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 周年
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簡稱“抗大第二分?!保┑墓廨x歷程中,有一位出身名門望族,具有袁世凱外孫、清朝兩廣總督張人駿之孫雙重顯赫身份的學員。他并未沉湎于家族的榮耀與地位,而是選擇投身共產主義事業,成為一名英勇無畏的戰士。他就是張象耆。
無端受辱,“小少爺”覺醒
張象耆(1921—2005),出生于北平。從小家境優渥的他,嬌生慣養,心高氣傲。然而,一次遭遇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1939年夏的一天,張象耆從育英中學放學回家,恰遇一日本軍官進北平城,沿途日、偽軍警戒備森嚴,把18歲的張象耆堵在了東四牌樓大街,回不了家。張象耆年少氣盛,發了幾句牢騷,被一個日本兵聽到,“啪、啪”兩記耳光就落在他的腮幫上。這突如其來的恥辱,讓他瞬間眼冒金星,腮幫火辣辣地疼?;氐郊液?,屈辱、氣憤、惱怒等各種情緒堵在心里,憋屈但無奈的張象耆只能蒙著被子大哭,更是幾天幾夜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日本兵的兩記耳光打醒了這位心高氣傲的“小少爺”,使他體會到了“亡國奴”的奇恥大辱,激發了他的抗日決心。
此后,考入私立輔仁大學物理系的張象耆很快覺醒,開始積極尋求抗日救亡的正確道路。張象耆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只有打敗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才能翻身!作為一個青年人,應該積極抗日,不能茍安求活。如何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之中呢?張象耆先是在進步同學的教育幫助下,到輔仁大學參加了民先隊。當時,北平地下黨組織從北平高校向抗日根據地輸送了大批教授和學生。張象耆深受觸動,找到了通往光明的道路。
逃離北平,艱難奔赴晉察冀
1942年夏天,21歲的張象耆在北平女地下黨員安捷正同志的幫助下,逃離了北平封建官僚家庭,化名艾地(諧音熱愛祖國土地),踏上了奔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光榮征程。張象耆離開北平、途經保定,沿著蠻子營的田間小路聯系交通員。由于其高度近視,在追蹤交通員時跟錯了人,不得不前功盡棄,返回北平。然而,他并未放棄,而是繼續籌劃逃離北平、奔赴抗日根據地等事宜。
此后,在安捷正同志的引薦下,張象耆暫居于地下工作者何萬生先生的家中。在何萬生先生及其母親的悉心照料與協助下,張象耆毅然開啟了第二次奔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征程。臨行前的那個夜晚,何先生與張象耆進行了一場意義深遠且令人難忘的長談。何先生及其母親雖并非共產黨員,但他們的思想卻極具先進性與進步性。談話的大意是:若欲將畢生精力奉獻于革命事業,就務必深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牢固確立革命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從而奠定堅實的思想根基,唯有如此,方能在革命的道路上堅定不移,直達勝利的彼岸。張象耆在日后的回憶中感慨道:“何萬生先生的諄諄教誨,我此生都銘記于心,不敢忘懷?!?/p>
此次行程中,張象耆充分汲取了上次的經驗教訓。出于安全考量,他緊緊跟隨交通員,從保定出發,日夜兼程。僅僅一夜之間,便徒步跋涉了120余里。要知道,像張象耆這般出身優渥、養尊處優的學生,以往在北平城里生活時,單次所走過的路程從未超過10里。而這一夜,他們全然不顧個人安危,在高度警戒的狀態下,始終保持疾走的行進節奏。雙腳的疼痛與麻木早已被拋諸腦后,他心中唯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拼盡全力,以最快的速度抵達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此次奔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艱難征程,無疑是張象耆人生歷程中一次脫胎換骨式的“長征”,重塑了他的精神與意志,為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間,讓張象耆興奮不已的是在滿城縣(今滿城區)郊區遇到的李姓堡壘戶。李姓堡壘戶雖是農民,可講起抗日形勢和根據地時,竟是滔滔不絕。他為張象耆講述了抗日根據地的人民如何打仗、生產,以及安居樂業的生活百態;更說道,抗日根據地有抗大、聯大等學校可供青年學子求知問道,那里的青年學生們朝氣蓬勃,一面刻苦學習,一面投身游擊戰斗;邊區的文化生活亦是豐富多彩、活力四射這些于張象耆而言皆是聞所未聞之事,每當聽得入神之際,他仿若踏入了另一個全然不同的嶄新世界。那新鮮緊張而又豐富多彩的抗日根據地生活,使張象耆內心溢滿向往與憧憬。
