,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規模仍然較小。原因還包括,中亞國家貿易便利化程度不高。中亞國家農產品出口需要通過大量檢驗、監管和關稅程序,影響貨物的運輸時間和成本,而且為保護本國市場,中亞國家還對多種農產品征收關稅,如烏茲別克斯坦對果蔬、飲料等多種產品征收關稅,平均進口關稅稅率約為20%。中亞國家屬于內陸地區,陸路運輸也導致農產品貿易運輸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和延誤。
上述研究文章建議,實力雄厚的中國投資企業可以優先選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而一般投資企業可以優先考慮土庫曼斯坦,經科學評價,通過土地租用的方式提高耕地投資的安全性。中國未來亦可考慮從政府層面簽署備忘錄和合作協議,篩選重點扶持項目,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為企業層級合作創造穩定預期,降低投資和金融風險。
“未來可考慮推動中亞成為中國國家糧食采購基地,拓展中國農業供應鏈布局,最大化保障中國糧食海外供應安全。”上述文章說,中國和中亞農業合作需要考慮中亞國家發展程度、政治制度差異和民族多樣性等,加強政策溝通,在農業發展戰略上實現對接。雙方要找到農業合作的最大公約數,促進農業貿易便利化與投資合作環境的改善。
《財經》區域研究中心也在調研中提出建議,寧夏可先行先試,與中亞國家政府建立糧食安全政策對話與協調機制,定期開展糧食安全政策對話,交流政策制定和實施經驗。以中國-中亞農業技術合作核心示范區、中國-中亞旱作農業示范基地、中國寧夏-哈薩克斯坦農業合作園區等為抓手,在這些示范基地園區建設集農業貿易、加工生產、科技合作、人才培育、技術推廣于一體構建“中亞原料—寧夏加工—全國銷售”的產業鏈,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集群。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升級銀川綜保區為專業的“中亞農產品保稅加工中心”,擴大亞麻籽等農產品進口規模,申請“糧食進口綠色通道”等政策。同時,針對中亞農業情況,寧夏農業農村廳牽頭組織專家、企業向中亞推廣寧夏節水灌溉、荒漠化治理技術等農業技術,推廣智慧農業建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