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棗強縣政協依托優秀歷史文化資源,錨定樹立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在著力打造堅守政治立場、富有本地特色、發揮“存史、資政、團結、育人”功能的文史工作方面,積極開展文史研究、史料征編、著書立說、文化交流等活動,不斷助推文化強縣建設。
立足地域特色文化,講好棗強故事。“天下裘都、董子故里、移民之鄉、革命老區”是棗強享譽全國的文化“名片”。十屆縣政協著眼文化傳承與發展,按照“存真求實、團結育人”工作方針,廣泛開展文史資料的搶救、征集、保存、研究。圍繞移民文化,陸續出版《根在棗強》《棗強移民碑刻(上中下)》《棗強移民歷史文獻匯編(上下)》《棗強移民的原鄉認同研究》等書籍10余部,共計1000萬余字;圍繞紅色文化,廣泛收集革命檔案史料近百萬字,將15萬字文稿收錄進《棗強碑刻》等書籍;圍繞鄉村文化,規劃編纂以全縣553個村莊為單位、11個鄉鎮單獨成卷的綜合性史志——《棗強鄉村記憶》,全面記述域內村落發展變化進程,連續兩年被縣委、縣政府列為全縣重大文化工程。
緊扣文史資源利用,深化文旅融合。面對豐厚的文化資源,縣政協在深挖地方文史資源基礎上,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緊密結合,精心塑造具有地域辨識度的特色文旅品牌,實現文史資料的活化利用。近幾年,縣政協牽頭為棗強移民文化園、大原書院、董仲舒文化博物館、平原槍聲棗強抗日戰爭印記館、呂佑乾故居等文化設施編寫展陳大綱,助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文化圈。創新工業文化“新范式”,聯合新眾業空調博物館成功舉辦新中國票證展和家風家訓展,讓紅色文化、家風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這些融觀賞、休閑、展覽、教育于一體的文化設施,已經成為推動文旅融合向更深更廣維度發展的有效載體。
聚焦編纂工作難點,創新一項機制。《棗強鄉村記憶》的編纂時間緊、耗資大、征集難,先期采用招投標方式逐步推進,3年時間僅完成一個試點鄉鎮的工作。為實現“花小錢、高效率、辦大事”的編纂目標,縣政協創新制定“揭榜掛帥”機制,實行“政協牽頭、鄉鎮為主、多點發力、齊頭并進”的方式,既有效解決了“進度”“人員”等難題,還可節省經費 80% 左右,真正推動編纂工作“活起來”。“揭榜掛帥”機制實施一年來,已取得明顯成效,王常鄉、唐林鎮、王均鄉、張秀屯鎮、棗強鎮等第一批5個鄉鎮已完成定稿,今年將出版發行。
堅持秉持大文史觀,注重統籌協作。縣政協始終秉持大文史觀,建立了一套縱橫協同聯動機制。橫向上,加強與黨史、地方志、檔案、文旅等部門聯系與協作,形成一個全面的組織網絡,以獲得更多史料來源和線索;縱向上,密切與省政協、市政協及外省政協的業務交流,學習先進做法,汲取多方智慧。在《棗強鄉村記憶》編纂過程中,成立了縣、鄉、村3級組織,精心篩選1100多名文史愛好者組成大規模的編纂隊伍,負責搜集整理基礎資料。同時,這些編纂人員都將在有關鄉鎮書籍中署名在冊,進一步調動了各級干部和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著眼凝聚人心力量,強化交流合作。縣政協按照“文化地標、精神家園”定位,延續“溯源、傳承、交流、合作”工作宗旨,廣泛開展移民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證研究,積極搭建尋根問祖溝通聯絡平臺,成功舉辦第三屆移民文化交流會和5場“齊魯大地親情行”活動,走訪山東壽光市、章丘區、莘縣、青州市等50多個縣(市、區),收集各類文獻資料數萬冊。每年接待外地尋根問祖人員2000余人次,成功對接姓氏族譜32個,不僅有力促進了棗強與移民地官方、民間層面的交融與互動,而且為棗強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持久文化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