隨后,張象耆歷經重重艱難險阻,長途跋涉于完縣(今順平縣)、曲陽、阜平,最終抵達了平山縣陳家院一帶,成功踏入了他心心念念的抗日根據地 一晉察冀邊區。
在平山集結的還有燕京大學教授董璠(于力)以及王湘、韓敘等10余名來自北平的學生。他們在一個小村落中安頓下來,開展整頓學習,靜候組織分配。自此,張象耆徹底告別了城市學生的往昔生活,邁入了抗日根據地這片全新天地。無論是生活模式、工作方式,還是學習環境,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谷崭鶕氐那嗄陮W生們告別了大米、白面,轉而食用小米、窩頭;身著的盡是粗布便服,居住的是土房土炕。最為關鍵的是,他們在精神層面踏入了民主的、自由的嶄新世界。
抗大執教鑄魂
抗大第二分校辦學地點在陳莊,距石家莊和平漢、正太鐵路敵占區域不足百里,隨時可能被敵人襲擊,教學始終在臨戰與轉移狀態下進行。同時,當時敵后辦學困難重重。沒有校舍,同學們就因陋就簡,分散住在各村老鄉家里;沒有教室,就在樹林里、田野間上課;沒有用具,就用背包作凳子,把膝蓋當桌子;沒有足夠的筆墨紙張,就把鍋底的煙灰刮下來作墨水,以樹枝作筆,沙土代紙。糧食經常供應不上,就用黑豆、豌豆煮飯吃,有時還要采集野菜、樹葉等彌補飲食上的不足。就是在這種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大家扎根于陳莊這片熱土,從未抱怨過苦和累。
張象耆被分配到抗大第二分校擔任文化教員。任職期間,他不僅致力于傳授學員文化知識,而且手把手地教一些文盲學員寫字和認字,以極大的熱忱投入抗日根據地的教育事業。張象耆一面積極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一面認真學習政治、軍事知識,參加反“掃蕩”斗爭。歷經艱苦環境的錘煉,他的思想覺悟得以進一步提升,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為黨和人民貢獻自己的才智,贏得了師生廣泛贊譽。
1944年3月,抗大第二分校撤銷建制,張象耆隨之被分配到晉察冀軍區衛生隊擔任政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等職。其間,他還參加了數十次戰斗,展現了頑強的戰斗意志和無畏的犧牲精神。在戰場上,張象耆毫不畏懼,與敵人拼刺刀,英勇殺敵;在戰斗間隙,積極抬擔架、背傷員,展現了出色的組織能力。經過一系列的歷練與成長,張象耆從一名文弱書生蛻變成為一名真正的“抗日戰士”。
學府傳知譜新篇
張象耆深知自身兼具文化知識和帶兵打仗經驗,故而在教學時注重言傳身教,緊密結合理論與實際,全力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他明白,只有豐富思想儲備,才能吸引有志青年,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水平,讓他們在抗日征程中堅定革命信念,奪取最終勝利。憑著這股堅定信念,張象耆前往華北軍政大學工作。他依據學員文化程度備課,撰寫提綱并擬出草案,還深入學員中調研。他提出獨特的“三不講”理念,即“學員用不到、接受不了、自己沒準備好的內容均不講”。他認為,授課是師生雙向互動的動態過程,老師應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正因如此,他的教學得到朱德總司令的充分肯定。
1948年11月,張象耆進入西柏坡時期的中央“高級黨?!币获R列學院學習。在馬列學院學習期間,他又改名“艾力農”,意思是“用雙手力量支援社會主義建設”。他始終堅守革命初心,律己甚嚴,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他畢生深耕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了馬列學院的哲學副教授,編著出版了《中國近代哲學史》等著作,是哲學界的名家。張象耆離休前,享受司局級待遇,于2005年6月4日病逝,享年84歲。
張象耆的曲折經歷令人振奮,看似獨特,卻也是抗大第二分校眾多教職學員的真實寫照。實踐證明,抗大第二分校在政治教育方面的扎實工作,對于提升教職學員的政治覺悟、重塑世界觀、堅定革命信念,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張象耆牢記“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發揚“艱苦奮斗、英勇犧牲”的抗大精神,懷揣崇高革命理想,滿懷民族情感和愛國熱忱,勇赴戰場,抗日救國,經部隊磨煉和戰火洗禮,實現了從一個封建官僚家庭的闊少爺,到一名擁有堅定信仰的共產主義戰士,再到一位享有盛譽的哲學教授的轉變。他的成長歷程不僅是個人拼搏奮進與華麗蛻變的生動寫照,而且是抗大第二分校始終堅定不移地推進黨的建設以及政治教育引領的一個鮮活而有力的縮影。張象耆猶如一面旗幟,飄揚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激勵著后人奮勇前行。