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評一致性是落實新課標理念的重要手段,本文從初中科學傳統復習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入手,以“運動和力\"復習為實踐案例,從前測統計、學生代表講解錯題錯解過程、合作探究應對方法與策略、輪回重練典型錯題、思路重現感悟糾偏歷程、變式拓展提升六個環節,詳細闡述了指向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科學輪回式復習課模構建的實踐過程與策略,旨在探究輪回式復習課模在初中科學復習中的具體應用,以期該復習課模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科學素養。
一、初中科學傳統復習課問題分析
在初中科學傳統復習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千篇一律一一缺乏個體指導
傳統的復習方式往往沒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設計,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2.主次不分 缺乏科學方法
很多學生在復習時只是簡單地記憶知識點,缺乏科學的方法和策略,導致復習效果不佳。
3.光說不練 缺乏實際應用
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是很多復習課只是講解理論知識,缺乏情境創設和實際應用,無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4.一潭死水 缺乏互動生成
傳統的復習方式往往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互動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二、初中科學輪回式復習課模運用實踐與策略輪回式復習課模的結構圖如圖1所示。
提升變式拓展, 鞏固 再講思路,檢驗提升準能 感悟糾偏歷程⑥ ⑤ 再次教師 清除 檢驗 輪回重練,梳理 困惑(學業達 達成 再觀對錯比率成低的原因) ④ (20 輪↑ 回學理 /輪回 應用 對比對比 策略前測設計, 代表講解 合作探究,統計檢測結果 理清錯題思路 尋找方法策略① ② 探尋 ③路徑
具體運用步驟如下:
(一)前測設計:統計檢測結果
以“運動和力\"復習為例,根據新課標學業要求,教師先設計一份涵蓋運動和力相關知識的測試題,用于前測統計。測試題應涵蓋基礎知識、應用知識和綜合能力等多個方面,以便全面了解學生對運動和力的掌握情況。
進行前測后,教師應對每個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出錯率較高的知識點,找出對應新課標中學生的學業要求達成的低度點。這些信息將為后續的實踐跟進提供重要依據。
在新課標中,“運動和力”屬于科學核心概念,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中的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新課標要求“生活中簡單的力學問題能用力與運動的關系解決和解釋,能分析物體受到的力的作用,解釋運動和力之間的關系”。為此,筆者選編了相關的前測題并進行了統計,以下為前測正確率較低的兩道題目。
第1題:一小球此時正沿著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2所示,能正確表示此時小球受力情況的是( )。

本題正確率 49% ,并且錯誤選項多為B。
第2題:小李同學參加學校組織的爬桿比賽,已知小李的體重為G,假設小李同學向上爬和滑下來的過程都是勻速的,則下列關于小李同學所受到的摩擦力f分析正確的是( )。
A.向上爬時,所受到的摩擦力f方向向下, f=G B.向上爬時,所受到的摩擦力f方向向下,
C.向下滑時,所受到的摩擦力f方向向上, fgt;G D.不論是向上爬,還是向下滑,所受到的摩擦力f方向都向上,且 f=G
本題錯誤率為 54% ,錯誤選項較為分散。
(二)代表講解:理清錯題思路
在前測統計的基礎上,教師挑選出出錯率較高的題目,并請學生代表進行講解。學生代表講述自己解題時的問題和困惑。
以下是部分學生代表的講題內容與教師小結的實錄片段:
學生代表A:第1題我選的是B,因為小球肯定受到重力的作用,那它在水平面上同時會受到向上的支持力,同時小球向右運動,那它就會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學生代表B:第2題我選的是A,小李向上運動所受摩擦力應該向下,同時又是做勻速運動應該是二力平衡狀態,所以 f=G 。
在學生講解之后,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搞不清楚力和運動到底是什么關系。
(三)合作探究:尋找方法策略
基于前兩步,教師引領學生針對前測中發現的問題,重新尋找新情境進行設計,尋找正確的應對方法與策略。
以下是學生對\"運動和力\"復習的合作探究過程實錄片段:
教師提出問題:搬運貨物時平板機器人上物品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靜正和向右運動的受力情況是怎樣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
教師選取有代表性的小組,請學生代表進行展示并講解,圖3為所選小組的展示圖。

以下是該小組代表講解及其他小組代表質疑實錄片段:
我們小組覺得應該從四個方面來分析。第一是從靜止到加速直到勻速,最后再減速。當物品靜止在平板機器人身上時,物品只受到向上的支持力和自身向下的重力。當平板機器人加速時,有向上的支持力和向下的重力。我們覺得摩擦力應該是向左的,因為物體向右運動,摩擦力是與其運動方向相反,所以我們覺得摩擦力向左,勻速狀態也只受支持力和向下的重力。減速狀態,雖然它是減速,但也是向右運動,所以摩擦力也是向左,也有支持力和重力。
其他小組成員:我們組認為他們的加速狀態分析錯了,雖然物品對地面來說是向右運動的,但這個物品對下面的平板機器人來說有向左運動趨勢,它的摩擦力方向是與那個相對運動趨勢相反的,所以應該是向右的摩擦力。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思維障礙和誤區可以很好地得以展現。教師可以在取得大家的一致意見后展示正確的結果,讓各組做好修正。教師小結并進行更深入引導,梳理出此類問題思考模型。
以下為教師小結引導與學生發言實錄片段:
教師:經過剛才的合作討論,我們發現可以從判斷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去判斷摩擦力的方向。還有其他辦法可以幫我解決摩擦力的方向問題嗎?
學生C發言:因為物體是具有慣性的,它會保持一開始的運動狀態,但現在它向右加速了,那么為了使它一直向右加速就要給它一個向右的力,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右的。
教師引導追問:你認為運動狀態的改變是因為受到了力,能不能再說得具體點。
學生C:我覺得如果力和物體運動的方向是一致的,它就會加速;如果力和物體運動的方向是相反的,它就會減速。
教師再追問:那靜止的時候呢?
學生C:它應該在這個運動方向上是不受力的。
教師及時跟進修正與引導:我們能不能把這個模型給它再簡化一點,更清晰地表達出運動和力之間的關系?
教師創設蹦床比賽情境(根據受力情況分析運動狀態),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小組代表講解(略)。
最后師生共同梳理出思考模型,如圖4所示。

(四)輪回重練:再觀對錯比率
經過合作探究后,學生對運動和力的理解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此時,教師將前測中出錯率較高的題目再進行輪回重練,然后統計輪回重練的正確率。前后正確率統計對比如表1所示。

輪回重練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相關知識,提高解題的正確率和應用能力。
(五)再講思路:感悟糾偏歷程
在經歷以上環節后,學生已獲得了針對此類問題的內心感悟,此時正好順勢進行梳理。
以下為學生的講解實錄:
學生A:第1題我現在選的是C,因為小球是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它應該受平衡力。
教師追問:那你之前怎么說物體向右運動時摩擦力向左呢?
學生A:小球應該是在光滑的平面上運動。
學生B:第2題我現在選的是D,因為小李向上爬時重力是一直向下的,所以摩擦力一直都是向上。因為小李是勻速運動,勻速向上,勻速向下,所以摩擦力與重力應該是相等。
教師追問: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勻速的時候應該是怎樣的受力狀態?
學生B:勻速的時候應該是受平衡力,所以重力和摩擦力始終相等。
在輪回重練的基礎上,我們請之前發言的學生代表再講講解題思路。通過學生代表的講解,教師呈現學生感悟糾偏的思路歷程,檢驗學生思維模型的運用狀況。用學生的視角分析的好處為:(1)更能促進同伴理解;(2)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解題方法;(3)提升學習效果。
(六)變式拓展:檢驗提升效能
在輪回重練典型錯題的基礎上進行變式拓展提升,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運動和力相關的綜合性題目或實際問題,檢驗學生的拓展能力和科學素養。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和應用場景,提升學生對運動和力的實際應用能力。
以下是拓展提升練習及解題結果統計:
拓展1:將一袋大米放在勻速向右水平運動的輸送帶上(如圖5所示),剛開始米袋與輸送帶間有一段距離相對滑動,然后米袋隨輸送帶一起勻速運動。當輸送帶突然制動時,米袋會繼續向前滑動一段距離后停下。(回答下列小題,請選填合適的字母標號)

(1)米袋剛放上輸送帶的瞬間,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況為 。
(2)當米袋隨輸送帶一起勻速運動時,米袋在水平向上受力情況為 。
(3)當將輸送帶突然制動時,米袋在水平方向上受力情況為 。
A.受到方向向右的阻力 B.受到方向向左的 阻力 C.不受力 D.受到的力平衡
拓展2:雨滴在下降過程中,由于速度逐漸增大,空氣阻力也將越來越大,假設雨滴下落過程中質量保持不變且下落距離足夠長。則在雨滴下落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雨滴先加速后減速最后勻速B.雨滴先加速后勻速C.雨滴加速度先增大,后減小到零D.雨滴加速度大小保持不變
拓展1題的正確率為 89% ,拓展2題的正確率為 85% 。
變式拓展提升環節可以檢驗學生對運動和力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以及他們的科學素養是否得到提升。
三、初中科學輪回式復習課模構建的反思
(一)輪回式復習課模的優點
1.對癥下藥一 一針對性強
通過前測統計和錯題分析,學生可以找出知識的薄弱點,進而針對這些薄弱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提高學習效率。
2.意趣盎然 趣味性強
學生代表講解錯題錯解過程可以引導學生積極
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合作探究和變式拓展提升等環節也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3.舉一反三—素養提升
合作探究和變式拓展提升等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
4.事半功倍 -成績提高
輪回式復習課模的實踐研究表明,該復習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特別是對典型錯題的輪回重練和變式拓展提升等環節。
(二)輪回式復習課模的注意點
1.仔細研讀新課標中的學業達成要求,精心設計前測題目和拓展提升題目,確保題目的質量和針對性。2.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因材施教。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和講解過程。4.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評價,鼓勵他們在復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和學習成績。5.引入數字技術手段,用于檢測與統計,提升教學效率。
四、總結
總體而言,輪回式復習課模在初中科學復習中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與實踐價值。它針對傳統復習課存在的問題,通過前測統計精準定位學生薄弱點,以學生為主體的代表講解和合作探究激發學習興趣,促進知識深度理解和應用能力提升。輪回重練與變式拓展則鞏固了學習成果,實現了知識的遷移與素養的全面提升。輪回式復習課模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成績,還在培養其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輪回式復習課模實施過程中,教師需注意精心設計題目、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發揮師生雙主體作用、及時反饋評價以及運用數字技術手段提高效率。綜上所述,輪回式復習課模是初中科學復習中的一種高效、創新且值得推廣的教學模式,它為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桐廬縣分水初中教育集團)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